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被革职查办的消息传出后,朝堂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
短短半年间,蔡京被贬、张邦昌身死、韩忠下狱,蔡党的三大支柱相继倒塌。这个曾经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一手遮天的庞然大物,如今已经分崩离析。
而随着蔡党的倒台,朝中出现了大量的权力真空。
刑部尚书、户部侍郎、大理寺卿等要职,都需要新的人选来填补。而这些职位的归属,将直接影响未来朝政的走向。
大朝会上,百官云集。
赵佶坐在龙椅上,环视着殿下的文武百官,缓缓开口:蔡京专权多年,朝政积弊甚深。如今蔡党既已倒台,正是革新朝政的良机。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殿下一片寂静,没有人立刻回答。
大家都在观望,在思考,在盘算。
蔡党倒台虽然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权力格局将要重新洗牌。在这个关键时刻,说什么、做什么,都可能影响自己未来的仕途。
所以,大家都很谨慎。
半晌,礼部尚书吴敏出列:启禀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稳定朝局。蔡党虽倒,但其余孽尚存。若不能尽快肃清,只怕会死灰复燃。
吴爱卿所言极是。赵佶点头,那依吴爱卿之见,该如何肃清?
臣以为,应当设立专门的调查组,彻查蔡党成员,凡是贪墨枉法者,一律严办。吴敏说,同时,要提拔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员,充实到各个重要部门,确保朝政清明。
说得好。赵佶赞道,那这个调查组,由谁来主持合适?
臣以为,吴敏看了一眼站在后排的苏明远,监察御史苏明远最为合适。苏御史这段时间查办了多起要案,能力有目共睹。若是由他主持,必能公正无私。
此言一出,殿上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苏明远身上。
苏明远心中一动,但面上不动声色,出列拱手:微臣惶恐,若陛下信任,微臣愿尽力而为。
赵佶满意地点头,那就由苏卿来主持这个调查组。另外,御史台的人手恐怕不够,可以从大理寺和刑部抽调人员协助。
臣遵旨。
就在这时,翰林学士李邦彦也出列: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
李爱卿请讲。
苏明远苏御史这段时间功勋卓着,不仅查办了多起要案,还扳倒了蔡党,为朝廷立下大功。李邦彦说,臣以为,应当论功行赏,以激励更多的清正官员。
李爱卿说得对。赵佶沉吟片刻,苏卿确实功不可没。不过,论功行赏之事,朕还需要好好考虑。先退朝吧。
臣等遵旨。
散朝后,苏明远刚走出大殿,就被几个官员围住了。
苏御史,恭喜恭喜。一个户部的官员拱手道,主持调查组,这可是重任啊。
不敢,只是尽本分罢了。苏明远谦逊地说。
苏御史太谦虚了。另一个官员说,以您的功绩,升迁是迟早的事。到时候,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朋友啊。
苏明远听出了这些话的弦外之音——这些人是在试探他,想要提前站队。
诸位过誉了,明远还有公务在身,先告辞了。他拱手告辞,快步离开。
走出皇城,李邦彦追了上来。
苏兄,等等。李邦彦说,今日朝会上的事,你怎么看?
李兄是指什么?苏明远明知故问。
陛下让你主持调查组,这是好事。李邦彦压低声音,但你要小心,这个差事不好做。
为何?
蔡党虽然倒台了,但蔡党的人还有很多。李邦彦说,你若是查得太深,必然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到时候,这些人联合起来对付你,只怕……
我明白。苏明远点头,但既然接了这个差事,就要做好。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放弃原则。
我知道你的性格。李邦彦叹气,只是希望你能保重。另外,关于你升迁的事,恐怕很快就会有消息了。
升迁?苏明远一愣,李兄何出此言?
你没听出来吗?李邦彦笑道,今日我在朝会上提到论功行赏,陛下虽然没有当场表态,但也没有否定。这说明,陛下心里已经有数了。
这……苏明远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苏兄,你立下如此大功,升迁是理所应当的。李邦彦认真地说,不过,你要想好,升到什么位置,对你最有利。
什么意思?
