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作所为,皆由本心
功绩罪名,交由后人
卡尔陛下去世时,虽然贵族们在情感上十分的不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心中却充满了暗喜
卡尔陛下去世,其子利奥波德二世对政治不感兴趣,中央政府轻易的再次落入大贵族的联合掌控当中,而哈布斯堡也重新回到卡尔时代以前的局势——贵族的盟友,广为推崇的,神话的皇室
而卡尔陛下生前所竭力维持的,那个无比美好的改革,也在一瞬之间倾覆,贵族再一次拥有了随意欺压农民的权利,再一次拥有免税的特权,再一次可以以一种荒唐糜烂的姿态,稳居高位,而匈牙利人也再一次举起了独立的旗帜
或许德国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卡尔陛下的去世,应该是一件足以让他们痛苦哀伤一整个世纪的巨大苦难
因为从那以后,一个哲学家皇帝,一个完美的开明君主,一个能够带领神圣罗马帝国走向伟大的君王,不再了
后来,他们怀念,他们后悔,为什么在卡尔大帝与路易十四之间,他们选择了路易十四
为什么在开明与专制之间,他们选择了专制?他们或许自己都无法理解曾经的自己
但作为后人,我则将其理解为,孩子对母爱的叛逆
事实证明,这种叛逆,在卡尔大帝去世以后,便一股脑的化为了悔恨
卡尔大帝用他宽广的胸怀,宽容着帝国中的一切,1680年时的维也纳,你可以自由的发表任何观念,你可以自由的在贵妇的沙龙中畅谈天地,在所有的报刊发布的任何文章都不会遭受任何审查
贵族不敢肆意欺压农夫,不敢骄奢淫逸,同样不敢对自身有任何放纵
因为在那时,帝国有无数底层出身的年轻人,以他们的陛下为榜样,以一种近乎于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
那个时代,有那样一位完美的存在,只要他活着,存在着,那么,他便不必做什么,整个国家便会在他宽容的胸怀中,以一种令人惊讶的速度飞速前进
我曾在《风俗论》中描述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但如今,请允许我带着歉意,补充,卡尔大帝治下的帝国,名副其实。
……………………
……………………
是的,作为一名法国人,我无比痛惜法国败于这位伟大的皇帝,但也无比幸运,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我们看清了,开明与专制的优劣
刀剑,只会让人披上重甲,清风才能让人安然的与河边野餐
法兰西的人民忍受了太久这样的专制,我们也想迫切的发问——为什么法兰西的人民无法悠闲自得的在河边享受清风
看看现在的英国,看看现在的普鲁士吧,他们都谦逊的在卡尔陛下的荣光中底下了头,将那份伟大了半个世纪的开明,重新带回世间
如果你去过柏林,维也纳与伦敦,见识过这些城市中的自由气息与和谐的交流氛围,那等你再次回到巴黎时,你会感受到窒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的自由被切切实实的束缚住了
法兰西,如同叛逆而倔强的少年,不愿承认半个世纪多前的大败,如同一名骑士一般坦然的承认对手的强大
他像个阴暗小人,一旦有任何能够吹嘘自己的机会就要缠着不放,贬低对手,夸大其词,任何批评的声音只会引起他应激一般的报复,全然没有任何作为一个欧陆大国的胸怀
他倔强的坚守着自己那错误的道路,用审查与巴士底狱控制他们的百姓,用恐惧与压迫统治国家,却让他的人民为其偿还代价
我相信,作为一名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法国人,都不愿眼睁睁的看着法兰西就此沉沦
“朕即国家”的专制,如若再不改变,终将窒息民族之生机
或者,我再次又要问,以王室之名替代国家,是否真的正确?法兰西究竟属于波旁王室,还是他的人民?!
————让·弗朗索瓦·德·拉克列 1750于巴黎
…………………………
…………………………
随着这篇赤裸裸的政治批评文章发表在巴黎《学者杂志》报刊后
当局的路易十五皇帝立刻下达了封查的命令,连带着整个《学者杂志》都被取缔后,这篇文章的作者,伏尔泰,也顺势答应了多次邀请自己前往波兹坦担任宫廷哲学家的腓特烈二世,逃遁普鲁士
而随着伏尔泰抵达德意志,他所写的这篇名为《启蒙时代的大帝》的文章也迅速传播开来,在大不列颠,德意志,意大利等地区广为流传,而法兰西也随之沦为欧洲的笑柄
虽说路易十五出于报复心理,以污蔑王室,亵渎宗教的名义拒绝伏尔泰入境,但这样的反制措施却又恰恰印证了伏尔泰文章中对他的批评
…………………………
而抵达波兹坦后,伏尔泰很快就发现了,腓特烈二世在哲学等诸多问题上与自己的想法冲突
于是,在1753年,与腓特烈二世理念不合的伏尔泰,便离开普鲁士前往法瑞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在那里他继续对法国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直到晚年,伏尔泰才最终接受了哈布斯堡王室的邀约,前往维也纳定居,最终与1778年死于维也纳
而伏尔泰本人,哪怕他的一生都是在批评法兰西,但是法国人依旧在其日后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法国人尊称伏尔泰为“启蒙运动的教皇”,便足以看出,法国人对其的尊敬与称赞
至法国大革命后,随着拿破仑在公开场合称赞伏尔泰为“法兰西人启蒙思想的严父”过后,法国社会对于伏尔泰的推崇随之进入高峰
而水涨船高,伏尔泰的这篇文章《启蒙时代的大帝》也时隔多年终于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传播开来
卡尔大帝的名字时隔一百多年,再一次在欧洲被广泛的提及
…………………………
本章,完。
(首先,让·弗朗索瓦·德·拉克列 为伏尔泰的笔名;
其次,历史中,伏尔泰对路易十四的称呼为路易大帝,是比较推崇的态度,路易十五拒绝伏尔泰入境则是由于他的另一本着作《风俗论》,但在本书的设定中,路易十四的光芒被卡尔盖住,所以伏尔泰才会直呼路易十四)
(最近在想,要不要再写几篇番外,凑到365章,正好对应一年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