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的目光,最终牢牢锁定在一位特殊的皇子身上——四贝勒,胤禛。
这位以“冷面”着称的四贝勒,开府在外,行事严谨,不结党营私,颇得康熙帝“孤臣”的评价。
然而,结合脑海中那份对清朝历史略有所知的记忆,以及系统夭夭提供的、更为精准的现状信息,馨妤清晰地看到了胤禛此刻最大的短板——子嗣。
弘晖阿哥早夭,先福晋一尸两命,而继福晋乌拉那拉氏(宜修)虽刚被请立不久,但膝下空虚。
府中唯有一个三阿哥弘时,是个蠢笨的性子,且其生母李氏出身平平。
子嗣单薄,后继无力,这在极其看重血脉传承、尤其对有望继承大统的皇子而言,简直是致命的弱点。
康熙帝对这位年长皇子的关注中,必然包含着对此的忧虑。
机会,就在眼前。
馨妤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能精准戳中康熙帝心中忧虑的契机。
她需要让康熙帝“主动”注意到她,并且将她与那个“解忧”的可能性联系起来。
一个计划在心底悄然成型——流言。
一个精心编织、能在贵人圈层悄然发酵、最终精准流入宫闱的流言。
内容核心必须是:瓜尔佳府二格格馨妤,“天生福相,多子多福”。
言语点到即止,绝不提及任何一位皇子,尤其是四贝勒。
重点在于塑造一种模糊的、美好的意象:一个家世清白、容貌出众、更重要的是能带来子嗣福运的贵女形象。
并让这流言无声无息地传播开。
而动用寻常的仆役口耳相传风险太大,且难以触及皇宫。
馨妤将目光投向了系统商城。
意念微动,一枚散发着莹光的玉符出现在空间仓库角落——【润物无声·流言符】。
此符可蛊惑人心,让其认为这就是自己随意听到的,并和人无意间聊天时说起的。
尤其擅长在特定环境(如宫苑)和特定人群(如与皇权关联者)中,以看似“闲聊”、“感慨”的方式悄然散布。
并要选定几个关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比如乾清宫外轮值的侍卫、御花园负责洒扫的老太监歇息处、甚至皇帝偶尔会去散心的畅音阁附近。
夭夭将符咒之力精准的投放到皇宫。
于是,某个午后,当两个小太监在廊下避雨时,其中一个“无意”感慨:“听说了吗?工部瓜尔佳侍郎府上那位二格格,啧啧,真是好福相!我有个表亲在瓜尔佳府当差,说府里老人都讲,格格出生时,就有异香满室,请了高僧批命,说是旺家宜男、多子多福的命格呢!”
另一个附和:“可不是,那样的家世,那样的品貌,将来不知哪家有福气……”
流言起初只是在下人间传播,却凭借着符咒的微妙引导,在宫墙内、在贵妇们的茶话会中,一圈圈扩散开来。
“天生福相”、“宜室宜家”、“多子多福”——这些词汇,开始若有若无地与“瓜尔佳·馨妤”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流言需要“佐证”,需要一次“天衣无缝”的“巧合”。
机会很快到来。
京城香火鼎盛的广济寺,春日里举办一场祈福法会。
京中不少勋贵女眷都会前往。
赫舍里氏自然要带着两个女儿去上香,彰显门楣,也为即将到来的选秀增添几分福运。
馨妤穿着一身素净雅致的藕荷色旗装,发间只簪了一支白玉兰,在一众珠光宝气的女眷中,反而更显清丽脱俗,如同空谷幽兰。
她跟在赫舍里氏和玉宁身后,低眉顺眼,姿态恭谨,只是那通身的气派和萦绕的幽香,让人无法忽视。
上香、叩拜,馨妤做得一丝不苟,尤为虔诚。
仪式毕,女眷们纷纷去寻相熟的法师解签或批命。
馨妤随着人流,也走到了那朱漆签筒前。
她并未多想,只随意地,轻轻晃了晃那圆筒。
只听“嗒”的一声轻响,一支细长的竹签便落了出来,安静地躺在青石地上。
她俯身拾起,目光轻轻扫过签上刻着的细密字迹,心中倒是一片澄净的平静,并无太多波澜。
一旁侍立的小沙弥眼尖,认出是侍郎府上的千金,连忙恭敬地上前一步,双手合十,引着她去寻寺中的恒明法师解签。
恒明法师年逾古稀,长须垂落胸前,随着微风轻轻飘动。
他面容慈和,眼睛清亮得如同玉石,沉淀着岁月赋予的睿智与通透,是京中人人敬仰的有道高僧。
馨妤莲步轻移,走到法师面前,双手将那枚小小的竹签奉上。
姿态柔婉地微微屈膝,声音清越又带着恰到好处的恭顺:“有劳法师了。”
恒明法师接过那枚薄薄的竹签,垂眸看了一眼签文。
再抬眼时,那平和的目光便落在了馨妤的脸上。
那目光并不锐利,甚至可以说是温和的,却又带着一种能穿透浮华表象、直抵人心深处的力量。
馨妤的心里,没来由地轻轻一颤。
她面上依旧维持着那份带着些许小女儿家忐忑的虔诚模样,努力让眼神清澈如初,映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懵懂与纯真。
老法师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与了然。
他并未多言签文本身,而是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阿弥陀佛。小施主面相清贵,福泽深厚,乃积善之家荫庇。更难得的是……”
他微微一顿,目光似有深意地扫过馨妤略显单薄却已初显玲珑的身形轮廓,
“……此乃多子多福、绵延昌盛之相。善哉,善哉。”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附近几位同样在等待解签或刚巧路过的贵夫人耳中。
那几位夫人皆是一凛,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馨妤。
恒明法师亲口批命!多子多福!
