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护民主持“百年守护传承仪式”后的第三个春日,老桃树迎来了一次罕见的“双花盛放”——往年春日仅开一次的桃花,今年竟在三月初绽后,四月中旬又一次缀满枝头,粉白相间的花瓣层层叠叠,连树下的泥土都沾着浓郁的花香。海边百姓都说,这是墨尘与苏清鸢看到“山海蒙学”的孩子们长大成才,特意降下的祥瑞。
这日清晨,沈护民刚推开小屋的门,就看到老桃树下围了不少百姓,其中既有常年居住在海边的老人,也有带着孩子来求学的外乡夫妇,还有几位背着行囊的匠人——他们是听闻老桃树双花盛放的奇事,特意从外地赶来,想看看这棵承载着千年传奇的古树,也想向沈家子弟请教一些与“守护”相关的技艺。
“护民哥,你看这老桃树,第二次开的花比第一次还要艳呢!”族中子弟沈明睿笑着迎上来,手中还捧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桃树上摘下的新鲜桃花,“我早上摘了些桃花,想着让嫂子做些桃花糕,给来的外乡客尝尝,也让他们感受下苏清鸢奶奶传下的手艺。”
沈护民点头,目光扫过人群,看到几位匠人正围着“桃海神之碑”驻足观看,时不时对着碑上的文字轻声讨论,便走上前拱手问道:“几位师傅看着面生,可是从外地来的?”
其中一位身着青布短衫、背着木工箱的匠人连忙回礼:“正是,在下是从鲁地来的木工,姓周,听闻江南海边有棵千年老桃树,还流传着桃海神守护百姓的传奇,特意带着徒弟赶来看看。刚才见这石碑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又刻着不少守护百姓的事迹,实在令人敬佩。”
另一位拿着陶轮模型的匠人也附和道:“我是从景德镇来的陶匠,姓陈。听说沈家子弟不仅会道法护民,还传承了不少老手艺,比如用桃花做点心、用桃木做器物,今日特意来,想向沈家讨教一二,若是能将这些手艺与制陶结合,说不定能做出更有意义的物件。”
沈护民闻言心中一动,笑着说:“几位师傅客气了,守护百姓本是我们的责任,而这些手艺,也是先辈们为了让百姓生活更安稳才传承下来的。既然几位师傅感兴趣,不如这几日就在海边住下,我们不仅可以交流手艺,还能一起做些物件,送给百姓们,也算是践行桃海神的心意。”
几位匠人闻言大喜,纷纷拱手道谢。沈护民随即安排族中子弟收拾海边的闲置小屋,供匠人们居住,又让沈明睿去通知妻子柳云溪,准备些桃花糕和桃花酒,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柳云溪是沈护民的妻子,不仅做得一手好桃花糕,还跟着族中长辈学过刺绣,尤其擅长绣桃花与海浪的图案。接到沈明睿的通知后,她立刻带着蒙学的几位女先生忙活起来:有的清洗桃花,去除花蕊;有的研磨米粉,准备晨露;有的则准备馅料,除了传统的桂花蜜,还加入了匠人带来的鲁地红枣、景德镇的瓷碗碎末(磨成细粉后加入,能让桃花糕更显细腻)。
“柳嫂子,这瓷碗碎末真能加进桃花糕里吗?会不会影响口感啊?”蒙学的女先生苏晓薇有些担心地问道。
柳云溪笑着解释:“陈师傅说,这瓷碗碎末是用废弃的白瓷磨成的,不仅无毒,还带着淡淡的瓷香,加一点在米粉里,能让桃花糕的口感更清爽。苏清鸢奶奶当年做桃花糕时,就喜欢尝试加入不同的天然食材,只要心意够诚,味道肯定差不了。”
说着,柳云溪将晨露缓缓倒入米粉中,一边搅拌一边讲解:“你们看,晨露要分三次加,每次加完都要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米粉糊变得细腻无颗粒。苏清鸢奶奶说,晨露沾着大海的灵气和桃花的香气,是做桃花糕的关键,不能马虎。”
苏晓薇等人认真记下步骤,跟着柳云溪一起搅拌米粉糊,不一会儿,屋内就飘起了淡淡的桃花香与米香,引得门外的孩子们纷纷探头张望,小声问着“什么时候能吃桃花糕”。
与此同时,老桃树下的空地上,沈护民正带着周木匠和族中子弟制作桃木器物。周木匠带来了鲁地独特的木工技法,擅长在木材上雕刻精细的花纹,而沈家子弟则熟悉桃木的特性,知道如何保留桃木的灵气。两人商量后,决定做一批小桃木牌,上面雕刻桃花、海浪的图案,再刻上“平安”二字,送给蒙学的孩子们和海边的孩童。