你现在是七品御史,若是升迁,有几个选择。李邦彦分析道,一是继续在御史台,升为监察御史或者御史中丞;二是调到别的部门,比如刑部、大理寺;三是外放,去地方当知州或者转运使。
李兄以为,哪个更好?
这要看你自己的打算了。李邦彦说,留在御史台,能继续纠察百官,但也容易树敌;去别的部门,能积累不同的经验,但可能会失去现在的影响力;外放的话,能做些实事,但远离朝堂,升迁就慢了。
苏明远沉思片刻:我还需要好好想想。
不急,慢慢想。李邦彦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你要记住一点——无论升到什么位置,都不要忘了初心。
我明白。
告别了李邦彦,苏明远独自走在回府的路上,心中思绪万千。
升迁,这个词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但对他而言,却让他感到了一丝迷茫。
他当初进入仕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百姓做实事,让朝政更清明。
而现在,他确实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但升迁之后呢?
职位越高,责任越大,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处理更多的政务,要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到那时,他还能像现在这样,保持初心,坚守原则吗?
回到府中,林氏已经准备好了午膳。
相公,今日朝会如何?她关切地问。
还好。苏明远简略地说了朝会上的事。
陛下让相公主持调查组?林氏有些担心,这……会不会太危险了?
有些危险,但也是机会。苏明远说,蔡党倒台后,朝中需要有人来清理他们的余孽。这件事虽然得罪人,但必须要做。
那相公一定要小心。林氏叮嘱道。
我会的。苏明远握住她的手,对了,李学士今日说,我可能会升迁。
升迁?林氏眼睛一亮,那太好了!相公这么努力,早该升迁了。
是好事,但也让我有些迷茫。苏明远说,夫人,你说我该怎么选?
妾身不懂朝堂的事。林氏想了想,但妾身觉得,相公应该选择能让自己做更多实事的位置。相公不是一直想为百姓做事吗?那就选能实现这个目标的位置。
苏明远听了,心中豁然开朗。
是啊,无论升到什么位置,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至于权力、地位、荣耀,都是次要的。
夫人说得对。他笑了,我想明白了。
相公想明白什么了?
想明白了该怎么选。苏明远说,不过,现在还不急。陛下还没有正式下旨,我先把调查组的事做好再说。
用完午膳,苏明远回到书房,开始思考调查组的事。
蔡党的余孽虽然不如以前那么嚣张了,但他们毕竟在朝中经营多年,盘根错节。要彻底清除他们,绝非易事。
他需要一个详细的计划。
首先,要确定调查的范围和对象。不能一网打尽,那样会引起太大的动荡;但也不能放过重要的人物,否则达不到肃清的目的。
其次,要组建一支可靠的队伍。调查蔡党余孽,必然会遭到反抗和阻挠,必须要有一批忠诚可靠的人来执行。
再次,要掌握证据。没有证据,再大的嫌疑也站不住脚。必须要找到确凿的证据,才能让那些人无话可说。
最后,要争取皇上和朝中大臣的支持。这样的大动作,没有足够的支持,很难推进。
想到这里,苏明远拿起笔,开始列出一份详细的调查名单。
名单上的人,都是蔡党的核心成员,或者是与蔡党关系密切的官员。有的在京城,有的在地方;有的位高权重,有的只是小官。
但无论大小,只要确有贪墨枉法之实,就要一查到底。
正写着,门外传来敲门声。
进来。
钱文走进来:苏大人,御史中丞李大人派人送来一份名单,说是您可能用得上。
苏明远接过名单,展开一看,发现是李纬整理的蔡党成员名录,比他自己列的还要详细。
李中丞有心了。他点头,你替我给李中丞送份礼,表示感谢。
是,苏大人。
钱文走后,苏明远对比着两份名单,开始做更详细的规划。
窗外,日影西斜,时光流转。
而在这看似平静的黄昏下,朝堂上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