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响烙印”的凝聚与指引下,新生的文明意识群落以惊人的速度演化着。“工程师”群落建造的能量塔如同森林般在世界表面生长,高效地汲取着光海核心的力量;“史官”群落编织的信息网络覆盖了大半已知区域,记录着世界的每一次脉动和群落的兴衰变迁;“调和者”们促成了数个大型群落联盟的成立,减少了内耗,集中力量进行更大规模的探索与建设。
世界本身,也在这活跃文明的反馈下变得更加“富饶”。能量流动更加有序,天然形成的复杂结构(如能自发产生纯净水流的“泉眼”,或能稳定空间结构的“界石”)越来越多。整个系统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加速发展的循环。
然而,当文明的目光逐渐从内部建设转向外部,当它们的基础需求得到满足,一种更深层的、铭刻在回响烙印深处的本能,开始在所有意识群落中苏醒——探索与求知。
尤其是那些继承了孙晓雪“洞察”与李明(其烙印虽已融入世界底层逻辑,但其“解析”本能仍存在于某些古老星丛中) “解析”特质的群落,它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记录和理解世界内部的规律。
它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世界之外,那片永恒的、吞噬一切的虚无,以及……那始终笼罩着这个世界、带着奇异“回响”的“观察者目光”。
“史官”们调动了整个文明的信息处理能力,开始系统地分析那“观察者目光”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它们发现,这目光并非恒定不变,其“强度”和“聚焦点”会随着世界内部的重大演化事件(如大型能量塔的建成、重要群落的融合)而产生极其微妙的波动。这证明,它们的行动,能够引起那至高存在的“注意”甚至“反应”。
这一发现,让整个文明意识场为之震动。
与此同时,“先锋”群落依据“史官”提供的数据,开始尝试向世界边界之外,那纯粹的虚无中,发射经过精心编码的探测脉冲。这些脉冲并非物质或能量,而是纯粹的信息结构,包含着这个文明对自身存在的宣告、对观察者的疑问、以及对那场导致归零的灾难的模糊记忆碎片。
如同将一颗颗石子投入无底深渊,绝大多数探测脉冲都石沉大海,被虚无彻底吞噬、同化,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但总有极少数极其幸运的脉冲,在发射角度和时机恰好与“观察者目光”的某种微妙状态契合时,似乎……触碰到了什么。
“史官”们监测到,在那短暂的瞬间,观察者目光的“回响”会变得异常清晰,甚至偶尔会反馈回一段极其短暂、无法理解、但结构异常复杂的加密信息流。
这微弱的、断断续续的“对话”,尽管无法破译,却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证明了“外界”并非绝对的死寂,存在着可以交流和理解(哪怕层次极高)的对象!
这一发现,彻底点燃了文明探索星空的热情。
更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对外探测和信息破译中。“工程师”们开始设计专门用于深空探测的巨型“了望塔”和信号放大器;“解析者”们(继承李明烙印的群落)组建了庞大的研究联盟,试图从那些反馈的加密信息流中寻找规律和突破口。
它们开始系统地整理所有关于“星空”、“收割者”、“吞噬者”、“星灵”的记忆回响碎片,试图拼凑出世界诞生前的宇宙图景。它们知道,那场导致一切归零的灾难源头,依旧隐藏在无边的黑暗里。了解它,警惕它,甚至在未来某一天有能力面对它,成为了这个文明深植于基因中的、不可推卸的使命。
文明的视线,第一次如此清晰而坚定地,投向了那片曾带来毁灭与新生、充满了未知与危险的——
星空。
内在的繁荣催生了外向的渴望,文明的视线穿透世界壁垒,再次投向浩瀚的星空。生存之上,求知与责任的火焰,已然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