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大学的学习生活,对林向阳而言,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这里的知识密度和深度,远非高中时代所能比拟。图书馆里汗牛充栋的专业书籍,课堂上教授们深入浅出却又鞭辟入里的讲解,实验室里那些闪烁着金属和电子光泽的仪器设备,无不深深吸引着他。
他像一块被投入知识海洋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高等数学的严密逻辑,理论物理的深邃模型,电路分析的繁复精巧,以及自动化原理中那试图让机器拥有人工智能的初步构想……这些都让他沉醉其中。
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和思考中,在一个夜深人静、他仍独自在宿舍床头,就着台灯演算一道关于反馈控制系统的复杂难题时,久未主动显现的“因果律动”系统,再次于他脑海中泛起了微光。
与以往发布具体任务或奖励时那种明确的提示感不同,这次的感觉更为宏大、更为抽象,仿佛意识的深处,有什么庞然大物正在缓缓舒展身躯。
【检测到宿主知识层级与认知维度实现阶段性跃迁,达到临界点。】
【系统核心逻辑同步升级……升级完成。】
【解锁全新辅助功能:**科技树预览**。】
林向阳心中一动,并未感到惊慌,反而有种水到渠成的了然。这个系统自出现以来,便与他的成长和选择息息相关,如今他踏入更高层次的知识殿堂,系统随之进化,也在情理之中。他放下笔,集中精神,尝试去感知这个新功能。
刹那间,他的“眼前”(或者说意识视野中)不再是宿舍熟悉的墙壁,而是浮现出一片浩瀚而深邃的“星空”。
这并非真实的星空,而是由无数细密的光点、线条和模糊的区块构成的复杂网络。最底端,是他已经接触或掌握的知识领域,闪烁着相对明亮而稳定的光芒,诸如“基础数学”、“经典物理”、“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这些光点之间,有清晰的线条连接,构成了坚实的基座。
从这些基座向上、向四周,延伸出无数或粗或细、或明或暗的枝桠。这些枝桠代表着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些枝桠在延伸一段距离后便黯淡下去,仿佛走入了死胡同;有些则不断分叉,变得越来越繁复,指向未知的远方。
他看到了从“模拟电路”延伸出的“数字逻辑电路”分支,其上方闪烁着“集成电路雏形”、“微处理器架构”等模糊的光点,再往上,更是延伸向一片标示着“信息时代基石”的朦胧区域,那里隐约有“个人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等字样闪烁,但大部分细节都笼罩在迷雾之中。
他也看到了从“自动控制原理”分出的“工业机器人技术”路线,旁边还有“数控机床精进”、“柔性制造系统”等关联分支。另一条显眼的枝桠则指向“过程自动化”,与“传感器技术”、“仪表智能化”紧密相连。
更远处,还有一些让他心跳加速的模糊方向:“人工智能初步探索”、“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这些光点极其黯淡,连接线也纤细得仿佛随时会断裂,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昭示着无限的可能。
林向阳明白了,这就是“科技树预览”。它并非直接给予他具体的技术图纸或成品,而是为他展现了一幅基于当前世界科技基础和他自身知识储备,所可能衍生出的未来技术发展脉络图。
它像一张极其宏伟而精密的战略地图,标识出了通往不同科技高峰的潜在路径。哪些技术是基础,必须优先夯实(那些明亮的基座光点);哪些方向是近期的关键突破点(连接线较粗、光芒较盛的分支);哪些又是需要长期投入、可能收获巨大的远期目标(那些遥远而朦胧的区域)。
更重要的是,这张“地图”是动态的,与他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这个时代的资源条件相关联。他注意到,一些技术分支的亮度,与他最近学习的课程内容有明显的正相关。当他理解了一个新的控制理论,对应的“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分支就会变得清晰一丝。而一些需要特殊材料或工艺的技术,则显得晦暗不明,显然受限于当前时代的工业基础。
“原来如此……”林向阳心中豁然开朗,之前的许多模糊想法变得清晰起来,“系统这是在帮我‘了望’,让我能看清前方的多条道路,避免走弯路,也能提前为重要的技术节点布局。”
他回想起之前系统奖励的《晶体管电路设计与应用》手稿,在那棵“科技树”上,对应的正是从“模拟电路”向“固态电子学”过渡的一个关键分支节点。正是那份超前的手稿,让他在之前的无线电项目中游刃有余,也为他此刻理解更复杂的数字逻辑打下了基础。
现在,有了这个“预览”功能,他就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拥有了一个高空的“侦察卫星”。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能够撬动关键技术进步的知识领域。他也可以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未来的趋势,提前储备人才,引导研究方向,甚至影响政策的制定。
比如,他清晰地看到,“集成电路”是整个信息时代大厦最关键的基石之一,其发展需要半导体物理、精密制造、化学工艺等多学科的协同。那么,他在学习自动化主干课程的同时,就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在这些相关基础学科上的投入。
又比如,“工业机器人”分支与“伺服电机技术”、“高精度减速器”等紧密相连,这些都是目前国内的短板。他或许可以借助系统未来可能提供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大学的研究资源,尝试进行一些前瞻性的探索和积累。
这个新功能,将他的个人奋斗与时代的技术浪潮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赋予了他一种前所未有的战略视野。这不再是简单的“文抄公”或技术搬运,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主动的科技规划和引领。
窗外的天色渐渐泛白,林向阳却毫无睡意,内心充满了澎湃的激情与沉甸甸的责任感。他重新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的,不再仅仅是那道控制难题的演算过程,而是在演算的间隙,勾勒出几个代表着未来技术方向的关键词和简略的关联图。
他的学术之路,因这“科技树预览”的开启,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方向。他不仅是知识的求索者,更在无意中,成为了一个宏大蓝图的早期阅览者和潜在的绘制者之一。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他手中多了一幅虽不完整、却至关重要的地图。林家,乃至更广阔的世界,其未来的技术轨迹,或许将因他今夜的这次“同步进化”,而产生微妙的、却影响深远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