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秘书的“规劝”无功而返,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公开的波澜。但何雨柱深知,这绝非结束,而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北方那股力量,绝不会接受一个不受控制的“何记”在它的棋盘上独立行走。果然,接下来的攻势,不再是暗处的阴招,而是转为更加堂皇、也更加难以抗拒的“阳谋”。
风起于青萍之末。先是国家级的餐饮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推动中华餐饮品牌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内容冠冕堂皇,旨在规范行业、促进发展,但其中几条细则却耐人寻味:强调“老字号”品牌应“坚守传统技艺本源”,对“过度资本化”、“盲目追求国际化”提出警示,并建议对引入“非主业战略投资者”和“海外上市融资”的餐饮企业加强“引导和规范”。
这份意见稿虽未指名道姓,但其指向性,在业内明眼人看来,几乎是为“何记”量身定做。一时间,圈内议论纷纷,一些原本与“何记”接洽合作的地方政府和国企背景基金,态度明显转为观望。
紧接着,由几家部委背景的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规格很高,受邀发言的专家和企业家名单经过精心筛选。“中华味业”作为“民族品牌标杆”被重点推介,其负责人大谈“文化自信”与“技艺传承”。而同样在国际化方面颇有建树的“何记”,却未收到正式邀请,仅被列为“列席单位”,欧阳文山费尽周折才弄到一个旁听名额。
论坛形成的会议纪要和内参报告中,多次强调“餐饮品牌的根在文化,魂在技艺”,隐晦地批评了“某些品牌过度依赖资本扩张,偏离餐饮本质”的现象。这些声音通过特定渠道扩散,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舆论压力。
“柱子,这是要给我们定性啊!”欧阳文山拿着收集到的资料,语气沉重,“他们这是要用行业共识和政策导向,把我们边缘化!以后我们再去谈合作,人家一句‘要符合政策精神’,就能把我们堵回来!”
更实质性的打击接踵而至。何晓负责拓展的华中某省会城市核心商圈项目,在即将签约的前夕,突然被当地招商部门告知,因“规划调整”暂缓。几乎同时,另一个已谈妥的华东某市重点项目,也收到类似通知。经内部渠道打听,隐约透出风声,有“更高层面”打了招呼,建议“优先考虑更具传统文化代表性的本土品牌”。
“爸!他们这是釜底抽薪!”何晓气得脸色发白,从外地赶回,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我们前期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眼看就要成了,他们一句话就给否了!这根本不是市场规则!”
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律师团队收到证监会上市部的非正式问询函,要求“何记”就“主营业务与募集资金用途的匹配性”、“海外上市后对核心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和披露。虽然程序合规,但在这个敏感时期,无疑释放出监管趋严的信号。
面对这一系列组合拳,何雨柱反而异常平静。他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翻阅着那些文件,目光深邃。他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较量。对方不再使用造谣、挖角等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而是动用规则、政策和行业话语权,进行一场全方位的压制。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打击,更难以正面抗衡。
“慌什么?”他看着略显焦躁的何晓和欧阳文山,声音沉稳,“他们用阳谋,我们就不能只会硬顶。要学会借力打力,顺势而为。”
他再次展现出高超的战略智慧,制定了一套“以柔克刚、借势破局”的应对策略:
第一,主动靠拢,重塑形象。 何雨柱亲自执笔,以“何记餐饮董事会主席”的名义,撰写了一篇题为《守正创新:中式餐饮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的长文,主动提交给几家有影响力的党报旗下经济媒体和行业权威刊物。文章没有针锋相对地辩论,而是诚恳地阐述了“何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标准化与手工技艺结合、现代管理赋能传统经典、利用国际资本反哺本土研发等实践,探索中华饮食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文章立意高远,数据详实,态度谦逊,巧妙地将“何记”的模式纳入“文化自信”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叙事中。
第二,合纵连横,构建同盟。 他让欧阳文山加大与那些同样面临“中华味业”挤压、或在创新转型中遇到瓶颈的地方老字号餐饮企业的接触力度。何雨柱提出,可以以“技术输出、管理咨询、品牌联动”等方式进行合作,帮助它们提升运营效率、开发新产品线,实现共赢。此举既能化解“孤军奋战”的困境,也能在实践中证明“何记”模式的价值,逐渐扭转行业偏见。
第三,夯实内功,价值说话。 何雨柱要求内部加速推进“何记餐饮学院”与内地几所重点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将其定位为“餐饮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积极申请纳入国家“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同时,加大在食品安全追溯、绿色供应链、减少食物浪费等ESG(环境、社会、治理)领域的投入,发布详实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展现现代企业的担当。
第四,资本运作,以退为进。 面对监管问询,何雨柱指示cFo和董秘团队,准备一份极其详实、专业的回复材料,不仅回答问题,更主动披露了“何记”上市后募集资金在提升国内供应链、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成效和未来规划。同时,他秘密授意丰裕资本,开始研究在适当时机,引入一家有强大国资背景、专注于消费升级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以少量股权置换,换取更深层次的资源支持和政策庇护的可能性。这不是屈服,而是更高明的生存策略。
这一系列举措,看似被动回应,实则步步为营。何雨柱的文章经媒体刊发后,因其诚恳的态度和深入的思考,在业内引起了积极反响,甚至得到了几位权威专家的私下肯定。与地方老字号的合作试探,也收到了不少积极反馈,毕竟“何记”的市场化经验和国际视野,是许多传统企业所急需的。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一次有部委官员旁听的非公开行业研讨会上,当有专家再次质疑“资本化对餐饮本质的侵蚀”时,一位与何雨柱有过交流的资深学者,引用了“何记”的例子,指出:“‘何记’将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大量投入到食材基地建设、厨师培训和技艺研发上,这恰恰是对餐饮本质的回归和提升,是资本服务于实体的正面案例。” 这番发言,在一定程度上,微妙地扭转了会场的气氛。
当然,阻力依然巨大。“中华味业”凭借其强大的背景,继续高歌猛进,在全国多地开设旗舰店,声势浩大。被叫停的项目短期内难以重启。但何雨柱的策略,就像太极拳,不与之硬碰硬,而是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渗透,逐渐化解对方的力道,并寻找反击的缝隙。
这天傍晚,何雨柱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是之前在京研讨会上有一面之缘的那位李主任。
“何先生,你的文章我看了,很有见地。”李主任语气平和,“餐饮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多种模式的探索。不过,有些路,走起来要格外小心。根基,一定要稳。”
“谢谢李主任指点。”何雨柱恭敬回应,“‘何记’一定牢记初心,把根扎牢。”
“嗯,有机会再交流。”李主任挂了电话。
这个电话,信号微妙。它既是一种提醒,也隐约透出一丝认可的可能。何雨柱知道,他选择的这条“融入而非对抗”的道路,虽然漫长而艰辛,但或许是“何记”在北方的天空下,能够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阳谋对垒,胜负未分。但何雨柱已经在这看似不利的棋局中,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迂回前进的路径。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北方,目光坚定。这场较量,不仅是商业之争,更是理念和道路之争。他要用时间和实力证明,“何记”这条路,同样能通向辉煌,而且,可能是一条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道路。真正的破局,或许就在一次次这样的坚持和智慧交锋中,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