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们把时间线稍微往回拉一点,聚焦到明武宗那场着名的南下平叛。”朱迪钠调整着天幕时间轴,“而要理解这场叛乱,咱们得先从大明初创时期的一场‘塑料兄弟情’说起。”
画面回到靖难之役时的宁王府,燕王朱棣正拉着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宁王朱权,进行一场“战略路演”。
“十七弟啊!”朱棣(演员扮演)情真意切,“如今建文无道,削藩逼我,你我兄弟当同心戮力,共谋大事!事成之后,中分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天幕上甚至出现了朱棣拿着地图比划“中分”的动画特效,显得格外“真诚”。
“宁王朱权,手握当时大明最精锐的骑兵——朵颜三卫,这可是关键投资人啊!”“商业史观察者”调侃道,“朱棣这波‘ppt融资’,画了个天大的饼。”
奉天殿前,朱棣本人看得眼皮直跳,老脸微红,低声嘟囔:“咳咳……此一时彼一时,权宜之计,权宜之计……” 朱元璋则冷哼一声,显然对这种“忽悠”自家兄弟的行为很是不满。
“结果呢?”朱迪钠话锋一转,“靖难成功,朱棣坐上龙椅,‘中分天下’?不存在的!宁王朱权不仅没分到地,连原来的封地大宁都被收了回去,最后被转封到了南昌,兵权更是被撸得干干净净。”
地图上,宁王的封地从北方重镇大宁,变成了内陆的南昌。
“从此,‘中分天下’这个梗,就成了宁王一系代代相传的‘意难平’,是刻在骨子里的憋屈和野望。”“历史遗传学”分析道。
“就这么憋憋屈屈地传了一百多年,到了最后一代宁王——朱宸濠这里。”天幕上出现了一个志大才疏、眼神阴鸷的藩王形象。
“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沉迷豹房,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太监,朝政混乱。刘瑾为了揽权,打压文官,顺便也削弱了各地镇守太监的权力。”朱迪钠解释道,“朱宸濠觉得,他的机会来了!”
“他花费重金,贿赂了刘瑾和皇帝身边的幸臣钱宁、臧贤等人,终于恢复了王府的护卫编制,也就是拿到了合法的私人武装名额!”
“拿到‘营业执照’的朱宸濠,开始疯狂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他甚至招揽了当时知名的文人唐寅(唐伯虎),结果唐伯虎看出这货要作死,赶紧装疯卖傻跑路了。”“艺术圈八卦”补充了一个细节。
“准备了几年,朱宸濠觉得时机成熟了。正德十四年六月,他趁着明武宗准备再次南巡的机会,在南昌起兵造反!”
天幕上,朱宸濠在南昌集结军队,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檄文。
“他的口号是:‘皇帝荒淫无道,宠信奸佞,我奉太后密旨,起兵入朝监国!’”朱迪钠模仿着朱宸濠的语气,“说白了,就是指责武宗胡闹,自己要代表‘正义’去接管朝廷。”
“逻辑鬼才”立刻吐槽:“你自己造反,还扯什么太后密旨?这借口找得也太敷衍了吧?而且你一个藩王,‘入朝监国’?这程序根本就不对好吗!”
“更搞笑的是他的进军路线,”“军事路线图”展示着动画,“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顺长江东下,直取大明的留都 南京!他以为拿下南京,就能和北京分庭抗礼,重现当年太祖的格局。”
“他怕不是‘中分天下’的饼吃多了,真以为南京是那么好拿的?”“熬夜会秃头”感觉无力吐槽。
“然而,朱宸濠万万没想到,他碰上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南赣巡抚王阳明。”朱迪钠的声音充满了对智者的钦佩。
画面切换到王阳明这边,他当时手上并无多少兵马。
“王阳明得知宁王造反,第一反应不是硬刚,而是玩起了‘信息战’和‘心理战’。”天幕上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1. 伪造公文:假传朝廷已派大军征讨的消息,扰乱宁王军心。
2. 反间计:写信给宁王的“伪丞相”李士实、刘养正的家属,表示赞赏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故意让信件被宁王截获。
3. 虚张声势:大肆募集民兵,散布即将进攻南昌的假消息。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多疑的朱宸濠果然中计,在安庆城下犹豫不决,错过了顺流直取南京的最佳时机。”
“就在朱宸濠在安庆磨蹭的时候,王阳明抓住机会,率领临时拼凑的军队,直扑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而且一举攻克!”
“老家被偷,朱宸濠慌忙回师救援。结果在鄱阳湖,被以逸待劳的王阳明打得大败,本人被生擒。”
“从起兵到被俘,仅仅43天!”朱迪钠强调,“一场准备了数年的叛乱,被王阳明用一场教科书级的心理战和闪电战轻松搞定。”
“所以,家人们,”朱迪钠总结道,“我们迎来了大明皇室88种死法中,极具讽刺意味的第50种——”
天幕上打出大字:第五十种:被自己蠢死的宁王朱宸濠
“朱宸濠的蠢,体现在方方面面:”“一根小辣椒”开始细数,“轻信祖先画的大饼,认不清现实;准备不足就盲目起兵;口号找得稀烂;战略目标定得天真;关键时刻还多疑寡断;最后被王阳明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一系列操作,简直蠢得清新脱俗!”
“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志大才疏’,”“历史终结者”评论,“空有野心,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智慧和能力,他不死谁死?”
“更讽刺的是,”“结局补充员”说道,“明武宗朱厚照听说王阳明已经平定了叛乱,非常不爽,觉得抢了他‘御驾亲征’的风头,竟然下令把朱宸濠放了,要在南京搞个正式的‘献俘仪式’,自己再亲手抓一遍……简直是一场闹剧!”
朱迪钠最后说道:“宁王朱宸濠,用他短暂而滑稽的造反生涯,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他将永远作为‘愚蠢造反’的典型代表,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天幕在朱宸濠被押解的画面和王阳明淡然的身影对比中暗下。奉天殿前,朱元璋气得直喘粗气,既恨朱棣当初画饼,更恨这个不肖子孙如此蠢笨,把造反这么“严肃”的事情,搞得像一场过家家。朱棣则面沉如水,不知是在反思,还是单纯觉得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