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入一九九八年的夏日。
这一年的夏天,雨水格外多,长江流域正经受着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考验,电视里每天都是抗洪抢险的惊心动魄画面。
而在相对平静的内陆小县安水,人们的生活依旧沿着固有的轨道缓慢前行,只是茶余饭后多了几分对远方灾情的唏嘘和讨论。
《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响遍了大街小巷,小燕子赵薇的海贴画成了少男少女们的最爱。
网吧开始在城市里悄然出现,但对于安水县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电脑还是个稀罕物。
亚洲金融风暴的余波仍在隐隐作痛,国内经济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困境,国企改革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下岗这个词,像乌云一样笼罩在许多工人头上。
陈默在安水县的日子,似乎也进入了某种平台期。
县一中危房改造的成功让他赢得了口碑和县委书记的公开肯定,但也让高启盛一伙人对他更加警惕,在他分管的科教文卫领域,几乎不再给他制造麻烦,却也绝不配合他搞任何新的动作,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冰冷的平衡。
陈默乐得清静,正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入基层的调研中。
他深知,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这片土地。
这天,他在教育局小周(周文博)的陪同下,骑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吭哧吭哧地来到了离县城最远、也是安水县最穷的青山乡。这里山峦叠嶂,道路崎岖,吉普车都难开进来。
在一所只有几间土坯房的教学点了解完情况后,陈默婉拒了乡里干部吃饭的邀请,说要随便走走看看。他和周文博沿着山间小路信步而行,七月的山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吹散了夏日的闷热。
走到一个叫柑橘坳的村子附近时,陈默被路边一片柑橘林吸引住了。时值盛夏,柑橘还未成熟,只是青涩的小果子,但果树长势极好,枝叶繁茂。
一个正在地里除草的老农看到他们,直起腰,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
陈默走过去,递了支烟:“老人家,忙着呢?这橘子长得不错啊。”
老农接过烟,看了看陈默和周文博,见他们不像本地人,叹了口气:“长得好有啥用?卖不出去,再好也得烂在地里!”
“哦?为啥卖不出去?”陈默来了兴趣。
“为啥?”老农指着脚下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路太难走了!大车进不来,全靠人挑肩扛往外运,等弄到县里,品相不好的卖不上价,品相好的也颠簸坏了!再说,咱们这橘子,没啥名气,人家认外地的大牌子,谁认咱这山旮旯里的东西?”
老农的话匣子打开了,诉说着村里的困境。柑橘坳的橘子,皮薄、汁多、甜度高,品质其实非常好,就是因为交通闭塞,没有销路,也卖不出价钱,年年丰产不丰收,村民们守着“金果子”过着穷日子。
陈默听着,心里却猛地一动!他脑海里瞬间闪过前世关于“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生鲜电商”等等概念。虽然现在才1998年,互联网还是极少数人的玩具,电商更是遥不可及,但打造品牌、打通传统销售渠道的思路是完全可行的!
“安水蜜橘……”一个名字几乎脱口而出。如果能把这个品牌打出去,不仅能让像柑橘坳这样的贫困村脱贫致富,也能为自己在经济领域积累实实在在的政绩,这比在文教卫系统和高家勾心斗角更有意义!
“老人家,别灰心,这么好的橘子,肯定有办法!”陈默安慰了老农几句,仔细问了问柑橘的品种、成熟季节等情况。
回去的路上,陈默一直沉默着,脑子却在飞速运转。要做成这件事,光靠他一个人不行,他需要一个得力的小团队。
他看了一眼身边蹬着自行车、同样满头大汗却毫无怨言的周文博。这个小伙子,机灵,有眼力见,办事踏实,对自己也忠诚,是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
“小周,”陈默开口,“想不想干点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周文博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陈县长,您吩咐!只要您信得过我,干啥都行!”
“好。”陈默点点头,“接下来,你除了办公室的工作,多跟我跑跑农业农村这一块,尤其是这个柑橘的事情,你多上心,帮我收集资料,联系相关人员。”
“没问题!陈县长!”周文博激动得脸都红了,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
回到县里,陈默又开始琢磨财务和数据分析的人选。他想到了财政局那个被排挤的副局长钱有根。老钱业务能力强,为人正派,只是缺乏靠山和胆气。之前城市信用社的风险和纺织厂的账目,已经让老钱在某种程度上向他靠拢了。
陈默找了个由头,把老钱叫到办公室,没提柑橘,而是先聊了聊县里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引导老钱用数据分析了当前农业投入分散、效果不彰的现状。
老钱一谈到数据和业务,眼睛就放光,分析得头头是道。陈默适时地提出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想法,并隐约提到了青山乡柑橘品质优异却困于销售的问题。
“如果能精准投入,打通销路,或许能成为一个突破口,也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陈默看着老钱说道。
钱有根推了推老花镜,心里明白了陈默的意图。他有些犹豫,这明显是要在高启盛掌控的工农业领域之外另起炉灶,风险不小。但看着陈默那沉稳而坚定的眼神,再想到他之前整顿教育乱象的魄力和成效,老钱心里的天平倾斜了。这位年轻县长,是真正想做实事,而且有能力做成事的人。
“陈县长,如果需要财务和数据方面的支持,我……我一定尽力。”钱有根最终表了态,虽然声音不高,但很坚定。
技术人才方面,陈默通过农业局的熟人,打听到了县农技站有个叫刘大军的技术员,是早年的大学生,专门学果树栽培的,对安水本地的柑橘品种很有研究,但因为性格耿直,不懂溜须拍马,一直不受重视,被晾在农技站坐冷板凳。
陈默直接去了农技站,在一间堆满杂物、散发着霉味和农药味的办公室里,找到了正在埋头整理资料的技术员大刘。大刘四十多岁年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一看就是常往地里跑的人。
陈默没有摆任何架子,开门见山地说:“刘技术员,我是陈默。听说你对咱们县的柑橘很有研究?”
大刘抬起头,看到这么年轻的副县长,有些意外,也有些拘谨:“陈县长……我,我就是瞎琢磨。”
“别谦虚。”陈默拿起他桌上那些关于柑橘种植技术的手写笔记,翻看了一下,里面记录着不同品种的糖度、酸度、挂果期等详细数据,非常专业。“我想了解一下,像青山乡柑橘坳那边的橘子,品质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可能打造成我们安水的一个特色品牌?”
一谈到专业,大刘的眼睛立刻亮了,拘谨也少了大半:“柑橘坳的橘子?那可是好东西!那是我们安水本地的老品种,经过多年选育,适应性好,风味独特!就是管理和销售跟不上,可惜了……”
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柑橘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品质提升的关键,言语间充满了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和因为不被重视而压抑许久的激情。
陈默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都问在点子上。大刘越说越兴奋,感觉终于遇到了懂行的领导。
最后,陈默握住大刘那双粗糙的手,郑重地说:“刘技术员,光有技术不行,得让技术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我想试着推一推咱们的‘安水蜜橘’,需要你这样的专家鼎力相助!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干点实事?”
大刘看着陈默真诚而炽热的眼神,胸口一股热流涌上,他重重地点头:“陈县长,只要您信得过我,我刘大军这一百多斤,就交给您了!”
就这样,一个以陈默为核心,包含了机灵办事员周文博、财务数据专家钱有根、技术骨干刘大军的迷你班底,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悄然成型。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将那藏在深山无人识的“金果子”,变成真正能让农民致富、让安水出名的“安水蜜橘”。
一场不同于官场争斗的、全新的战役,即将在安水县的青山绿水间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