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常委会上的交锋
周一的清河市委常委会会议室,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十一常委正襟危坐,每人面前都放着一份厚厚的《关于推动清河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送审稿)》。窗外的秋雨敲打着玻璃,更添了几分肃杀。
市委书记杨帆坐在主位,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秦墨身上:同志们,今天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审议秦墨同志牵头起草的这份《意见》。改革事关清河发展全局,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秦墨深吸一口气,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我先说几句。市长李建国率先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审视的意味,秦墨同志这份方案,思路新,魄力大,值得肯定。但是——他话锋一转,方案涉及面太广,触动利益太深。比如这个对不符合新定位的企业实行稳妥清退,怎么界定?开发区现有三成企业可能受影响,涉及上万职工,稳定压力巨大啊。
分管政法的副书记赵东来紧接着发言:我担心的也是稳定问题。方案里提到鼓励国企非主业资产剥离,操作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避免职工安置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风险必须有预案。
资金问题更现实。常务副市长刘建军推了推眼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需要真金白银,市财政什么情况大家都清楚。还要配套职工安置、技术改造资金,钱从哪里来?总不能都靠银行贷款吧?
反对的声音一个接一个,会议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秦墨默默记录着每个人的意见,心里清楚,这些质疑并非毫无道理。
我来说几句吧。一直沉默的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周明开口了,方案很好,但是不是太偏向工业和开发区了?清河是农业大市,三农问题不解决,全面发展就是空话。方案里对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的着墨太少。
这时,纪委书记王强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改革要推进,但纪律红线不能碰。方案中一些创新举措,比如允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否存在法律风险?需要慎重评估。
会议进行了两个小时,质疑声此起彼伏。秦墨注意到,只有组织部长张建军和宣传部长李静保持了中立,而最让他意外的是,分管开发的副市长王建国始终一言不发。
秦墨同志,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你谈谈想法?杨帆书记适时开口。
秦墨放下笔,环视全场:感谢各位领导的真知灼见。这些问题,我和团队都深入思考过。他打开准备好的材料,关于稳定风险,我们设计了三道防线:一是安置保障,设立专项基金;二是再就业培训,与职教中心合作;三是风险预警,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他调出开发区企业的分布图:关于清退企业,我们不是一刀切,而是分类施策:有潜力的帮助转型,确实落后的引导退出,每个企业都有定制方案。
资金问题,秦墨展示测算数据,产业基金采取财政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初期投入两个亿,预计可撬动社会资本二十亿。同时,我们正在对接省产业发展基金。
最精彩的是他对周明副书记的回应:周书记说得对,必须城乡统筹。我们计划将开发区升级与乡村振兴结合,比如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建立基地+园区模式。这部分内容,我会后立即补充完善。
最后,他看向王强书记:所有的创新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我们已经聘请了法律顾问团队,每个环节都会进行合规性审查。
秦墨的回应有理有据,既展现了担当,也体现了务实。会场的氛围悄然变化。
我补充几句。一直沉默的王建国突然开口,这份方案,秦墨同志带着我们反复调研论证了一个多月。其中的困难,我们比谁都清楚。但是——他提高声调,不清洗,就没有清水;不改革,清河就没有出路!我支持这个方案,但建议增加试点环节,比如先在开发区和纺织厂试点,成熟后再推广。
这个建议十分中肯,连最初反对最激烈的几位常委也开始点头。
杨帆书记最后总结: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风险更大。方案原则通过,但要做三点修改:一是增加试点内容;二是补充乡村振兴部分;三是强化风险管控。修改后,报省委备案。
散会后,秦墨长长舒了口气。这时,王建国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年轻人,干得不错。但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回到办公室,秦墨立即召开团队会议,部署修改工作。夜深人静时,他站在窗前,望着雨中的城市。常委会的通过只是起点,更艰巨的实施阶段即将开始。
这时,手机响起,是林芷若发来的女儿学走路的视频,配文:路安会走路了,摇摇晃晃,但很坚定。就像你现在的改革。
秦墨会心一笑。是啊,改革就像孩子学步,难免跌跌撞撞,但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定,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
窗外,雨渐渐停了,东方露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秦墨知道,一场深刻改变清河命运的变革,终于要全面启动了。而他的征程,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