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王卫国、吴国华他们又跑了几趟城墙废墟,除了吕辰又收了几块带有八思巴文印记的城砖外,并未发生什么特别的故事。
实践的紧张与学业的繁重,很快便将这点探寻古迹的插曲冲刷殆尽,众人再次沉浸于火热的技术攻坚浪潮之中。
忙碌的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日历一页页翻过,转眼间,1961年便在汗水、油污、数据、图纸与间歇性的欢呼声中走到了12月。
联合课题组的精力早已投入了《中厚板热处理线(正火\/回火)全流程自动化系统研究与示范》课题。
经过前期大量的数据采集、工艺分析和模拟实验,各个子系统,均已完成了初步的理论设计和实验模型搭建,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但就在对目标改造对象,中厚板热处理车间那座庞大的车底式加热炉进行深入现场勘测和数据验证时,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同冰山般浮出了水面。
这座服役超过二十年的老炉子,炉体结构严重老化,耐火材料隔热性能衰退严重,炉门密封不严,热损失巨大,热效率低得可怜。
更致命的是,其内部温度场极其不均匀,不同区域温差动辄超过数十摄氏度。
课题组核心成员,负责热工系统的赵老师指着实测数据图,语气沉重地在一次内部技术会议上指出。
“同志们,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糟糕。现有这座车底炉,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筋骨已朽。就算我们成功加装了我们设计的温控模块,以其固有的结构缺陷和热惯性,也绝对无法达到热处理工艺要求的核心指标——炉温控制精度≤±5°c。强行改造,事倍功半,且无法保证最终产品的热处理质量稳定性。”
这番话给正在兴头上的众人浇了一盆冷水。
会议室里顿时议论纷纷。
很快,一场由李怀德亲自主持的常务会就召开了,厂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出席,显示了厂里对此项目的高度重视。
会议一开始,赵老师便代表技术团队,系统地汇报了勘测结果和分析结论,他斩钉截铁地提出:“基于现有数据和分析,我认为,现有的车底炉已经失去了自动化改造的价值。我建议,放弃改造,重新设计建造一座符合我们自动化、高精度要求的新型实验加热炉。”
他的话音刚落,分管生产的王路强副厂长立刻表示支持:“我同意赵老师的看法。搞自动化,硬件基础是关键。不能让一个旧炉子拖了整个先进系统的后腿。新建炉子,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不影响现有生产线的正常排产,长远看是值得的。”
分管生产计划的李强副厂长从保障生产计划顺利执行的角度提出了支持:“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炉子,让整个投资巨大的热处理自动化线产出不合格品,那损失更大。”
分管质量控制的郑先禄副厂长也从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稳定性的角度,支持新建方案:“热处理是赋予钢材性能的关键一环,精度不达标,前面轧制得再好也是徒劳。”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炼钢分厂厂长吴小波皱着眉头,首先发难:“赵老师,各位领导,我理解同志们对技术完美的追求。但是,厂里现在的资源情况大家不是不清楚。新建一座高标准加热炉,需要多少特种耐火材料?需要多少资金?需要占用多少计划内的设备指标?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到的事!我认为,我们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立足现有条件,深挖潜力,想办法对旧炉进行改造!”
技术科的王科长也附和道:“吴厂长说得在理。新建炉子审批流程漫长,而且势必挤占其他生产设备的更新资源。我们现在提倡的是‘挖潜增效’,能不能先在旧炉子上做文章,把我们的控制系统加上去,哪怕暂时达不到最理想的±5°c,先实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比如控制在±15°c以内,也是了不起的进步嘛!等积累了更多经验,条件更成熟时,再考虑建新炉也不迟。”
与会的人员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支持新建的一方强调技术目标的必须达成和长远效益。
支持改造的一方则更着眼于现实资源的约束和“多快好省”的原则。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会议室里吵翻了天。
就连汤渺教授、方教授等老师们也从技术角度各自发表了看法,有的认为旧炉基础太差,改造犹如在沙地上盖楼,难以为继;有的则提出是否可以尝试一些局部的、结构性的强化方案,但也都承认其效果存疑且工程复杂度不低。
端坐主位的李怀德,默默听着双方的激烈辩论,他也明白,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涉及到资源分配、部门协调的争论。
眼看争论难以达成一致,李怀德抬手制止了还想发言的吴小波,沉稳的声音打破了僵局。
“好了,同志们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各有各的道理。王厂长、李厂长、郑厂长从生产和质量角度考虑,支持新建,没错。吴厂长、王科长从现实资源和全厂大局出发,主张改造,也有道理。”
他略微停顿,环视全场,做出了决断:“我看,我们不做二选一的单选题,我们做加法!两步走,同时进行!”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一愣,连刘星海教授也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李怀德继续阐述他的方案:“第一步,立足现有条件,不服输也不怕难,集中精锐力量,尝试对旧车底炉进行最大限度的自动化改造!方教授,赵老师,你们技术团队要把这当作一次极限挑战,把第二子系统‘热处理炉多区段高精度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还有第三子系统‘炉内保护气氛自动配比与监控系统’,能装上去的都给我装上去!就用我们自主研发的陶瓷强电电路板和已经开始试验的晶体管控制模块,设计多区段温控装置,实现分区精确测温与调节!”
