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文的阴影,如同一只无形而冰冷的巨手,扼住了我们的咽喉。参谋本部内外,那种被严密监视的窒息感无处不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寂静,仿佛暴风雨前短暂的死寂。我和老师吴石都清楚,在这种高压态势下,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我们果断进入了最深的蛰伏状态,切断了与“老郑”蔡孝乾那条危险线路的一切联系,将所有非核心活动降至冰点。
然而,蛰伏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情报工作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敌人疯狂搜捕、内部隐患未除的险恶环境中,如何安全、有效地将已获取的重要情报送出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挑战。“舟山防御图”这份重磅情报,因体积和敏感性,在目前风声鹤唳的情况下,通过常规渠道传递的风险已高到无法承受。我们必须等待一个绝对安全的时机,或者寻找一条前所未有的特殊通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停止了情报传递。一些时效性强、体积小、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情报,仍需设法送出,既能保持与上级的联络,也能让“老家”及时了解敌情变化。
机会出现在一次关于东南沿海防空作战协调的高级会议上。这次会议级别很高,由陈诚主持,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参谋本部相关主管(包括老师吴石)以及美军顾问团代表参加,主要研讨如何整合有限的空军力量,应对可能来自大陆的空袭。
会议持续了整个上午。老师作为分管作战的参谋次长,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从战略层面分析了防空体系的薄弱环节。而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的汇报,则提供了大量具体而微的数据,包括各型战机的现役数量、可出动率、主要部署机场、日常战备巡逻范围、以及——最关键的——因零件短缺、维护不善导致的各类战机居高不下的故障率和平均无故障飞行时间。
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信息的巨大价值。周至柔的本意可能是诉苦,希望争取更多美援和预算,但在他滔滔不绝的抱怨和展示的图表中,清晰地勾勒出台湾空军“外强中干”的真实面貌:机型老旧,数量有限,战备水平低下,有效作战能力大打折扣。这份情报,对于“老家”准确评估台湾的防空实力,制定未来的作战计划,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会议结束后,老师回到办公室,面色如常地处理其他公务。直到下午下班前,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时,他才低声对我(聂曦)说:“今天周总司令的汇报,数据很关键。特别是故障率部分,你记下了多少?”
“主要数据都记下了,”我低声回答,得益于穿越带来的记忆强化和刻意训练,我对数字和关键信息有过耳不忘的能力,“包括F-84G、F-86F的现存架数、可出动率,以及p-51、b-25等老式机型的故障频发情况。”
“好。”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整理出一份简要报告,突出其装备老旧、维护不力、有效战力虚弱的要点。这份情报体积小,价值却不低,可以尝试通过‘密使1号’的紧急备用渠道送出去,试探一下当前环境下渠道是否还通畅。”
我心中一凛。“密使1号”是我们手中最后一张、也是风险最高的王牌。启用它,意味着巨大的暴露风险。但在目前所有常规和备用线路都已中断或不敢使用的情况下,这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老师,风险是否太大?谷正文的人可能正盯着所有异常的信息流动。”我提出担忧。
“风险确实存在。”老师目光深邃,“但这份情报有时效性。而且,我们需要知道‘密使1号’这条线是否还安全。如果连这条最隐秘的线都被破坏了,那我们的处境就真的危如累卵了。这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必要的冒险。你亲自操作,用最简短的密语,选择最安全的时间和地点。”
“明白!”我深知此举的意义。这既是一次情报传递,更是一次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火力侦察。
当晚,我没有直接回寓所,而是以“拜访一位旧日同窗”为借口,在市区绕了许久,反复确认安全后,潜入了一条早已勘察好的、位于旧城区的死胡同。胡同尽头有一个废弃的邮筒,这是我们与“密使1号”单线联系的最高级别“死信箱”之一,非到万不得已,绝不启用。
夜色深沉,四周寂静无声。我像幽灵一样贴近邮筒,用特制工具迅速撬开底部一个极其隐蔽的活板,将用最小号字体密写、卷成细卷、密封在防水胶管内的情报塞了进去。整个过程不到十秒。我迅速恢复原状,不留痕迹地撤离,再次消失在错综复杂的小巷中。
接下来的两天,是在焦灼的等待中度过的。每一次电话铃声,每一次敲门声,都让我和老师的心提到嗓子眼。我们照常工作、生活,但神经却像绷紧的弓弦。
第三天夜里,按照约定,是接收确认信号的时间。我守在书房那台经过改造、能接收特定微弱信号的收音机旁,小心翼翼地调节着旋钮。杂音很大,几乎掩盖了一切。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希望时,一阵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特定旋律(一段经过伪装的民歌片段)穿透了干扰,传入耳中!
是安全信号!情报已安全送达!
我几乎要跳起来,强压住激动,向一旁看似平静看书、实则密切关注着的老师点了点头。老师合上书,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释然。
成功了!“密使1号”渠道依然有效!这无疑是在黑暗中看到的一线曙光。它不仅意味着这份关于空军虚实的宝贵情报已顺利送出,更意味着我们手中还握有一条在关键时刻可能救命的通道。
然而,我和老师都清楚,这种成功是脆弱且不可复制的。谷正文的阴影并未散去,反而可能因为我们这次成功的传递而更加警觉。我们必须更加谨慎,像珍惜最后一颗火种一样,保护着这条生命线,等待那个输送“舟山防御图”这枚重磅炸弹的最佳时机。
这次小规模的、试探性的情报传递,如同一场在刀尖上完成的精密手术,短暂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处环境的极端险恶。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每一步都仍需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