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圣诞大战,空气中弥漫的味道有些复杂。耐克铺天盖地的“23VS24”营销口号,像一层厚厚的糖衣,试图将全世界的篮球目光都黏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即将上演的骑士与湖人之战上。但在另一端,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自有其不容忽视的磁力。
尤其是在这个大苹果城的夜晚,星光从不只属于球场。
尼克斯主场迎战迈阿密热火。球员通道内,气氛远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剑拔弩张。李特正和德维恩·韦德脑袋凑在一起低声说笑,两人时不时捶打一下对方的肩膀,关系显然极好。
“听说你又写剧本了,拍电影?”韦德挤眉弄眼,“可以啊,李大计算器,球场装不下你了是吧?”
李特笑着回敬一拳:“总比你只知道往夜店砸钱强。怎么样,南海岸的姑娘们没把你的腿跑软吧?”
“去你的!”韦德大笑,“今晚就让你看看什么叫‘闪电侠’依旧!”
另一边,李特也和前步行者冠军队友杰梅因·奥尼尔重重拥抱了一下。“杰梅因,气色不错。”
“比不上你,纽约的王。”小奥尼尔拍了拍他的背,语气带着老友的熟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这地方,真被你盘活了。”
简单的寒暄冲淡了赛前的紧张,但所有人都知道,待会儿哨声一响,这点温情会瞬间蒸发。
而今晚的场边,绝对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斯派克·李照例穿着他那身花里胡哨的尼克斯定制西装,像只骄傲的鹦鹉,但他今晚不是唯一的主角。摄像机的镜头贪婪地扫过观众席前排:斯嘉丽·约翰逊以一袭简洁的黑色礼服亮相,优雅中带着冷艳;布莱克·莱弗利则选择了亮眼的红色,笑容灿烂,活力四射。这两位当红女星的出现,瞬间点燃了媒体区的热情。
赛前采访环节,记者们的话筒几乎要戳到她们脸上。问题自然离不开篮球,但更绕不开她们与李特共同合作的新项目。
“斯嘉丽!看这里!”一个记者高声喊道,“能谈谈与李特和斯派克导演合作《灼心》的感受吗?我们都很好奇,李特作为编剧,在片场是怎样的?”
斯嘉丽·约翰逊露出一个职业化的迷人微笑,语气却带着认真的推崇:“李特是个不可思议的家伙。你们都知道他在球场上的智慧,但他在剧本创作上展现出的逻辑和细节把控力,同样令人惊叹。《灼心》不是简单的动作片,它有很多精巧的设定和心理博弈,这些都来自他的构思。斯派克导演是掌控大局的天才,而李特,他提供了故事的骨架和神经。”
她顿了顿,补充道,带着点调侃:“当然,如果他传球也能像他写剧本那样,每次都精准地‘传到’我手里,而不是让我在片场追着假想敌跑得气喘吁吁,我会更感激他。”这话引起一阵善意的哄笑。
镜头立刻转向旁边的布莱克·莱弗利。“布莱克!你的《盲点》据说是一部篮球题材的励志片?和李特合作,感觉如何?”
布莱克笑得更加阳光,她比划着说道:“完全不同!如果说《灼心》是冰冷的特工世界,《盲点》就是充满汗水和温暖的街头球场。李特为这个故事注入了灵魂,他对篮球的理解,对底层球员挣扎的共情,都写在了剧本里。他不仅仅是挂名编剧,他参与了每一个重要环节,从角色塑造到训练细节,他甚至能指出我某个姿势不够‘街头’!”她模仿了一个笨拙的投篮动作,逗得记者们哈哈大笑。
“听起来李特在编剧领域也像个‘控卫’,掌控全场啊?”有记者巧妙地将话题引回篮球。
“毫无疑问!”布莱克用力点头,“他在哪个领域都像个领袖。不过我得说,在片场他可温和多了,至少不会用垃圾话喷我。”她朝球场方向看了一眼,恰好看到李特正在热身,眼神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
斯派克·李不知何时也凑了过来,搂着两位女星的肩膀,对着镜头得意地宣称:“看见没?这就是纽约的魅力!篮球、电影、艺术!我们什么都有!李特不只是我们的mVp,他还是我们纽约的文化名片!那些只知道炒作23对24的人,根本不懂什么叫真正的明星效应!”
他这番豪言壮语又引来一阵骚动和闪光灯。
热身结束,球员们走向替补席做最后准备。李特擦着汗,正好迎上斯嘉丽和布莱克的目光。斯嘉丽对他做了一个“加油”的口型,布莱克则更直接,挥舞着拳头,用嘴型喊道:“打爆他们!”
李特忍不住笑了笑,朝她们的方向点了点头。这一幕自然又被无数镜头捕捉。
韦德凑过来,用手肘撞了撞李特,低声坏笑:“行啊,场边够热闹的。大编剧,两位大美女,你这圣诞夜忙得过来吗?”
李特面不改色,回敬道:“管好你的南海岸吧,德维恩。小心今晚变成‘圣诞火鸡’。”
“嘴硬!”韦德笑着跑开。
喧嚣的采访,闪烁的灯光,明星的互动,共同构成了这场圣诞大战独特的序幕。耐克的全球营销试图定义焦点,但纽约用它独有的繁华与李特跨界的影响力宣告:这里的舞台,同样广阔,甚至更加鲜活。
哨声即将响起,篮球的战争一触即发。而围绕在李特身边的,早已不仅仅是球场上的胜负,还有一个正在缓缓展开的、属于他的多元帝国。圣诞夜的纽约,好戏才刚刚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