他看向吴小波和王科长:“吴厂长,王科长,你们炼钢分厂和技术科要全力配合,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不能打折扣!我们就看看,在现有基础上,到底能把这旧炉子的潜力挖到什么程度!”
李怀德话锋一转:“第二步,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刘老,请您牵头,组织最强技术力量,着手设计一座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加热炉!提出明确的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资源的问题,我来想办法!我会亲自向部里打报告,陈述利害,争取特批资源!我们要建的,不仅仅是一座炉子,更是我们中国钢铁工业热处理自动化的一面旗帜!”
李怀德这“双管齐下”的策略,既照顾了现实,又着眼于未来,既肯定了改造派的努力方向,又支持了新建派的技术追求,瞬间打破了僵局。
原本争论的双方,在这个更具雄心和包容性的方案面前,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任务,再也无话可说。
“好!李厂长这个办法好!”
“两步走,稳妥!”
“就这么干!”
会议室里响起了赞同的声音。
刘星海教授微微颔首,对李怀德的决断能力表示赞赏。
赵老师和方教授对视一眼,也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振奋。
虽然改造旧炉挑战巨大,但这也正是检验他们技术方案鲁棒性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绝佳机会。
而设计新炉,更是让他们有了施展才华、实现技术理想的广阔舞台。
方针已定,联合课题组立刻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高速运转起来。
旧炉改造组率先投入战斗。
由赵老师亲自挂帅,汤渺教授则带着材料小组攻关耐高温传感器和保护气氛喷嘴的材料问题。
吕辰、吴国华、王卫国等骨干成员自然悉数加入。
改造工作异常艰苦。
车间里高温弥漫,粉尘飞扬。
拆除旧的、失效的耐火砖,检查炉体钢结构,重新布线安装数以百计的热电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老师傅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指导着青工和学生们小心作业,避免对老旧的炉体造成二次损伤。
“掐丝珐琅”电路板再次展现出其卓越的适应性。
针对炉区高温、强电磁干扰的环境,吕辰和吴国华对控制柜进行了特殊的散热和屏蔽设计。
他们利用晶体管控制模块实现了更快速、更精细的逻辑运算,驱动着新加装的伺服电机,精确控制着每个温区的燃气阀门和助燃风门开度。
对燃烧和加热结构的调整是改造的关键。
他们重新优化了烧嘴的布局,在低温区增加了辅助电热元件以补偿热损失,在炉膛内部关键位置加装了耐热合金扰流板,以改善内部热气流的循环,减少温度死区。
加装传感器与执行机构更是细致活。
钱师姐、汪传志带领着小组,如同做外科手术一般,在炉壁合适位置开孔,安装经过汤渺团队特殊陶瓷封装的热电偶,并将信号线用高温线缆和金属软管仔细保护,引接到中央控制柜。
陈志国和任长空则负责调试那些精密的伺服执行机构,确保它们能准确响应控制信号,动作灵敏可靠。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机械、电气、材料、热工、控制多学科的深度交叉。
期间问题层出不穷,某个,如热电偶安装位置受局部气流影响,导致区域温度反馈不稳定;如高温下润滑脂失效,导致伺服电机卡顿……。
但团队没有气馁,他们沿用之前联调阶段积累的“故障树分析”方法,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定位、分析、解决。
就在旧炉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新炉设计组也在刘星海教授的主持下悄然启动。
赵老师在兼顾改造现场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新炉的宏观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的顶层架构。
汤渺则专注于新型耐火保温材料的选型与性能要求制定。
大量的老师、学生、支助员也被吸收进了新炉设计组。
如吕辰就负责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和与机械、热工系统的接口协调。
他提出了“模块化温区设计”的理念,建议将整个炉膛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可灵活组合的温控模块,每个模块都配备独立的加热元件、测温传感器和控制回路,由中央系统进行协同管理,这不仅便于控制,也更利于未来的维护和升级。
对于炉衬材料,设计组提出了远高于现有标准的要求,必须采用新型的超轻质、低导热率、高强度的耐火砖和保温棉,以确保极低的散热损失和优异的温度均匀性。
控制系统的核心,自然是集成他们自主研发和完善的“掐丝珐琅”强电模块与晶体管逻辑控制单元,目标是实现从加热、保温到冷却全过程的无人化、高精度自动控制,并具备完善的数据记录、故障诊断和安全联锁功能。
设计组的办公室里,图纸堆积如山,讨论声常常持续到深夜。
一个个技术方案被提出、争论、修改、完善。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没有国外图纸可供参考,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全靠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前期的技术积累。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实践基地捷报频传,喜讯不断。
首先是市群英会,凭借在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尤其是在后续系统稳定性攻坚中展现出的高超技艺和负责精神,牛大群、邹章元师傅双双被授予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而实践基地,则因其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培养实战型人才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了“北京市技术攻坚先进集体”的奖牌。
接着就是工业部的年度工业大会、教育部的大会……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过去一年所有人拼搏奋斗的最高肯定。
厂区内张灯结彩,实践基地里更是欢声笑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集体力量的象征,极大地提振了团队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