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文的阴影如附骨之疽,密布在参谋本部内外,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压抑的警惕。传递“空军部署”情报的成功,虽如暗夜中的一点星火,短暂地证明了“密使一号”渠道在极端危险下的坚韧,却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联络都是在刀尖上跳舞,消耗着来之不易的安全边际。我和老师吴石如履薄冰,将蛰伏状态维持到极致,非必要绝不触动任何线路,仿佛冬眠的动物,在严寒中保存着最后的热量与生机。
时间在高度紧张与压抑的平静中,悄然滑入农历八月。台北的初秋,暑热未消,但夜晚已带上些许凉意。街头巷尾,渐渐有了过节的气氛,商铺开始售卖月饼,孩子们谈论着灯笼。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象征着团圆的日子,正一步步临近。
对于寻常百姓家,这是阖家团聚、赏月吃饼的温馨时刻。但对于我们,对于身陷孤岛、与大陆骨肉分离、每时每刻都处于危险之中的我们,这个节日,更像是一把钝刀,缓慢地切割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中秋当日,老师依旧准时前往参谋本部,处理那些似乎永远也处理不完的公务。我(聂曦)跟随左右,能敏锐地感觉到他比平日更加沉默,眉宇间锁着一层难以化开的郁结。参谋本部内也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氛围,一些家在大陆的军官,强颜欢笑之下,是掩饰不住的落寞与担忧。
下班回到寓所,王碧奎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相对丰盛的饭菜,中间摆着一盘从店里买来的、样式普通的广式月饼。幼女小薇和小兰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带着节日的期盼,围着桌子雀跃。寓所里也难得地点亮了几盏稍亮的灯,试图驱散一些阴霾,营造一点节日的气氛。
然而,刻意的温馨,终究掩盖不了沉重的底色。吃饭时,气氛有些沉闷。老师努力挤出笑容,回应着女儿们稚气的提问,给她们夹菜,但眼神时常会飘向窗外渐暗的天空,失去焦点。王碧奎老师则更加沉默,只是不停地照顾着孩子,偶尔与老师目光交汇,那眼神中充满了无需言说的理解与哀愁。
饭后,王碧奎老师端来茶水,又切开了月饼。月饼的馅料很普通,甜腻中带着一丝苦涩。我们移步到客厅靠近窗户的位置,那里可以看到一方被高楼切割的天空。
夜幕完全降临,一轮浑圆的明月,挣脱了云层的束缚,将清冷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月光透过玻璃窗,在室内投下斑驳的光影。
“爸爸,快看!月亮好圆好亮啊!”小薇指着窗外,兴奋地喊道。
小兰也仰起小脸,跟着姐姐咿咿呀呀。
老师走到窗边,负手而立,仰望着那轮象征着团圆的明月。月光勾勒出他挺拔却透出孤寂的背影。他一动不动,良久,才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王碧奎老师默默走到他身边,将一杯热茶递到他手中,然后轻轻握住了他另一只垂在身侧、微微握拳的手。
没有言语,只有无声的陪伴与慰藉。但我知道,此刻老师的内心,正经历着怎样的波涛汹涌。这同一轮明月下,大陆的故土上,他的长子韶成、长女兰成,他们在做什么?是否也在仰望明月,思念着远在孤岛、生死未卜的父亲和继母?他们可知,他们的父亲,正身处怎样的龙潭虎穴,肩负着何等沉重的使命?骨肉分离之痛,家园难回之憾,在这本应团圆的夜晚,被放大到极致。
就在这时,小薇似乎想起了什么,用清脆的童声背诵起白天在邻居家听来的诗句,吐字还不太清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低头思故乡……”
稚嫩的童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击在在场每一个大人的心上。“低头思故乡”——这最简单的诗句,此刻却蕴含着最沉痛的情感。
王碧奎老师的眼眶瞬间红了,她别过头,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老师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他握紧了妻子的手,目光依旧凝望着远方的月亮,但那眼神中,已充满了无法掩饰的黯然与伤怀。他低声道,声音沙哑得几乎难以辨认:“月是故乡明……是啊,月是故乡明……”
这一刻,什么理想、信念、危险、使命,似乎都暂时褪去,只剩下最纯粹、最原始的思念与伤痛。这位在敌人心脏里沉着冷静、运筹帷幄的将军,此刻也只是一个思念儿女的普通父亲,一个渴望归家的游子。
我站在稍远处的阴影里,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酸楚。我来自的那个时代,海峡两岸早已互通往来,这样的离愁别绪似乎已成历史。但此刻,我亲身感受到这种家国不能两全的切肤之痛。这轮明月,照见的不仅是人间的团圆,更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和时代造成的悲剧。
那一晚的月亮,格外的圆,也格外的冷。
不知过了多久,老师才缓缓转过身,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沉静,只是眼底的疲惫与苍凉,却无法完全抹去。他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背,低声道:“不早了,带孩子们去睡吧。”
王碧奎老师点了点头,领着依依不舍的女儿们回了房间。
客厅里只剩下我和老师。月光依旧冷冷地照着。
“聂曦,”老师望着窗外,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你看这月亮,阴晴圆缺,周而复始。人间的悲欢离合,在它看来,或许也只是瞬间。但正是这一点点的念想,一点点的坚持,才让我们在黑暗中,还能看到光。”
我走到他身边,郑重地说:“老师,我明白。无论月光照在哪里,我们心中的信念,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总有一日,月光所至,皆是故土。”
老师转过头,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目光中,有赞许,有欣慰,更有一种托付未来的沉重。
“是啊,总有一日……”他喃喃道,再次将目光投向那轮永恒的明月,仿佛要透过清辉,望见彼岸的故土与亲人。
中秋之夜,就在这无言的思念与坚定的守望中,缓缓流逝。窗外的明月,静静地记录着这乱世之中,一份深藏于心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