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质量创造”技术的可行性报告,连同那枚被创造出来的正电子的全部数据,摆放在帝国最高决策层面前时,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的构想,开始在嬴政的脑海中成型。流亡的岁月,让他深刻认识到固定据点的脆弱性。即便有“长城”防御带,一旦敌人力量足够强大,帝国依然有被围困、被拔除根基的风险。文明的火种,不能只寄托于一地。
同时,未来对“擦除者”乃至其背后势力的远征,也绝非依靠几支快速舰队就能完成。那将是跨越遥远星海、持续数个世代的漫长征战,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持、持续不断的兵员与装备补充、以及一个能够在前线支撑起整个作战体系的、坚不可摧的移动基地。
基于这两大战略需求,结合初步验证的“质量创造”技术和已然成熟的第五维科技,帝国史上最庞大、最复杂的造舰工程——“鲲鹏计划”,正式启动。
“鲲鹏级”母舰,其设计目标,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战舰。它被定义为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能够长期独立在宇宙虚无之地航行的“移动星际堡垒”与“超级兵工厂”。它的规模,将是“征伐级”巡洋舰的数百倍,其内部空间足以容纳数百万人口,并搭载一整支标准舰队(包括“征伐级”、“龙鳞-II”以及后续新型舰艇)及其全部补给。
在“光阴冢”时间轴船坞旁,一个专门为建造“鲲鹏”而设计的、规模更加庞大的巨型船坞开始动工。这一次,建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母舰的龙骨与核心框架,依然采用升级版的“维度基岩”,但其内部绝大部分的非关键结构、生活模块、甚至部分次级装甲,将不再依赖于传统的采矿-冶炼-制造流程,而是直接由一座搭载在船坞内的、超大型“维度熔炉”与初步的“质量创造”阵列,利用从高维能量海中汲取的能量,直接“打印”出来!
只见船坞内部,能量流如同璀璨的星河,按照预设的、无比复杂的蓝图,在灵能场的精确引导下,如同3d打印般,一层层地“编织”出巨大的舰体结构。金属甲板、支撑骨架、管道线路……从无到有,在虚空中缓缓生长、成型。这种建造方式,虽然初期速度受到“质量创造”效率的限制,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超巨型结构件运输和组装的难题,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帝国现有物质资源的消耗。
“鲲鹏级”的核心,是一座小型化但功率更强的“维度熔炉”,它不仅为母舰本身的超光速航行(结合了时空潜航与更高级的维度翘曲技术)、强大的护盾系统(融合了法则共振防御原理)和可能搭载的超级武器供能,更关键的是,它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低效率的“质量创造”,为母舰及其搭载的舰队,提供最基本的物质补充——从修复舰体的金属,到合成空气和水的元素,再到生产食物所需的有机分子。
这意味着,只要能量不绝,“鲲鹏级”及其舰队就能在远离帝国本土的深空,长期维持作战能力,甚至进行有限的扩张。它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自我复制、自我维持的微型文明载体。
其内部,规划有完整的生态循环区、大型舰船维修坞、先进武器生产线、战略物资储备库以及涵盖从基础教育到尖端研究的科研中心。它不仅是战舰和工厂,更是一座漂浮在星海中的城市,一个永不沉没的、承载着大秦文明精华的方舟。
“鲲鹏级”的建造,象征着大秦文明从“行星文明”、“恒星系文明”,正式迈向“星系级远航文明”的关键一步。它意味着,帝国的征途,将不再受限于补给线的长度与后方基地的安全,具备了主动出击,深入未知、征战四方,将战火直接燃向敌人腹地的终极潜力。其名“鲲鹏”,取自古老神话中化而为鸟、徙于南冥的巨鱼,正寓意着帝国将从这片星域的束缚中解脱,翱翔于更广阔的宇宙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