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工坊深处那间戒备森严的棚屋内,原有的敬畏与隔阂已被一种炽热的研究氛围所取代。刘协雷厉风行,当即以天子之尊亲自担任组长,并破格提拔那个一眼看出蒸汽力量关键的木匠学徒马钧为副组长。他又从众多工匠中挑选了四名经验最丰富、手法最精湛的老匠师,以及三名如同马钧般头脑灵活、敢于提出想法的年轻工匠,临时组成了一个名为“蒸汽机百日攻坚”的九人核心小组。
小组的首要任务,并非立刻动手打造那些复杂的部件,而是集中智慧,解决原理图上看似简单、实则关乎成败的基础难题。刘协将攻坚小组与负责按图打造锅炉、汽缸外壳等大部件的其他工匠团队分开,核心小组专注于“软”技术的突破。
马钧虽年轻,且言语略有迟滞,但那双眼睛却仿佛总能穿透表象,直指核心。在刘协再次用那个漏气的铜壶演示后,他皱着眉头,努力组织着语言:“陛……陛下,这气,力大,但……但若四处漏气,便……便如竹篮打水,聚……聚不起力。要让它……只往一处使力,首要便是……堵、堵住别的口子!”
他一语道破了蒸汽机能效的关键——密封!若不能将蒸汽尽可能地约束在汽缸内,使其全力推动活塞,再精妙的设计也是徒劳。
“马副组长所言,正是症结所在!”刘协大声肯定,随即抛出了第一个,也是最棘手的难题,“然而,金属构件之间,难以做到完美无隙。诸位皆是行家里手,依你们所见,当以何物填充其间,既能耐受水汽高温,又能随活塞运动而保持密封?”
问题抛出,棚屋内顿时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工匠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自己熟悉的材料。
“可否用牛皮?韧性足,也耐磨!”一位老皮匠提议。
立刻有人反驳:“不妥!水汽湿热,久之牛皮易糟烂变形,恐难持久。”
“那用软木如何?质地柔软,易于填充。”一位木匠说道。
“软木遇热易缩,且质地不均,恐难严密。”另一位工匠摇头。
“石棉布呢?耐高温!”一位负责窑火的工匠想起此物。
刘协沉吟:“石棉确能耐高温,然其纤维脆硬,难以紧密贴合运动部件,且……长期吸入其粉尘,于人体有害。”他不得不考虑劳动保护的问题。
讨论一度陷入僵局。刘协见时机成熟,便引导道:“世间有一奇物,生于极南之交州,名为‘橡胶’。其性极富弹性,密封、耐磨、耐腐蚀,乃是绝佳之选。然山高路远,瘴疠横行,短期内无法获取。我等只能退而求其次,于现有材料中,寻求替代之法。”
他提示道:“我等常用之麻类纤维,质地柔韧,若浸以油脂,增加其密实与耐性,或可一用?”
此言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点亮了众人的思路。马钧眼睛一亮,急促地道:“对!麻!亚麻、大麻……韧性强!浸泡……浸泡桐油!桐油干后凝实,能防水,或……或也能抗住些水汽!”
那位皮匠老师傅捻着胡须补充:“确是如此!我等处理皮具,有时亦用油脂浸润以增韧性。将麻绳或麻布充分浸透桐油,使其吸饱油分,质地变得更为紧密柔韧,再将其嵌入活塞与汽缸壁之间的缝隙……”
“需有槽!”另一位老铁匠比划着,“在活塞或汽缸内壁车出浅槽,专用于填塞这油浸麻绳,如同……如同水闸下的‘填料函’!”
“填料函”这个形象的比喻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思路一旦打通,细节便迅速完善起来:选用最上等的亚麻或大麻纤维,编织成粗细均匀的绳股,在特制的桐油槽中浸泡至少十二个时辰,确保油分完全渗透。然后,将这浸润饱满的油麻绳紧密地填入活塞环或特意在汽缸内壁加工的环形槽(即填料函)中,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和油脂的粘稠,在活塞运动时不断摩擦、变形,以达到尽可能密封蒸汽的目的。
解决了密封材料的方向,第二个拦路虎——活塞与汽缸的配合与摩擦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如何让活塞在汽缸内顺畅往复运动,又尽可能减少漏气和能量损失?
关于活塞形态,众人又争论起来。有主张直筒活塞,加工简便;有提议略带弧面,以期更好贴合。
这时,一位一直沉默寡言、专精铸炮镗孔的老匠人,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声音开口道:“或可……做成微锥之形。”他见众人看来,有些紧张地用手比划,“上稍细,下稍粗,如同……如同楔子。放入缸内,借蒸汽之力向下推时,锥面自有……自有一定之心,能贴向一侧,补偿我等加工之微差。”
“锥形自定心!”刘协立刻领会了其精髓,这巧妙地利用了简单的几何原理来弥补早期加工精度的不足。
“那摩擦呢?”马钧追问,“金属直接相磨,久之必损,气更易漏。”
“衬套!”又是那位老铁匠,“可在汽缸内,镶一铜套!铜质较我等所用铸铁为软,耐磨且滑。活塞亦可用铸铁,但与铜套相磨,损伤较小,摩擦亦小。即便有损,更换铜套,远比更换整个汽缸省事省料!”
锥形活塞以铸铁打造,利用其自定心特性适应加工误差;汽缸内镶嵌质软耐磨的铜质衬套,降低摩擦与磨损。这个组合方案,兼顾了可行性、耐用性与可维护性,很快获得了攻坚小组的一致通过。
仅仅是为了确定密封材料和活塞结构这两个最基础的问题,刘协带领着这九人小组,在棚屋内整整激烈讨论了七天。这七天里,没有身份的差别,只有思想的碰撞。常常为了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地上画满了草图,废弃的料头堆了一角。饿了,便有御厨精心烹制的饭食送来,君臣同席,边吃边聊;渴了,便有热汤奉上。工匠们何曾见过如此阵仗?更何曾吃过这般美味?天子的平易近人与对工匠的尊重,连同那绝佳的伙食,极大地激发了众人的干劲与归属感。时间在专注的讨论与试验中飞逝,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攻坚之中。
七天后,当初定的两项基础技术方案——“油浸麻纤维填料函密封” 与 “锥形铸铁活塞配铜质衬套”——被最终确定下来,并立刻交付外面的工匠团队开始试制样品。望着初步形成的技术路线,刘协与马钧等小组成员虽然疲惫,眼中却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坚实的第一步,已然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