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集:药疑乍起
破庙的梁柱上还凝着昨夜的霜气,晨光透过残缺的窗棂斜斜切进来,在药渣堆成的小山旁投下斑驳的光影。双经渡正低头核对随安抄录的药方,指尖划过青蒿三钱、柴胡五钱的字迹时,一阵尖利的哭喊声突然撞碎了医棚的宁静。
杀人了!这药是毒!我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拼命!
随着哭喊声冲进医棚的妇人抱着个约莫五岁的孩童,孩子脸色蜡黄,嘴角还挂着呕吐物的痕迹,四肢软软地垂着。她扑到最近的药案前,一把掀翻了正在熬煮的药罐,褐色的药汁溅在青砖地上,冒出丝丝白汽,混着草药的苦味漫开来。
周围候诊的百姓顿时骚动起来,有人往后缩了缩脚,有人交头接耳地看向双经渡。随安刚把晒干的金银花收进竹筐,见状忙放下筐子迎上去:大嫂您别急,孩子怎么了?
妇人却一把推开他,眼睛通红地瞪着双经渡:就是你!昨天给我儿喝了这黑糊糊的东西,今早他就上吐下泻,现在连睁眼的力气都没了!她突然跪倒在地,朝着围观人群磕头:乡亲们快看啊,这人打着行医的幌子,其实是来害咱们的!
双经渡放下手中的药方,缓步走到妇人面前蹲下。他没有先看孩子,反而盯着地上打翻的药汁里浮着的药渣,指尖轻轻捻起一片尚未煮烂的芦根:这帖药是清利湿热的,昨日给孩童喝的,该是加了饴糖的减苦方,怎么会有芦根?
你还想狡辩!妇人猛地抬起头,发髻散乱着,我亲眼看着你徒弟把药端给我儿的,不是你的药是什么?
随安急得脸都红了:我昨天给小娃的药里明明加了饴糖,还特意嘱咐您分三次温服,怎么会...
够了!妇人突然拔高声音,怀里的孩童被震得瑟缩了一下,眉头皱起似要哭出声,却只发出微弱的哼唧。双经渡这时才伸手探向孩童的额头,掌心刚贴上皮肤,就觉出异样——这不是温疟该有的灼热,而是带着湿冷的低热,像被水泡过的炭火。
他又轻轻翻开孩童的眼皮,眼白处布满细密的红丝,再探向手腕诊脉时,指尖下的脉象浮而无力,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内经》有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但这孩子脉虚苔白,是寒湿困脾之象,绝非药毒所致。他收回手时,瞥见孩童袖口沾着的碎屑,捏起一点放在鼻尖轻嗅,这是未熟透的野山楂?
妇人眼神闪烁了一下,嘴硬道:山里摘的果子,给娃解馋怎么了?
野山楂性寒凉,且这枚已霉变。双经渡站起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孩童本就脾胃虚弱,服温热药后骤食寒物,好比烧红的铁器突遇冷水,必致气机逆乱。他转向围观者,指着医棚角落的药碾子,各位请看,我处药材皆是晒干筛选过的,昨日给这孩子的药方,有三位乡亲亲眼看着配的,可对?
人群里立刻站出两个老者,其中一个拄着拐杖道:没错,我当时就在旁边,小先生还特意挑了片大的甘草放进去,说能甜些。另一个补充道:我家孙儿也喝了同批药,今早烧就退了,哪有什么问题?
妇人的哭声渐渐小了,抱着孩子的手不自觉收紧。双经渡走过去,从药箱里取出一小包褐色药粉:这是炒麦芽和鸡内金碾的粉,用温米汤调服,能化积止呕。他没直接递过去,而是放在地上,信与不信在你,但孩子不能等。
阳光爬到妇人脚边时,她终于抓起药粉,背过身去给孩子调药。周围的议论声慢慢变成了叹息,有人说起自家孩子误食生冷生病的经历,有人劝妇人:双经渡先生救了多少人,哪能害娃?
随安蹲在地上收拾打翻的药罐,低声道:先生,刚才真怕您说不清。双经渡正看着孩童喝下汤药后脸色缓和了些,闻言道:《金刚经》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心明则眼亮,真的假不了。他忽然看向庙门,那里不知何时站着个衙役,正往这边张望。
妇人喂完药,见孩子呼吸渐匀,突然朝着双经渡跪下磕头:先生,我...我糊涂啊!她这一跪,倒让众人愣了,她哽咽着说:是我男人让我来闹的,他说要是能赖上医棚,刺史大人说不定能给点救济...
这话一出,人群顿时炸了锅。双经渡却摆了摆手:起来吧,你也是急糊涂了。他转身对衙役道:劳烦回禀刺史,孩童已无大碍,无需牵挂。衙役愣了愣,转身匆匆走了。
暮色漫进医棚时,孩童已经能坐起来啃馒头了。妇人抱着孩子要走,双经渡又给了她一包山药粉:每日调在粥里,补补脾胃。妇人接过东西,嘴唇动了半天,只说了句谢谢您,便抱着孩子消失在夜色里。
随安收拾完药材,见双经渡望着药案上的药方出神,轻声问:先生,您在想什么?
在想,药能治病,却治不了人心的贪与怯。双经渡提笔在药方旁添了一行字,医者,当医病,亦当医疑。他放下笔时,听到远处传来打更声,今夜怕是难安了。
那衙役回去后会如何禀报?刺史听闻此事又会有何举动?想知道《双经问渡》的后事如何吗?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