新唐村外围的焦土之上,硝烟尚未散尽,尸骸与钢铁的残骸交织,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李金唐的“救国军”如同被逼到角落的受伤猛兽,凭借最后的意志和复杂地形进行着绝望而顽强的抵抗。而素拉切将军指挥的政府军,虽然缓慢却坚定地收紧着包围圈,尽管代价惨重,但胜利的天平似乎正不可逆转地向着曼谷倾斜。
然而,就在这看似已成定局的时刻,来自遥远国际社会的声音和暹罗国内潜藏已久的暗流,如同两股突如其来的飓风,猛烈地撞击着曼谷的权力中心,强行扭转了战局的走向。
李金唐及其智囊团此前精心布局的国际联络与舆论宣传,此刻终于显现出效果。战争的持续和沙立政府表现出的“不稳定性与过度暴力”,开始触动了几个主要大国敏感的战略神经。
首先发难的是**美国**。在美国驻暹罗大使馆向华盛顿发送的紧急电报中,明确表达了对沙立军事行动的深切忧虑:
“沙立政权对李金唐的清剿行动已陷入僵持,远超预期时间。此场内战正严重消耗暹罗本可用于抵御北面共产主义威胁的军事与经济资源。李金唐虽难以控制,但其在东南边境展现出的组织能力与反共立场,或可成为一道有效的缓冲。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动荡可能为共产主义渗透提供可乘之机。建议立即对沙立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其停止军事行动,寻求政治解决,以确保暹罗作为东南亚反共堡垒的稳定。”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殖民当局在印度支那的失败,使其对任何可能进一步动摇东南亚殖民地秩序的事件都格外警惕。法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曼谷表示“关切”,暗示沙立的军事行动若导致暹罗东南部出现权力真空,可能影响印支边境地区的稳定。
甚至**英国**,虽然在此事上相对超脱,但其在马来亚的商业利益使其也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的暹罗,而非一个陷入长期内战、影响贸易的邻国。
这些压力,通过外交照会、媒体评论以及非正式的“友人忠告”等多种形式,密集地传递到沙立政府高层。一直将美国视为最重要靠山的沙立,首次感受到了来自华盛顿的寒意。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官员甚至在非公开场合质疑:“沙立元帅是否仍有能力有效掌控暹罗全局?”
国际压力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沙立政府看似坚固的外壳,长期被高压政策压抑的国内反对势力,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纷纷从暗处走向台前,亮出了刀刃。
* **议会内的发难:** 一批此前敢怒不敢言的议员,在反对派领袖乃讪·汉拔库(与沙立并非同一家族)的串联下,联名向政府提出质询案,要求解释“针对东南地区军事行动的巨额开支及其对国家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质疑“在面临外部威胁时,发动内战是否合乎国家利益”。他们甚至在议会中公开为李金唐辩护,称其是“被逼反抗的爱国商人”。
* **知识界与媒体的声讨:** 曼谷法政大学的教授们联署发表公开信,呼吁“停止同胞相残,回归政治对话”。一些此前被压制但未被完全消灭的独立报刊,开始大胆刊登前线士兵伤亡惨重的照片和报道,描绘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悲剧,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与反战情绪。
* **王室力量的微妙姿态:** 长期以来被沙立架空、备受压抑的泰国王室,此时也通过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了态度。一位与王室关系密切的僧王,在公开讲法中提及“慈悲为怀,止息刀兵”,被广泛解读为王室对沙立军事行动的不满。
* **地方势力的离心:** 一些本就对曼谷中央集权不满的地方豪强和军阀,看到沙立陷入战争泥潭,也开始阳奉阴违,拖延物资供应,甚至暗中与李金唐的代表接触,观望风色。
一时间,沙立政府陷入了“墙倒众人推”的窘境。前线军事行动的巨额消耗本就让国库捉襟见肘,如今后院起火,更是让他焦头烂额。他意识到,继续打下去,即使最终能剿灭李金唐,他自己的统治根基也可能在内外交攻中彻底动摇。
在总理府那间气氛凝重的作战室内,沙立元帅面对着军事将领和政治幕僚,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元帅,前线部队已疲惫不堪,弹药补给也出现困难。最重要的是,国内舆论对我们极为不利,议会那边……”一位文官幕僚小心翼翼地汇报着。
“美国人是什么意思?”沙立打断他,声音沙哑。
“大使先生……再次‘建议’我们,出于区域稳定和共同战略利益的考虑,应寻求非军事解决方案。”外交部的官员低声回答。
室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继续打,可能赢得一场惨胜,但将失去国际支持(尤其是美国),并可能引发国内更大的政治风暴。
停止打,则意味着向李金唐变相屈服,承认军事行动的失败,威望扫地。
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最终,对权力根基可能崩塌的恐惧,压倒了对李金唐个人的愤怒。
沙立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从牙缝里挤出一道命令:“通知素拉切……暂停一切大规模军事进攻行动,部队转入防御态势,巩固现有战线。”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屈辱和不甘,补充道:“同时,放出风声,表示政府愿意……考虑通过谈判途径,解决东南问题。”
暂停进攻的命令传到前线,无论是疲惫不堪的政府军士兵,还是濒临绝境的“救国军”战士,都感到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恍惚。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暂时停歇了,战场上出现了诡异的平静。
消息传到新唐村的地下指挥所,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王豹激动地一拳砸在墙上:“顶住了!我们他妈的顶住了!”
苏望海则相对冷静,他对李金唐说:“社长,国际压力和国内反对派起了作用。沙立被迫停下了。但这只是暂停,绝非终结。”
李金唐的脸上看不出太多喜悦,只有深深的疲惫和更加锐利的审慎。他走到破损的军事地图前,看着那条犬牙交错的战线,缓缓道:“是的,我们赢得了一口喘息的机会。这是用无数弟兄的鲜血换来的。”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指挥部里每一张激动或沉思的脸:“但这口喘息之机,不是用来庆祝的,而是用来为我们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沙立愿意谈,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他打不动了,他的后院起火了。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
他立刻下达指令:
1. **前线部队:** 利用停火间隙,迅速抢修工事,调整部署,救治伤员,补充弹药。警惕政府军可能发起的突然袭击。
2. **外交与舆论:** 立刻通过所有渠道,高调宣布“欢迎政府回到谈判桌”,并将自己塑造成“渴望和平、被迫自卫”的一方,进一步争取国际同情和国内民意。
3. **谈判准备:** 组建最强硬的谈判团队,由苏望海牵头,开始拟定谈判要价。这一次,底线绝不能仅仅是恢复原状。
转机的出现,并未结束斗争,只是将战场从血肉横飞的前线,转移到了更加复杂诡谲的政治与外交谈判桌上。李金唐知道,下一阶段的博弈,将同样凶险,甚至更为关键。他必须利用这内外交困施加给沙立的压力,为自己和追随者们,撬开一道真正能够生存下去,乃至未来能够崛起的大门。
战争的阴云暂时退却,但暹罗上空的政治风暴,却正在加速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