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在矶头的亭子里设下酒席,临江而坐。羊续坐在主位,望着滔滔江水,感慨道:“我在丹阳两年,蒙诸位相助,方能安定一方。如今赴南阳,不知何时才能再与诸位相聚。”
盛宪举杯道:“羊公清廉爱民,南阳有你,定能安定。今日咱们不谈离别之愁,只论经史、论兵法、论音律,为羊公壮行!”
众人纷纷举杯。席间,边让特意与许褚、周瑜交谈,问及庐江新政,许褚一一作答,周瑜则在一旁补充说明新政对水军建设的助益。边让听得连连点头,对蔡邕道:伯喈,你这弟子与这位周郎,皆是难得的人才。庐江有他们在,何愁不兴?
酒过三巡,蔡邕忽然看向许褚,眼中带着期许:“仲康,前年你在丹阳送羊公《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一句,至今仍在文人中流传。今日羊公再赴重任,你何不再作一文,以记今日之聚?咱们也好听听你的见解。”
许褚心中虽有些发怵 —— 作赋非他所长,但当着众人的面,也不能推辞,便点头道:“老师有命,学生不敢推辞。只是才疏学浅,恐难登大雅之堂,还望诸位前辈海涵。”
他让人取来笔墨纸砚,铺在石桌上,望着滔滔江水,脑中飞速梳理思路。周瑜站在一旁,眼中带着期待;蔡邕则负手而立,目光落在许褚的笔尖;羊衜、陆康、张允等人也围了过来,静待佳作。
许褚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瘦硬挺拔的字体在纸上缓缓浮现 —— 正是他此前琢磨出的 “瘦金体”,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尾带点,既显劲健,又不失灵动。
“《送羊公之南阳序》。”
“中平四年秋,江夏有警,南阳待治。朝廷诏拜羊公为南阳太守,往镇其地。公将行,吾等会于牛渚矶,临江置酒,为公饯别。予作此文以记之。”
开篇刚落,蔡邕便点头称赞:“起笔简洁,点明时地人事,好!这字体也独特,瘦而不弱,颇有风骨。”
许褚继续书写:
“观夫长江胜状,在牛渚一矶。衔远山,吞巨浪,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霞夕照,气象万千。此则天地造化之奇观,昔与公共游之处也。今值离别,睹物思情,能无慨乎?”
“若夫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云低天阔,雁阵惊寒;孤帆远影,征人北望;暮色苍茫,笛声幽咽。登斯矶也,则有心怀黎庶,忧思时艰,满目怆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天朗气清,江平如镜;云霞灿烂,水光接天;白鸥戏浪,锦鳞潜跃;岸蓼汀兰,郁郁芬芬。而或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渔火点点,棹歌相答。登斯矶也,则有志在天下,胸怀万民,把酒临风,豪情顿生者矣。”
周瑜看着纸上的文字,眼中满是敬佩 —— 文中既有对江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情怀的深刻抒发,更难得的是,这 “瘦金体” 将文字的风骨与文意的豪迈完美融合,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许褚深吸一口气,写下最核心的段落:
“嗟夫!予尝思古仁人之志,或异常人之情,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斯人往矣,吾与谁归?”
“时秋风正劲,征帆待举。愿公:此去南阳,安民布政;德被四方,教化流行;功成之日,重聚于兹!”
“中平四年秋八月,牛渚矶送别之作。”
最后一笔落下,亭中鸦雀无声。
边让第一个走上前,仔细端详纸上的文字,惊叹道:好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仲康此语,堪称士人之楷模!更难得的是这瘦金体,刚劲有力,与文意相得益彰。伯喈,你这弟子,将来必成大器!
盛宪也激动得声音颤抖:仲康!昔年《石灰吟》见君之清骨,今日此序见君之胸怀!这先忧后乐之语,非心怀万民者不能为!
羊续眼中满是感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言当为我辈士人之圭臬!仲康,今日得你此序,我赴南阳,更有底气了!
羊衜看着纸上的文字,对许褚愈发敬佩:“仲康,你此文既有古仁人之志,又有济世之心,我定要抄录下来,日日诵读,以你为榜样!”
蔡邕忽然转向周瑜,笑着道:“公瑾,你觉得仲康这篇序文如何?你通经史,定有独到见解。”
周瑜躬身道:“先生,晚辈以为,此文最妙之处,在于‘以景衬情,以情明志’。前半段写江景之悲喜,实则写人心之忧乐;后半段引古仁人之志,实则明羊公与仲康之怀。更难得的是,文中无半句虚言,句句皆为肺腑,这才是最动人之处。”
蔡邕闻言,抚掌大笑:“说得好!公瑾果然有见解!你既能懂兵法,又能懂文心,这般才华,日后定能成大器!往后你若有时间,常来驿馆找我,咱们探讨音律,研读经史,我还有些珍藏的乐谱,正想找人共赏。”
周瑜大喜:“多谢先生!晚辈定当常去叨扰!”
夕阳西下,江水泛着金色的波光。羊续登上渡船,挥手与众人告别。临别时,边让特意对许褚道:仲康,他日若到九江,定要来府上一叙。我那里收藏了不少典籍,或许对庐江新政有所助益。
许褚躬身谢道:多谢边公厚爱,褚定当登门请教。
许褚、蔡邕、周瑜等人站在矶头,望着渡船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江雾中。
“仲康,今日得见公瑾之才,又得你这篇序文,真是不虚此行。” 蔡邕看着许褚,语气郑重,“往后庐江有你与公瑾在,文治武功皆能兼顾,庐江百姓有福了。”
许褚笑着道:“先生过奖了。我与公瑾不过是尽己所能,若没有先生与诸位前辈的支持,庐江也难有今日。”
周瑜跟在许褚身边,心中满是感激:“兄长,今日若非你引荐,也难得蔡先生赏识。往后定当更加努力,不负兄长与先生的期望。”
“你本就有才华,我不过是顺水推舟。” 许褚拍了拍他的肩膀,“日后你多与蔡先生交流,既能提升自己,也能为庐江拉拢更多文人贤才。这乱世之中,不仅需要猛将强军,更需要文人谋士的支持,今日的铺垫,定能为日后的庐江霸业打下根基。”
两人并肩走在返回庐江的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今日不仅送别了羊续,更让周瑜得到了蔡邕的赏识,为庐江的文治力量添了重要一笔。而这篇《送羊公之南阳序》与 “瘦金体”,也将成为许褚进入江淮文化圈的钥匙,让 “许褚” 之名,不再只是 “猛将” “仁义”的代名词,更是 “文武双全” 的儒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