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系统的初步上线,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喘息之机,反而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暗流,正以另一种方式考验着这座刚刚筑起的信息堤坝。外部的压力并未因沉默而消散,反而在探测手段受挫后,变得更加刁钻、更具侵略性。
“微尘”渗透
林雪的“哨兵”系统率先捕捉到了异常。不再是之前那种大规模的、协同的“联合探针攻击”,而是无数细碎、隐蔽、来源各异的“微尘”式渗透尝试。
这些尝试伪装得极其精妙:
· 一部分信号隐藏在跨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正常维护数据流中,试图寻找通往719厂外部协作单位网络的、未被注意的后门。
· 一部分附着在商业遥感卫星对地观测的公开数据包里,其调制方式与气象或地质勘探信号几乎无异,但“哨兵”系统凭借其庞大的特征库和拟态识别算法,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极其微弱的、与之前“Ω辐射”分析模型存在间接关联的数学模式。
· 甚至有一些尝试,利用了民用物联网设备(如边境地区的环境监测站、远洋货轮的自动识别系统)作为跳板或信号中继,进行极其短暂的低功率信号发射,其目标直指“探针”网络覆盖区域的边缘节点。
“他们在化整为零,用海量的、看似无害的‘微尘’,来试探我们‘堡垒’的每一个缝隙。”林雪向陈北玄汇报时,语气凝重,“这种攻击方式成本低、难以溯源,而且极难完全屏蔽。‘哨兵’系统虽然能识别大部分,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
“堡垒”的应力反应
面对“微尘”渗透,“堡垒”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开始承受持续不断的压力。
赵磊负责的“绝缘层”首当其冲。“混沌信息中继器”需要时刻保持高强度的随机化运算,以应对源源不断的试探性数据包,其能耗和元件损耗速度远超预期。部分位于网络边缘、承载能力较弱的节点,已经开始出现因处理不过来而导致的短暂性能波动。
季岚团队的“静默场”(现已调整为“信息迷彩”体系)也面临着挑战。对手似乎也在学习和适应,他们发射的某些“微尘”信号,其频率和调制方式开始模仿自然界中罕见的、但确实存在的电磁现象(如特定类型的太阳耀斑余波),试图绕过“哨兵”基于已知威胁模式的筛选。这迫使“信息迷彩”系统必须更加动态和智能,能够区分真正的自然背景与精心伪装的探测信号。
压力最大的,无疑是苏桐领导的算法团队。他们需要不断更新“哨兵”系统的特征库,优化“混沌中继器”的随机化算法,并协助“信息迷彩”系统调整其伪装策略。这是一场在代码层面进行的、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团队成员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状态。
内部的涟漪
持续的外部压力,开始像水银泻地般,悄无声息地渗透进719厂的内部,激起不易察觉的涟漪。
一些非核心部门的研究人员,虽然不清楚“堡垒”计划和外部博弈的全貌,但也能从日益紧张的安保措施、频繁的网络安全演练以及核心团队肉眼可见的疲惫中,感受到那股无形的重压。一种混合着焦虑、困惑与使命感复杂情绪,在空气中弥漫。
更令人担忧的是,负责维护“探针”主网日常运行的工程师报告,部分区域的网络数据流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周期性的“抖动”,其模式与外部“微尘”渗透的强度变化存在某种滞后关联。初步分析表明,这并非外部攻击直接所致,更像是网络自身在持续承受外部压力下,产生的一种“系统性应激反应”。
“我们的‘堡垒’,正在被对方的持续敲打,震出内伤。”赵磊不无担忧地指出。
陈北玄的抉择:以攻代守?
情况被摆到了陈北玄面前。是继续被动加固“堡垒”,承受这看似无止境的消耗战,还是……采取一些更主动的措施?
“堡垒”计划的核心是防御,但最高层之前也曾指示,可以准备“非对称”反制预案。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启动‘低强度困扰’预案?”一位负责战略推演的参谋在核心会议上提议,“比如,选择性地、短暂地干扰对方某个非核心但敏感的卫星导航服务频段,或者对其某个金融数据中心的跨洋通信链路施加微秒级的延迟?不需要造成实质损害,只需让他们明确感知到,持续挑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个提议充满了诱惑。以攻代守,向来是打破僵局的有效手段。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北玄身上,等待他的决断。
陈北玄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脑海中闪过“失控涟漪”的恐怖景象,闪过“伏羲”那幽暗的、被封印的可能性。主动出手,意味着打破沉默,意味着将博弈推向一个更不可预测的层面。对方会如何反应?是否会引发更激烈的对抗,甚至加速某些他们尚未准备好的终极冲突?
良久,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
“‘困扰’预案,继续完善,但暂不启动。”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此刻出手,正中对方下怀。他们正希望我们沉不住气,从坚不可摧的‘堡垒’,变成可以被预测和针对的‘矛’。”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墙上的巨大电子态势图前,指着上面那些代表“微尘”渗透的、细密如雨点的光点。
“压力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变形,让我们犯错。”他转过身,眼神锐利,“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压力推着走,而是要在压力下……完成进化。”
“通知下去,‘堡垒’系统进入‘压力适应’模式。将当前遭遇的所有‘微尘’渗透数据,作为最真实的‘压力测试’样本,全面优化我们的防御算法和硬件耐受性。赵磊,我要你在两周内,拿出‘绝缘层’元件的抗疲劳改进方案。季岚,你的‘信息迷彩’必须能更快地识别和模仿更复杂的自然信号。苏桐,‘哨兵’系统的学习效率必须提升!”
他的命令清晰而坚定:“我们要把对方的每一次试探,都变成我们磨砺盾牌的磨刀石。当他们发现,无论多么细微的敲打,都只能让我们的‘堡垒’变得更加坚固、更加沉默时,他们自然会明白——”
“——无声,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回应。”
压力测试,仍在继续。但719厂的选择,不是退缩或冒进,而是在这巨大的压力之下,如同深海中的锻铁,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锤炼着自身,向着那“绝对防御”的理想境界,沉默而坚韧地,一步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