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静静淌过三年。
摄政王府的后花园里,已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妹妹!慢点跑!当心摔着!”一个穿着宝蓝色小锦袍,眉眼酷似萧景渊的小男孩,板着一张小脸,快步跟在一个穿着粉嫩罗裙、扎着两个小揪揪的小女孩身后,语气里满是与他年龄不符的操心。
正是三岁的萧承和萧玥。
小萧玥手里举着一个刚捏好的、有点歪歪扭扭的兔子形状面点,咯咯笑着,迈着小短腿跑得飞快:“哥哥来追我呀!追上就给哥哥咬一口!阿娘说加了蜂蜜,可甜啦!”
这是苏清鸢带着他们一起做的“亲子小点心”,虽然卖相一般,但用料扎实健康。
萧承看着妹妹摇摇晃晃的背影,小眉头皱得更紧了,正要加快脚步,却见那粉团子一个趔趄——“哎呀!”
预想中的摔倒没有发生,一只大手及时伸过来,稳稳地扶住了小萧玥。
“爹爹!”小萧玥抬头,看见来人,立刻甜甜地笑起来,把手里那个“兔子”举高高,“爹爹吃!玥儿做的!”
萧景渊一身家常墨色常服,弯腰将女儿轻松抱起,顺手接过那个造型别致的“兔子”,眼底是化不开的温柔:“好,爹爹尝尝。”他当真低头,轻轻咬了一小口,细细品味,“嗯,我们玥儿手艺真好,又香又甜。”
得到爹爹的肯定,小萧玥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得意地看向哥哥。
萧承这才松了口气,走到父亲身边,规规矩矩地行礼:“父王。”那小模样,活脱脱一个缩小版的萧景渊。
萧景渊空着的那只手揉了揉儿子的脑袋:“看着妹妹,辛苦了。”
“不辛苦,儿子应该的。”萧承小大人似的回答。
苏清鸢端着刚出炉的一盘更精致些的点心走过来,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失笑:“你们爷仨这是演哪出呢?承儿,别总绷着,过来吃点心。”
她将点心放在石桌上,招呼孩子们。萧承这才露出点属于孩童的雀跃,快步走过去,却还不忘先拿一块递给妹妹。
萧景渊抱着女儿坐下,看着苏清鸢忙碌的身影。她比生产前更添了几分温婉风韵,眉眼间尽是满足与平和。
“善堂那边今日不忙?”他接过她递来的热茶,很自然地握了握她的手。
“还好,有阿竺和那几个出师的学徒盯着,现在基本不用我事事亲力亲为了。”苏清鸢在他身边坐下,看着一双儿女吃得香甜,心里像浸了蜜糖,“倒是咱们玥儿,今天可了不得,非说揉面时水放多了,她小手一摸就知道,愣是让我又加了把面粉才罢休。这小舌头和小手,比她娘我还灵呢。”
萧景渊看向怀里正小口啃着点心、一脸专注品味的女儿,目光深邃了几分:“许是随了你,天赋异禀。”
苏清鸢笑了笑,没接话,心里却那种奇妙的预感愈发清晰。这丫头,对食材和味道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
一家四口正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管家周嬷嬷引着一位面生的、风尘仆仆的中年人走了过来。
“王爷,王妃,这位是南边江州来的客商,姓沈,说有要事求见王妃。”周嬷嬷禀报道。
苏清鸢和萧景渊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外。江州?那可是千里之外了。
那沈姓商人上前,恭敬地行了大礼:“小人沈青,冒昧打扰王爷、王妃,实是有事相求。”他语气急切,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
“沈先生请起,有何事但说无妨。”苏清鸢温和地开口。
沈青站起身,脸上带着忧色:“小人世代经营药材,家中老母年迈,患有严重的脾胃虚寒之症,多年寻医问药效果不佳。近日听闻京城摄政王妃精通药膳,开办善堂,活人无数,尤擅调理此类顽疾。小人便斗胆,千里迢迢赶来,想要求王妃赐下一道调理的方子,救救家母!”说着,他眼圈都有些红了,显然是个孝子。
苏清鸢闻言,心中一动。她的名声,竟然已经传到那么远的地方了吗?
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仔细询问起沈老夫人具体的症状、饮食习惯、过往用药等情况。沈青一一作答,言辞恳切。
萧景渊在一旁静静听着,没有插话,只是默默地将一杯温水放到苏清鸢手边。
问清楚后,苏清鸢沉吟片刻,对沈青道:“沈先生一片孝心,令人感动。老夫人这病症,需温补为主,循序渐进。我这就给你写一道‘山药茯苓鸽子汤’的方子,食材易得,做法也写清楚,你带回去,让厨子严格按照方子来做,先让老夫人服用半月看看效果。切记,过程中若有任何不适,需立即停用,寻当地大夫查看。”
沈青大喜过望,连连作揖:“多谢王妃!多谢王妃!王妃仁心,小人没齿难忘!”
苏清鸢让春草取来纸笔,当场细细写下方子,包括食材分量、处理手法、炖煮火候、注意事项,甚至根据南方可能潮湿的气候,微调了两位辅料的用量,可谓详尽至极。
沈青双手颤抖地接过方子,如获至宝,再次千恩万谢后才告辞离去。
看着沈青远去的背影,萧景渊握住苏清鸢的手,唇角微扬:“看来,我家王妃‘药膳圣手’的名号,是藏不住了。这都要名扬天下了。”
苏清鸢靠在他肩头,看着在院子里追逐蝴蝶的一双儿女,心里涌起一股奇异的成就感。她最初只是想活下去,后来想守护自己在乎的人,再后来,想用这身本事帮一帮能帮的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这小小的药膳,竟能跨越千山万水,去温暖另一个陌生的家庭。
“能帮到人,总是好的。”她轻声说,反手与他十指相扣,“而且,这不正是我们当初想看到的吗?让药膳惠及更多人。”
萧景渊低头,吻了吻她的发丝:“嗯。你做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