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天顺八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走完了他充满争议和戏剧性的一生。”朱迪钠的声音将时间线推到终点,“他的儿子,太子朱见深即位,年号为成化。新皇登基后的首要大事之一,便是为先帝定下庙号与谥号。”
天幕上出现了庙号议定的场景。礼部官员呈上备选庙号,新帝朱见深最终圈定了“英”字。
“根据礼法,《谥法》云:‘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着曰英’。这是一个含义相当不错的褒义庙号。”朱迪钠解释道,“而朱见深和朝廷给予其父如此美谥的最重要理由,记载于诏书之中——‘以宫人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议以为宜止。朕从其议。故兹诏谕,永为定制。’”
“翻译一下就是:他临终前,下旨废除了明朝皇室沿用已久的人殉制度!”朱迪钠展示了这份重要的诏书。
“从这一点上看,他确实做了一件大好事,拯救了无数未来可能被迫殉葬的妃嫔宫人的性命。”“人道主义者”发弹幕表示认可。
然而,这个“英”字,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在天幕评论区炸开了锅。
“他也配叫‘英’宗?!”“历史天平”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堡宗’、‘惑宗’、‘戾宗’哪个不比他贴切?‘英’在哪里?是‘叫门’叫得英明神武?还是杀于谦杀得出类拔萃?”
“同意!功过不能这样抵消!”“一根小辣椒”愤愤不平,“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功’大概就是生了个好儿子(指朱见深替他收拾烂摊子以及给他上美谥),和死前良心发现了一下。但这能掩盖他几乎将大明拖入深渊的巨恶吗?如果这都能叫‘英’,那于少保该叫什么?‘圣’吗?”
“庙号评价体系在他这里几乎崩坏。”“庙号研究家”无奈地说,“按照正常标准,就他土木堡和杀于谦这两条,给个‘幽’、‘厉’都不过分。但谁让他是现任皇帝的生父呢?朱见深必须美化自己的父亲,这是孝道,也是政治需要。”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的脸色也极其难看。他们深知庙号的严肃性,一个“英”字,在他们看来,朱祁镇根本担不起。朱元璋闷声道:“胡闹!简直是胡闹!” 朱棣则冷笑:“‘英’?他倒是把我大明‘赢’得够惨!”
在关于庙号本身的争论之外,网友们对朱祁镇废除殉葬的动机,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发现了其中惊人的双重标准。
“大家注意一个细节!”“考据党”突然发言,“朱祁镇是废除了殉葬制度没错。但是,大家还记得他复位之后,是怎么对待他弟弟朱祁钰的吗?他不仅让朱祁钰‘暴卒’,还下令将朱祁钰后宫的所有妃嫔,包括唐贵妃等人,全部赐死,为朱祁钰殉葬了!”
这条信息如同惊雷,让弹幕瞬间安静了片刻。
“我的天!也就是说,他一边以殉葬的名义处死了政敌(弟弟)的所有女人,一边在临死前立遗嘱废除殉葬?这是什么魔幻操作?!”“逻辑鬼才”感到三观尽碎。
“这只能说明,”“心理分析师”再次上线,“他废除殉葬,并非出于纯粹的‘仁者不忍’的崇高道德。这更可能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基于自身经历的情感选择**。”
他继续分析:“大家回想一下,他在南宫被软禁了七年。那七年里,陪伴他、与他相依为命、共同度过艰难岁月的,正是他的钱皇后以及周贵妃等一众妃嫔。他们在那方小天地里,是真正的‘患难夫妻’。他与她们的感情,很可能远比一般帝王与妃嫔之间更为深厚和依赖。他或许是不忍心在自己死后,这些陪伴他熬过幽禁岁月的女人们,再遭受殉葬的残酷命运。”
“所以,他的‘仁’,是有选择性的。”“熬夜会秃头”总结道,“对他有感情的、他自己身边的女人,他‘仁者不忍’;对他弟弟的、属于政敌的女人们,他杀起来毫不手软。这废除殉葬,感动了自己,成全了身后名,但细究起来,底色依然是自私和双标。”
就在网友们为朱祁镇废除殉葬的双重标准而争论时,朱迪钠又抛出了一个更为复杂和耐人寻味的信息。
“家人们,关于朱祁镇临终前的安排,还有一个同样充满谜团的操作——根据《明史·宪宗本纪》等史料记载,在他的遗诏中,除了废除殉葬,还有一项内容:‘释建文子孙囚,罢宫妃殉,复于谦官,遣官祭之。’”
天幕上清晰地打出了这几行字,尤其是“复于谦官,遣官祭之”八字。
“这意味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祁镇以遗诏的形式,正式为于谦平反昭雪,承认了他的冤屈,并恢复了他的官职,派人去祭奠他。”
这个消息让弹幕再次陷入了分裂式的讨论。
“这是良心发现了吗?”“一根小辣椒”疑惑道,“在生命的尽头,终于对自己做下的最大恶行感到了后悔?”
