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警局的会议室里弥漫着凝重的气氛。技术科的检验结果已经出来,王建军拿着报告站在台前,向众人汇报:“经过 dNA 比对,现场发现的疑似血迹确实是林悦的,花瓶碎片上的血迹也与林悦匹配,上面还提取到了一枚部分清晰的指纹。那双男士皮鞋上的毛发,经检验属于一名男性,dNA 信息已经录入全国数据库进行比对,但目前还没有匹配结果。足迹鉴定显示,嫌疑人身高在 175-180 厘米之间,体态中等,走路时左脚略微内撇。”
“指纹比对有结果吗?” 秦奋问道。
“花瓶碎片上的指纹不够完整,只有部分特征点,在数据库里没有找到直接匹配的对象。” 王建军说,“但我们正在用新技术进行修复和比对,希望能有突破。”
秦奋点点头,看向韩鹏和刘斌:“监控排查有新进展吗?”
韩鹏站起身,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槐巷巷口的监控画面:“我们扩大了监控排查范围,调取了三天前晚上 8 点到凌晨 4 点的所有监控。这是晚上 10 点 05 分,嫌疑人穿着黑色夹克,戴着鸭舌帽,低着头,走进了巷口。”
画面里,一个中年男人的身影出现在巷口,他穿着黑色夹克,双手插在口袋里,戴着鸭舌帽,看不清面部特征。他走路时左脚略微内撇,和足迹鉴定的结果吻合。
“他走进巷口后,沿着路边走,走到林悦所在的居民楼附近,就进入了监控盲区。” 韩鹏切换画面,“这是居民楼后面围墙外的监控,晚上 11 点 30 分,一个模糊的黑影翻过围墙,快速消失在旁边的窄巷里。由于光线太暗,监控画质模糊,无法看清具体特征,但从身形和走路姿势来看,很可能就是同一个人。”
“窄巷的监控呢?” 林枫问道。
“窄巷里没有监控,” 刘斌补充道,“我们调取了窄巷出口附近的街道监控,在凌晨 12 点左右,看到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走出窄巷,拦了一辆出租车离开。但出租车的车牌号被遮挡了,无法追踪。”
“又是出租车……” 秦奋皱了皱眉,“凶手很狡猾,知道如何躲避监控。” 他看向张卫国和李天,“走访有什么新收获?”
“我们走访了林悦的公司和邻居,” 张卫国说,“林悦的同事反映,林悦最近情绪不太好,经常走神,还说过‘被人纠缠’之类的话,但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人。她的上司说,林悦工作很认真,没有得罪什么人,也没有债务纠纷的迹象。”
“我们还找到了林悦的远房亲戚,” 李天说,“亲戚说林悦的父母早逝,她一个人在这边打拼,性格很要强,有什么事都自己扛着。他们也不知道那个中年男人是谁,只知道林悦最近很少和他们联系。”
“线索还是太少了。” 秦奋叹了口气,“目前我们只知道嫌疑人是一名 40 岁左右的中年男性,身高 175-180 厘米,体态中等,走路左脚内撇,穿黑色夹克和 42 码黑色皮鞋,与林悦有债务或其他纠纷,作案后乘坐出租车逃离。”
“苏锐,你从法医的角度,还有什么补充吗?” 秦奋看向苏锐。
苏锐站起身:“根据现场勘查和检验结果,我进一步确认这是一起激情杀人案。凶手作案时情绪失控,使用的凶器是现场的陶瓷花瓶,林悦头部受到重创,失血过多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凶手作案后转移了尸体,说明他有一定的反侦察意识,但现场留下了指纹、足迹、毛发等物证,说明他作案时比较慌乱,没有充分的准备。” 她顿了顿,又说,“从凶手的行为来看,他可能性格暴躁,容易冲动,与林悦可能是熟人或有过密切接触,知道她的住址和作息规律。”
林枫点点头:“苏锐说得有道理。凶手知道林悦的住址,还能多次上门纠缠,说明他们之间不是陌生人。我们可以从林悦的工作单位、社交账号、银行流水等方面入手,查找与她有纠纷的中年男性。”
“好!” 秦奋做出部署,“第一,张卫国、李天负责调查林悦的银行流水、社交账号和通话记录,查找可疑的联系人,重点排查 40 岁左右的中年男性;
第二,韩鹏、刘斌继续扩大监控排查范围,追踪嫌疑人乘坐的出租车,调取周边道路、加油站、收费站的监控,寻找嫌疑人的逃跑路线;
第三,王建军带领技术科,尽快修复和比对现场提取的指纹,利用 dNA 数据库继续比对毛发样本;
第四,林枫、苏锐负责走访林悦的公司和朋友,了解她的工作情况和人际关系,查找可能的纠纷线索。”
“收到!”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