这……这不正与近来隐约听闻的传言相印证了吗?!
赫舍里氏和玉宁也听到了,赫舍里氏脸上闪过一丝错愕和难以置信,玉宁则眼神复杂。
凭什么,她低嫁小官之子,而馨妤未来能参加选秀,嫁入宗室勋贵之家,如今又被法师批命多子多福、宜家宜室,凭什么什么好事都能轮到她。
她凭什么过得比自己好,玉宁盯着馨妤的背影,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馨妤恰到好处地微微红了脸,垂下头,细声细气地谢过法师,仿佛对这突如其来的“批命”感到羞涩和不知所措,内心却一片澄明。
恒明法师……果然名不虚传。
他或许真的看出了些什么,或许是顺应了某种冥冥之中的“势”。
无论如何,这“佐证”,成了!
广济寺的批语,瞬间引爆了之前悄然传播的流言,在京城上层女眷圈中飞速流传开来,其分量远非市井流言可比。
“瓜尔佳二格格天生福相、多子多福”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不可避免地飞入了重重宫阙。
乾清宫,西暖阁。
康熙帝正批阅着奏章,御笔朱砂在明黄的折子上划过。
大太监梁九功轻手轻脚地奉上一盏新茶,低声道:“万岁爷,歇歇眼吧。”
康熙“嗯”了一声,放下笔,端起茶盏,目光却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
这几日,一些细碎的话语,总是不经意地飘进他的耳朵里。
先是乾清宫当值侍卫的几句“闲谈”,后来是畅音阁管事太监无意的一句感慨,内容都指向同一个人——工部侍郎瓜尔佳·三泰家的二女儿,叫什么……馨妤?天生福相,宜室宜家,尤其……善生养?
起初,他只当是寻常的勋贵之家为女儿造势,并未在意。
然而,今日又听闻,这瓜尔佳氏女在广济寺上香,竟得了恒明老和尚亲口批命,道是“多子多福、绵延昌盛之相”!
恒明老和尚……康熙帝深知其为人,德高望重,从不妄言,更不屑于为勋贵女眷抬轿子。他的批语,分量极重。
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一丝疑虑如同冰凉的蛇,悄然爬上康熙帝的心头。
帝王多疑,尤其事关皇子子嗣这等敏感之事。他放下茶盏,声音听不出喜怒:“梁九功。”
“奴才在。”梁九功立刻躬身。
“去查查,”康熙帝的声音平淡无波,
“近日京中关于瓜尔佳家那位格格的传言,源头在何处。还有广济寺那日,恒明法师批命前后,可有什么异常。要快,要细。”
“嗻。”梁九功心头一凛,不敢怠慢,立刻领命退下。
调查的结果,出乎意料地“干净”。
侍卫、太监们的“闲谈”似乎真的只是偶然听到府邸下人或亲戚议论,源头模糊,传播自然,查不到任何刻意引导的痕迹。
广济寺那边更是无懈可击。
瓜尔佳夫人带女眷上香是寻常事,馨妤格格抽签、解签过程毫无特殊安排,恒明法师更是主动开口批命,寺中沙弥和在场几位夫人皆可作证。
恒明法师本人也只道是观其面相有感而发,并无受人请托。
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巧合。天大的巧合。
梁九功将调查结果细细禀报。
康熙帝听完,沉默良久。
指尖无意识地捻动着腕上温润的迦南香佛珠。
疑虑,在严密的调查结果面前,渐渐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更深沉、更难以言喻的思量。
瓜尔佳·馨妤……工部侍郎瓜尔佳·三泰的女儿。
三泰献水泥有功,是个能做实事的。
这女孩儿……康熙帝脑海中浮现出密报中关于此女的描述:容色极盛,性情娴静柔顺,颇有才名,更难得的是……天生福相,多子多福?
胤禛……康熙帝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老四府里,子嗣确实艰难。弘时那孩子,着实愚钝,难堪大用。
身为帝王,亦是父亲,他岂能不忧心?
若真有一个家世清白、品貌俱佳、又带着如此“福运”征兆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