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团队的成长
决定做出后,行动便雷厉风行地展开了。
李墨指定的那位副总裁,是一位四十岁上下、气质精干沉稳的女性,名叫沈阅。如徐静婉所要求,一场非正式的“面试”在阳光房进行。没有咄咄逼人的提问,更像是一场关于品牌理念与商业平衡的深度对话。沈阅对数据的敏锐、对风险的把控给徐静婉留下了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她并未将“木兰”简单视为李氏集团旗下的一个子项目,而是清晰地理解其独立的文化价值与情感内核。徐静婉心中最后一块石头落地,认可了这个人选。
临时决策委员会迅速成立,第一次三方视频会议在徐静婉的书房举行。屏幕那端,是干练的周雨晴和沉稳的沈阅;屏幕这端,是穿着宽松家居服、面容略显苍白但眼神清亮的徐静婉,李墨则安静地坐在镜头之外的角落,如同沉默的守护神。
会议过程比徐静婉预想的要顺畅。周雨晴对“木兰”的运营细节了如指掌,汇报条理清晰,对即将到来的蓬皮杜联展布展进度、与新面料供应商的磨合情况如数家珍。沈阅则从集团层面,提供了更广阔的财务视角和风险预警,并对“LK-蒙太奇”联盟可能的下一步动作做了初步推演。
徐静婉大部分时间在聆听,只在关键节点提出询问或做出方向性指示。她发现,当她不再陷入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后,思路反而变得更加清晰,更能从战略高度去审视“木兰”的航向。
真正让她感到震撼的,是三天后发生的一件事。
“木兰”与蓬皮杜中心联展的最终设计稿,在最后一轮内部审核时,周雨晴团队与沈阅在某个空间布局的视觉效果上产生了分歧。周雨晴坚持艺术性的最大化,而沈阅则认为需要考虑更多安全规范和游客流动的合理性。双方各执一词,邮件往来间已隐隐有了火药味。
按照预案,这类分歧最终需要徐静婉裁决。报告和两种方案的设计图被送到她面前时,她正因孕吐折腾得浑身乏力。强打着精神翻阅完,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正准备接通视频会议,书房门被轻轻敲响。
周雨晴和沈阅竟然一同来了,就站在她面前。
“徐总,”周雨晴先开口,脸上带着熬夜的疲惫,眼神却亮得惊人,“我和沈总讨论了很久,也各自让团队重新做了模拟和推演。我们整合出了一个新方案,您看看。”
沈阅将一份新的效果图和分析报告放在徐静婉面前,语气平和地补充:“这个方案在雨晴追求的视觉冲击力,和我担心的安全与流畅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我们一致认为,这是目前的最优解。”
徐静婉怔住了。她低头看向那份新方案——巧妙地调整了展柜的材质与灯光角度,既保留了空间的通透感与艺术张力,又完全符合安全标准,甚至对潜在的人流拥堵点做了疏导设计。这确实是一个比之前两个方案都更成熟、更周全的答案。
她们没有将矛盾上交,等待她的裁决,而是在碰撞与沟通中,自己找到了更好的路。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巨大的欣慰,瞬间冲散了徐静婉身体上的不适。她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周雨晴坚定而自信的脸庞,又看向沈阅眼中那份属于专业人士的、达成共识后的从容。
她忽然意识到,在她逐步放权的过程中,被她视为孩子般需要呵护的“木兰”,它的核心团队,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成长、成熟。他们不再仅仅是执行者,开始拥有了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甚至开始懂得如何在坚持与妥协之间,寻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很好。”徐静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但更多的是骄傲,“这个方案,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就按这个执行。”
周雨晴和沈阅对视一眼,都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成就感的笑容。
“谢谢徐总!”两人异口同声。
她们离开后,徐静婉靠在椅背上,久久没有动弹。窗外阳光正好,落在她摊开的手掌上。那一直紧绷着、生怕一旦松手一切就会脱离掌控的心弦,似乎在那一刻,真正地、松弛了下来。
李墨不知何时走了进来,将一杯温热的牛奶放在她手边。
“看来,”他低沉的声音带着了然,“我的预案,似乎还有些低估了你的团队。”
徐静婉端起牛奶,温热透过瓷杯传递到掌心。她摇了摇头,唇角扬起一抹真正释然又带着无比自豪的弧度。
“不,是低估了‘木兰’本身的生命力。”她轻声说,目光望向窗外广袤的天空,“它已经长大了。”
这种成长,让她感到欣慰,也让她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适当的放手,或许并非退缩,而是给予彼此更广阔的天空。她守护的种子,已然开始抽枝散叶,能够独自迎接风雨了。这为她即将到来的、必须全心专注于自身和孩子的孕期,扫清了最后一道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