“沈大哥,你看这桃木的纹理很清晰,适合雕刻细花纹,”周木匠拿着一把刻刀,在桃木上轻轻勾勒出桃花的轮廓,“我们可以在桃木牌的正面刻桃花,背面刻海浪,中间刻‘平安’二字,既符合桃海神的传奇,又能给孩子们带来祝福。”
沈护民点头,接过刻刀,在另一块桃木上雕刻起来:“没错,墨尘爷爷当年就曾给孩子们做过桃木牌,说桃木能驱邪避灾,保护孩子们平安长大。我们今日做这些桃木牌,也是想延续这份心意,让孩子们感受到守护的温暖。”
旁边的沈明睿一边打磨桃木,一边笑着说:“等桃木牌做好了,我再用苏清鸢奶奶传下的方法,把桃木牌泡在桃花酒里三天,这样不仅能让桃木牌带着桃花香,还能保留住灵气,守护孩子们的平安。”
不远处,陈陶匠则带着徒弟,与蒙学的孩子们一起制陶。陈陶匠将陶轮放在空地上,手把手教孩子们揉泥:“揉泥的时候要用力均匀,把泥里的气泡揉出去,这样做出来的陶器才不容易开裂。你们可以在陶器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比如老桃树、大海,或者墨尘爷爷和苏清鸢奶奶的样子。”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拿起陶泥揉起来。有的孩子力气小,揉得满头大汗,却依旧不肯放弃;有的孩子则发挥想象,在陶坯上画满桃花;还有的孩子画了沈护民带着子弟守护百姓的场景,虽然笔触稚嫩,却充满了童真与敬意。
沈护民的儿子沈守乐今年八岁,也跟着孩子们一起制陶。他在陶坯上画了一棵老桃树,树下站着一个拿着桃木剑的小人,旁边还画了几个正在做桃花糕的孩子。陈陶匠看到后,笑着问:“守乐,你画的这小人是谁啊?”
沈守乐抬起头,认真地说:“这是我爹,他拿着桃木剑守护百姓;旁边的是我娘和蒙学的先生们,他们在做桃花糕给大家吃。我以后也要像爹一样,用桃木剑守护百姓,还要学会做桃花糕,给大家送平安。”
陈陶匠闻言眼中满是赞赏,摸了摸沈守乐的头说:“好孩子,你有这份心意,以后肯定能成为像你爹一样的守护者。等你这陶坯做好了,我帮你烧制成小罐子,你可以用来装桃花糕,送给身边的小伙伴。”
沈守乐闻言大喜,用力点头,更加认真地打磨起手中的陶坯。
接下来的几日,海边格外热闹。清晨,匠人们与沈家子弟一起,要么在老桃树下制作器物,要么在小屋内交流手艺;午后,柳云溪带着女先生和孩子们做桃花糕、桃花酥,香气飘满整个海边;傍晚,大家则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吃着点心、喝着桃花酒,一边听沈护民讲述墨尘与苏清鸢的传奇,匠人们也分享着自己家乡的故事,以及如何用手艺帮助百姓的经历。
这日午后,周木匠和沈护民一起,将做好的桃木牌泡进桃花酒中。周木匠看着酒坛中漂浮的桃花,轻声说:“沈大哥,这几日与你们相处,我才算真正明白‘守护’二字的含义。以前我做木工,只想着把器物做得精致耐用,却没想过能通过手艺给百姓带来温暖。以后我回到鲁地,也要教徒弟们做些平安牌,送给当地的孩子,把这份守护的心意传下去。”
沈护民笑着说:“周师傅能有这份心意,墨尘爷爷和苏清鸢奶奶肯定会很欣慰。其实不管是道法护民,还是手艺传情,只要能让百姓过得平安安乐,就是对先辈最好的传承。”
就在这时,沈守乐拿着自己烧制好的小陶罐跑过来,兴奋地说:“爹,陈师傅帮我把陶罐烧好了!我想装些桃花糕,送给隔壁的李阿婆,她昨天还帮我缝补了衣服呢。”
沈护民接过陶罐,只见陶罐上的图案清晰可见,桃花与海浪的线条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生机,忍不住赞叹道:“守乐做得真好,李阿婆看到肯定会很开心。你送桃花糕的时候,记得给李阿婆讲讲这陶罐上的图案,告诉她这是你用心做的,想守护她平安。”
沈守乐用力点头,抱着陶罐跑到柳云溪身边,装了满满一罐桃花糕,然后蹦蹦跳跳地朝着李阿婆家跑去。看着孩子的身影,柳云溪笑着说:“这孩子,跟着我们听了不少桃海神的故事,也越来越懂得关心别人了。”
沈护民点头,目光望向老桃树,只见枝头的桃花随风摇曳,花瓣飘落下来,正好落在他的肩头。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贝壳,轻声说道:“墨尘爷爷,苏清鸢奶奶,今日有外乡的匠人来与我们交流手艺,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你们看到了吗?”
