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凌云深居简出,安心在会馆中临摹练习那羽管笔字。虽仍显稚拙,但已勉强可做到横平竖直,清晰可辨,应付日常文书抄录应当无虞。
与此同时,关于吏部尚书崔大人举荐一名台州籍七品参军出任尚书省令史的消息,也在京城特定的圈子里悄然传开,激起些许涟漪。
这一日,永嘉公主竟遣人送来二百贯钱,名义是酬谢凌云此前为太后圣寿代拟诗词的“润笔之资”。此事传出,在文人雅士耳中,自是羡慕凌云才名得贵主赏识,润笔丰厚;在初涉官场者看来,则是公主重金收买,意图拉拢;而在崔尚书这等资深政客眼中,此举意味更深,无异于公主在向吏部、向他崔某人明目张胆地示威:此人,我看中了!
月明星稀之夜,凌云再次应召踏入崔尚书府邸书房。他将永嘉公主如何利诱(许以开国县男爵位)、如何威逼(欲改任直大明宫令史)之事,原原本本禀报,末了坦然道:“公主殿下许以厚爵,下官……不敢或忘老大人的提携之恩。”
崔尚书听罢,神色平淡,只轻轻“哦”了一声,语气听不出喜怒:“开国县男……永嘉公主倒是好大的手笔。连老夫都想不出,你有什么理由拒绝。”
凌云心头一紧,连忙表忠心:“老大人明鉴!下官能有今日,全仗老大人栽培!公主虽尊,终是内眷;下官既食朝廷俸禄,自当以朝廷为重,以老大人的马首是瞻!”
崔尚书不置可否,转而问道:“听闻你国子监的学籍,至今还未注销?”
凌云心中一凛,此事他确有拖延之意,想留条后路,便含糊应道:“回老大人,下官……下官自觉学问浅薄,能有幸入监读书,实乃难得机缘。心中想着,即便任职令史,公务之余若能时常聆听博士教诲,于圣贤书上多下功夫,亦可提升境界,不负皇恩浩荡……”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存了观望之心。
崔尚书抬眼看了看凌云,目光深邃,缓缓道:“少年人,心有旁骛,并非坏事。然,世事难两全。什么都想要,往往最后什么也抓不住。” 他顿了顿,仿佛不经意般提起另一事:“对了,今日朝会,太后已准奏,罢免了国子祭酒之职。祭酒一职出缺,需择一老成持重、秉性刚直之臣接任,以整顿学风。老夫正思量着,或可举荐……前任台州参政出任此职。”
凌云闻言,如遭雷击,背后瞬间沁出冷汗!前任台州参政,正是那个与他势同水火、最终被他逼得辞官离任的对头!若此人执掌国子监,自己那“长期病假”的学籍还能保得住?届时恐怕随便寻个由头,便能将他革除!这分明是崔尚书在点醒他,甚至可说是警告他:不要再首鼠两端!
他立刻收敛心神,再无半点侥幸,躬身肃然道:“老大人金玉良言,如醍醐灌顶!是下官糊涂,贪多务得!明日……下官便办理注销学籍事宜!绝不敢再存他想!”
崔尚书见凌云如此知机,面色稍霁,微微颔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至于永嘉公主欲改任你为直大明宫令史之事……” 他沉吟片刻,“若她真一意孤行,借内廷之力强行推动,老夫确也难以硬阻。不过,你也不必过于忧惧。若真到那一步,遇有难处,可去寻陈相国商议。”
凌云心中稍安,忙道:“谢老大人回护!”
接着,凌云又将如何“诱使”驸马写下那份状告公主“乱法干政”的状纸之事,低声禀明。崔尚书听罢,久久不语,看向凌云的目光极为复杂,半晌才喟然叹道:“凌参军啊凌参军,以你之才情机变,若入宫闱,成就当不在前朝高力士之下……混迹于外朝,实是可惜了。”
凌云听得额头直冒冷汗,这评价可真够吓人的。
崔尚书又正色问道:“此物……你当真要去敲那登闻鼓?”
凌云连忙摇头:“下官岂敢!此不过权宜之计,借以牵制公主,使其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用那改任之权罢了。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敢行此险着,惊动天听。”
“嗯,如此便好。尚知分寸。” 崔尚书显然也认为此物威慑远大于实用,微微颔首,“你去吧。安心等待吏部文书便是。”
“下官告退。” 凌云躬身退出书房,这才发觉内衫已被冷汗浸湿。与这些老谋深算的巨头打交道,真如履薄冰。
翌日,永嘉公主府的邑司令果然再次登门,询问凌云“考虑”得如何。凌云不慌不忙,取出那份由驸马亲手书写、两人共同署名的“状纸”副本,递给邑司令,神色从容:“有劳中官将此物呈予公主殿下御览。殿下看过,自会明白下官苦衷。”
那邑司令将信将疑地接过状纸,匆匆浏览一遍,顿时脸色煞白,汗如雨下,如同捧着一块烧红的烙铁,话也说不利索了:“这……这……凌大人,你……咱家这便回禀殿下!” 说完,几乎是踉跄着跑了出去。
不过一个时辰,那邑司令去而复返,此次态度恭敬异常,带来公主的口信:“殿下有言,凌参军深明大义,用心良苦,殿下……感激不尽。此前种种,皆系误会,参军不必挂怀。令史一职,便依吏部原议。”
又过了数日,吏部的正式任命文书终于下达:
“敕:台州司法参军凌云,才识明敏,干练有章。可守宣议郎、行大理寺主簿、充中书省直诰敕房令史。主者施行。”
这份任命颇耐人寻味。散官“宣议郎”是依例升转(从八品上至正七品下)。职事官“大理寺主簿”乃实职,掌大理寺簿书、印信,品阶为从七品上,较原任“司法参军”(从八品上)提升了两阶,且由外州转入京城法司,地位显赫。而“中书省直诰敕房令史”才是核心,是真正赋予他参与机要、抄录诰敕权力的“使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