“我不这么认为!”“历史策略家”提出不同看法,“大家想想,这份遗诏是谁颁布的?是刚刚即位的朱见深!朱见深从小历经坎坷(父亲被俘、太子被废、幽居宫中),他对于谦这些景泰朝的旧臣未必有他父亲那样的刻骨仇恨。更重要的是,为于谦平反,是收拾人心、缓和朝野矛盾的一步好棋。这更像是朱见深借父亲遗诏之名,行自己收揽人心、拨乱反正之实!”
“逻辑鬼才”赞同后者:“我也倾向于这是朱见深的政治智慧。他爹杀于谦,天下冤之;他给他爹擦屁股,为于谦平反,立刻就能赢得巨大的声望。把这事写进遗诏,既全了父亲的颜面(仿佛是父亲临终忏悔),又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一举两得。如果是朱祁镇本意,他复位八年,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这么做,为什么非要等到临死?”
“也许……两者皆有?” “心理剖析者”尝试调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祁镇在最后时刻,或许真的有过一丝悔意,而他的儿子朱见深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将其落实为正式的遗诏,从而完成了这场迟来的政治和解与救赎仪式。真相如何,恐怕已成历史悬案。”
“无论这份遗诏出自谁的本意,”朱迪钠将画面转向了风景如画的西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于谦的冤屈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昭雪。他的名誉得以恢复,他的忠烈得以传扬。”
天幕上出现了西湖畔的于谦墓,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更令人感慨的是,于谦的遗骨最终被安葬在了杭州西湖畔的三台山麓。在他的不远处,长眠着另一位含冤而死的民族英雄——南宋的岳飞。”
画面拉远,西湖的山水之间,岳王庙和于谦墓遥相呼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朱迪钠吟诵着着名的诗句,“后人有云:‘西湖三杰’——岳飞、于谦、张煌言。也有人更精炼地概括为——‘西湖两少保’。”(岳飞和于谦都曾被封为“少保”)
“于少保最终与岳少保比邻而居,共享西湖烟雨,受后世万代敬仰。这或许,是历史给予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也是最公正的慰藉。”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看着西湖的景色,神色复杂。于谦的结局,让他们在无尽的愤怒和悲哀中,终于找到了一丝丝的宽慰。忠臣终究没有彻底被埋没,这或许是那个黑暗时代里,唯一值得庆幸的光芒。
“无论如何,”朱迪钠看着激烈争论的弹幕,最终总结道,“朱祁镇,这个复杂至极的皇帝,在他生命终结时,确实留下了一道复杂的历史印记。”
“他留下了‘英宗’这个充满争议的庙号,让后世无数人为之辩论。他也留下了废除人殉的德政,让无数后来者因此受益,这一点必须予以肯定。”
“但他更留下了土木堡的国耻,杀害忠良的污点,以及清算功臣、为仇敌立庙的种种昏聩记录。他的功与过,如此极端地交织在一起,使得任何简单的褒贬都显得苍白无力。”
“或许,历史对他的最终评判,正如那充满反讽的庙号本身——一个本意是‘出类拔萃’的‘英’字,因为承载了他的人生,而在后世心中,激荡起更多的是荒谬、叹息与引以为戒的深思。”
天幕在“明英宗”朱祁镇的牌位特写和网友们依旧不休的“堡宗”、“昏君”、“但他废了殉葬”等纷乱弹幕中,缓缓暗下。他的名字和他的“英”字庙号,注定将在这巨大的争议中,永远地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