贝壳中很快传来两道温和的声音,正是墨尘与苏清鸢:“护民,我们看到了。你们与匠人交流手艺,用手艺温暖百姓,又教会孩子心怀善意,做得很好。当年我们守护这片山海,不仅是用道法斩妖除魔,更是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如今你们将手艺与守护结合,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这份传承,比我们当年做得更深远。”
“记住,守护的方式有很多种,既能用道法护佑,也能用手艺传情,更能用善意暖心。只要每一个人都心怀守护之心,不管是江南海边,还是远方的土地,都会平安安乐。我们会永远化作桃花、化作海浪,陪着你们,陪着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直到永远。”
沈护民闻言,对着老桃树深深鞠了一躬,身后的匠人与族中子弟也纷纷鞠躬,眼中满是虔诚与感动。
几日后,匠人们准备离开海边。离开前,他们将与沈家子弟一起制作的物件分发给百姓:孩子们拿到了刻着“平安”二字的桃木牌,老人们收到了绣着桃花的手帕,百姓们则得到了印着老桃树图案的陶器。匠人们还将自己的手艺诀窍写下来,交给沈护民,希望能与沈家一起,将这些能温暖百姓的手艺传承下去。
周木匠握着沈护民的手说:“沈大哥,这几日的相处,让我受益匪浅。回到鲁地后,我一定会把这里的故事和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桃海神的传奇,知道守护百姓的意义。以后若有机会,我一定还会来江南海边,与你们再交流手艺。”
沈护民点头:“周师傅放心,我们也会把你们的手艺融入到日常中,继续用手艺温暖百姓。以后不管是鲁地的木工,还是景德镇的陶匠,只要想来交流,我们随时欢迎。”
匠人们纷纷拱手道别,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踏上了归途。沈护民带着族中子弟和孩子们,一直送到海边的礁石旁,直到匠人们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才缓缓返回。
回到老桃树下,沈守乐抱着手中的桃木牌,仰着头问沈护民:“爹,以后还会有外乡的师傅来吗?我还想和他们一起做陶罐,送给更多的人。”
沈护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会的,只要我们一直把守护的心意传下去,就会有更多心怀善意的人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守护这片山海,守护百姓。”
沈守乐似懂非懂地点头,紧紧握着桃木牌,跑到老桃树下,对着桃树轻声说:“墨尘爷爷,苏清鸢奶奶,我以后也要像爹一样,用手艺温暖百姓,做一个合格的守护者。”
一阵微风吹过,老桃树的枝桠轻轻晃动,几片桃花瓣飘落下来,落在沈守乐的头顶,仿佛是墨尘与苏清鸢的回应。海面上泛起淡淡的金光,与桃花瓣交织在一起,照亮了整个海边,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的守护之心。
此后,江南海边的老桃树,不仅是“桃海神”的象征,更成为了手艺交流的聚集地。每年春日桃花盛开时,都会有来自各地的匠人赶来,与沈家子弟交流手艺,一起制作能温暖百姓的物件。而沈家子弟,也会带着这些手艺,走出江南,将“守护”的心意与温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岁月流转,千年的时光仿佛在这片山海间定格:老桃树依旧年年双花盛放,桃花糕的香气依旧弥漫在海边,桃木牌上的“平安”二字依旧清晰,孩子们的欢笑声依旧与海浪声交织。墨尘与苏清鸢的传奇,早已不再是一段故事,而是化作了每一次手艺交流的温暖,每一份送给百姓的祝福,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守护信念,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鲜活,永远温暖,守护着这片山海,守护着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