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IFSb总部会议室内,空气仿佛都带着一丝陈年木材与旧纸张混合的、象征着权威与历史的气息。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坐着来自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顶尖科技公司的代表,他们衣着考究,神情矜持,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聚焦在刚刚做完技术陈述的陈曦身上。
陈曦的陈述简洁而有力。他没有纠缠于复杂的技术细节,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经过脱敏处理的、令人信服的性能对比数据,阐述了“金梭”新架构在提升金融系统韧性、保障数据主权和应对新型风险方面的核心价值。他的英语流利,措辞精准,姿态不卑不亢。
陈述结束,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质疑如同预料般接踵而至。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英国央行前顾问率先发难:“陈先生,您描绘的愿景很美好。但如此强调数据的本地化处理和算法的封闭性,是否与全球金融一体化、数据自由流动的大趋势背道而驰?这是否是一种技术上的‘保护主义’?”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
陈曦微微一笑,从容回应:“罗伯特爵士,我们并非反对数据流动,我们反对的是无序、不受监控、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流动。‘金梭’架构提供了更精细、更可控的数据治理工具。真正的全球化,应该建立在安全、公平、可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牺牲参与方的核心安全为代价。”
他切换了一张图表,展示了新架构下“数据染色”和“可信出境”机制的模拟效果。“这就像国际贸易,我们鼓励商品流通,但需要对敏感战略物资进行管制。金融数据,尤其是核心的金融交易和风险数据,在数字化时代,其战略属性不容忽视。”
另一位来自某跨国银行的首席技术官接着提问:“陈博士,您的架构对算力要求极高,其所谓的‘量子抗性’加密模块,更是基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理论。这是否意味着,只有少数大国才有能力部署和维持这样的系统?这是否会加剧全球金融的数字鸿沟?”
这是一个关于公平性和可行性的陷阱。
“技术总是在发展的。”陈曦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算力的瓶颈会随着技术进步而突破,正如当年的互联网一样。至于‘量子抗性’,这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应对未来威胁的必要前瞻。IFSb作为权威标准组织,其职责不正是引导行业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到危机爆发再亡羊补牢吗?”
他话锋一转:“而且,‘金梭’架构的模块化设计,允许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配置资源和技术路径。我们愿意与IFSb及各成员国合作,探讨如何让更广泛的经济体,也能以适合自身的方式,享受到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带来的安全与效率红利。”
他的回答,既肯定了技术的前瞻性,又强调了包容性与合作的可能性,将对方关于“数字鸿沟”的质疑,巧妙地转化为关于“如何合作共赢”的议题。
会议在激烈而克制的辩论中进行。陈曦带领的团队,准备充分,应对得当,始终牢牢把握着技术解释的主动权。他们不是来乞求认可的,而是来参与规则讨论,来展示另一种可能性的。
然而,陈曦能感觉到,在看似理性的技术讨论背后,潜藏着更深层的、源于地缘政治和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某些代表提出的问题,明显带有诱导性和偏见。这是一场多维度的博弈,技术只是表象。
就在会议进入最关键的技术标准草案讨论环节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发生了。
一位来自北欧小国的代表,突然拿出了一份由“某些网络安全研究机构”发布的、质疑“金梭”架构某个早期版本(早已迭代更新)存在“潜在后门”的分析报告(显然是断章取义和过度解读),并以此为由,要求IFSb暂停对“金梭”相关技术的标准纳入讨论。
会场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这种基于不实信息的突然发难,虽然拙劣,却极其恶心人。
陈曦心中冷笑,正准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由国内和国际多家权威机构出具的、证明该架构安全性的检测报告进行驳斥。就在这时,另一位一直沉默寡言、来自新加坡金管局的华裔高级官员,缓缓开口了。
“约翰逊先生,”他看向那位北欧代表,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在IFSb的会议上,我们讨论标准,应该基于客观、公正、经过验证的技术事实,而不是来源不明、充满揣测的所谓‘分析报告’。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想在座的许多机构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恐怕都经不起这种‘有罪推定’式的审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认为,陈博士团队带来的技术思路,代表了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应该以开放、专业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评估,而不是被一些场外因素干扰了判断。”
这位新加坡官员的发言,立场中立,逻辑清晰,瞬间将那股试图搅浑水的气息压了下去。陈曦向他投去感激的一瞥,对方则微微颔首。
最终,尽管阻力重重,在陈曦团队据理力争和部分客观参会代表的支持下,IFSb工作组最终还是同意,将“金梭”架构的核心设计理念和部分技术规范,作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演进的重要参考方案之一”,纳入下一阶段的标准讨论范围。
这并非完全的胜利,但成功地让“中国方案”在国际最高级别的金融标准舞台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打破了西方技术路线的垄断地位。
当陈曦走出IFSb总部大楼,日内瓦湖的清冷空气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感到一种激战后的疲惫,以及一种豁然开朗的振奋。他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在技术上创新,也能在国际规则的博弈场上,发出响亮而自信的声音。
几乎在陈曦于日内瓦初战告捷的同时,国内,陈玥主导的“绿色材料全生命周期评价标准”制定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施耐德公司提供的专业模型和数据支持下,联盟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快速拿出了一套科学、严谨、且充分考虑了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可行性的标准初稿。这套标准不仅涵盖了碳排放,还创新性地引入了材料可再生性、生物毒性、回收利用率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比ISmc那个单一、苛刻的碳足迹标准更为全面和先进。
标准初稿一经发布,立刻在国内产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广泛支持。更让陈玥惊喜的是,几家同样苦ISmc久矣的东南亚和拉美材料企业,也主动联系联盟,表达了对这套新标准的浓厚兴趣和合作意向。
“中国标准”初现峥嵘,开始展现出其国际吸引力。
然而,陈玥清楚,标准的成功,最终要靠市场的认可和应用来检验。她决定,利用即将到来的上海国际材料博览会,举办一场高规格的“绿色材料新标准国际论坛”,正式向全球发布和推广这套标准,并邀请施耐德等国际合作伙伴站台,直面ISmc的挑战。
一场关于规则与标准的话语权争夺战,即将在上海拉开新的序幕。东西方两个战场,兄妹二人都在为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则而奋力拼搏。日内瓦的博弈暂告段落,上海的烽火又将燃起。他们知道,这条路上没有坦途,唯有持续前行,才能让世界,听到并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