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景泰八年的正月,北京城再次被权力的风暴席卷。”朱迪钠的声音带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趁着景泰帝朱祁钰重病卧床、无法理政的窗口期,一群投机者——武将石亨、宦官曹吉祥、文人徐有贞等人,撞开了南宫的大门,将蛰伏七年的‘太上皇’朱祁镇重新拥上了奉天殿的龙椅。”
天幕上,是“夺门之变”仓促而混乱的场景:夜色中军队的跑动,南宫大门被撞开的巨响,朱祁镇那张混合着激动、惶恐与复仇火焰的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宫深处,重病中的朱祁钰躺在床榻上,听到外面传来的“万岁”喧嚣声,那瞬间变得灰败和绝望的脸色。
“他或许预感到自己的命运,走到了尽头。”“熬夜会秃头”发了个叹气的表情。
“随着朱祁镇的复位,那个躺在病榻上、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弟弟,就成了一个必须被清除的‘麻烦’和‘污点’。”朱迪钠的声音变得低沉而神秘,“于是,我们迎来了大明皇室88种死法中,极其惨烈和充满争议的第47种——”
天幕上打出血红色的大字:第四十七种:被兄长亲手弑杀的皇帝朱祁钰
“根据《明史》等官方记载,景泰帝朱祁钰在哥哥复位后仅仅过了几天,于正月十九日‘薨’,死因是‘疾甚’。听起来像是正常病故,对吧?”朱迪钠话锋一转,“然而,从当时到现在,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轻飘飘的结论。”
她模仿着讲述宫廷秘闻的语气:“最流行、也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说法是——复位后的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或是带人来到了弟弟的病榻前,用双手,活活掐死了他!”
天幕上出现了戏剧化的渲染画面:昏暗的宫殿,帐幔低垂,形容憔悴的朱祁钰惊恐地看着逼近的身影,一只手狠狠地扼住了他的咽喉……
“我!亲手掐死自己亲弟弟?!”“一根小辣椒”吓得一哆嗦。
“这得是多大的恨意啊……七年的南宫幽禁,加上皇位被夺的仇,全都发泄出来了。”“逻辑鬼才”分析道。
奉天殿前,朱元璋的身体猛地一晃,朱棣赶紧扶住他。朱元璋的手指颤抖地指着天幕,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胸膛在剧烈起伏。马皇后早已掩面,不忍再看。兄友弟恭是他们一直希望维持的皇室准则,眼前这一幕,彻底击碎了他们的幻想。
朱迪钠的爆料和画面的冲击,让弹幕彻底炸锅,网友们开始就“行凶手法”展开“技术分析”。
“我觉得掐死说很合理!”“历史推理迷”发言,“这种方式最直接,最解恨,也最能体现朱祁镇个人强烈的情感宣泄,符合他历经磨难后性格可能变得偏激狠毒的推测。”
“但也有问题啊,” “考据强迫症”提出异议,“一个重病的人,本身就可能没多少力气反抗。掐死虽然解气,但容易留下痕迹,而且需要近距离接触,心理冲击大。按照宫廷政治‘体面’的潜规则,我更倾向于——用被子闷死!”
他继续分析:“派几个小太监,或者心腹宦官,用一床厚厚的锦被往头上一蒙,任凭你怎么挣扎,一会儿就没气了。事后对外宣称‘疾甚而崩’,毫无痕迹,干净利落,这才是宫廷斗争的常规操作嘛!”
“同意楼上!”“宫廷剧资深观众”补充,“还有可能是下毒,做成病情加重自然死亡的样子。或者断绝医药和饮食,让他自生自灭。方法多的是,但掐死……太个人情绪化了。”
“无论具体手法如何,”朱迪钠看着争论不休的弹幕,总结道,“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朱祁钰的死,绝非正常。他的死,与朱祁镇的复位在时间上高度重合,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在权力,尤其是失而复得的绝对权力面前,兄弟亲情,薄如蝉翼。”
在关于死因的激烈讨论稍歇后,弹幕的风向转向了对朱祁钰其人和其命运的深深感慨与反思。
“说起来,朱祁钰真是令人唏嘘。”“历史沉思者”发言,“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他被推上前台,在于谦等人的辅佐下,稳住了局面,保住了大明江山,这是不折不扣的救亡图存之功!可谁能想到,危机过去后,他竟落得如此下场?”
这番评论引起了广泛共鸣。
“没错!于谦是大明的功臣,朱祁钰同样也是!没有他出来稳定大局,于谦再能打,名不正言不顺,也很难办。”“熬夜会秃头”附和道。
紧接着,关于他为何失败的分析也展开了。
“要我说,朱祁钰还是心不够狠,手段不够辣!”“历史战略家”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在坐稳皇位后,彻底消除隐患!要么,学唐太宗,想办法让朱祁镇‘病故’在瓦剌营中或者归途上;要么,在他回京后,严密看管之余,找机会让他‘自然死亡’。留着这么一个拥有前皇帝身份、正值壮年的哥哥,简直就是给自己床边放了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的雷!”
“同意!皇位斗争就是你死我活,容不得半点妇人之仁!”“一根小辣椒”也倾向于这种观点。
但立刻有网友从另一个角度反驳。
“我觉得关键问题不在于他心狠不狠,而在于他没有儿子!”“宗法制拥护者”指出了核心问题,“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早夭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论他活得多久,按照宗法制度,他死后的合法继承人,依然是他哥哥的儿子、曾经的太子朱见深!那些大臣,如石亨之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只要朱祁钰一死,皇位终究要回到朱祁镇一系。那他们为什么不提前投资,拥立朱祁镇复辟,博个拥立之功呢?如果朱祁钰有成年健康的儿子,石亨他们敢这么干吗?成本太高了!”
“这么说来,朱祁钰的悲剧,是输给了宗法制度和自己子嗣的艰难?”“逻辑鬼才”总结道,“他本身得位就带有‘代理’性质,加上继承人空缺,导致他的权力基础始终存在巨大漏洞,一旦他本人病重失去掌控力,崩塌几乎是必然的。”
“虽然他在位期间被哥哥的光环(哪怕是黑暗光环)和后来的史书刻意淡化,”“长线观察者”最后发言,“但历史是公正的。他临危受命,支撑起将倾的大厦,这份功绩,不会因为他的结局悲惨和被抹黑而消失。后世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景泰帝朱祁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所扮演过的关键角色和应有的历史地位。”
这番讨论,让奉天殿前的朱元璋和朱棣也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权力交接、继承人问题、功臣与帝王的关系……这些困扰着所有王朝的难题,在他们的子孙身上,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再次上演。
“所以,家人们,”朱迪钠沉重地说,“‘被哥哥掐死的皇帝’,这个充满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结局,虽然因为过于惊悚而无法被正史采纳,却以其符合人性阴暗与权力逻辑的内在合理性,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朱祁钰之死最主流的‘民间定论’。”
“朱祁镇,这位‘叫门天子’,在夺回皇位的同时,也几乎坐实了‘弑弟’的恶名。他的人生,从土木堡的愚蠢,到南宫的隐忍,再到夺门的侥幸,最终以疑似沾染至亲鲜血的方式,写下了最黑暗的一章。”
天幕在朱祁钰苍白静止的遗容和朱祁镇在龙椅上那复杂难明的目光对比中,缓缓暗下。兄弟阋墙,最终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收场,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唏嘘和一声关于权力与人性的沉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