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1、榼头师

南朝梁代,都城建康的栖霞寺里,住着一位人称榼头师的高僧。他俗家姓名早已无人知晓,只因常年头戴一只木榼修行,世人便这般称呼他。榼头师性情沉静,持戒极严,每日诵经不辍,寻常弟子打坐一个时辰便觉枯燥,他却能在佛前静坐整日,蒲团上的棉絮都磨得发亮。

彼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听闻榼头师的修行事迹,特意派人将他请到宫中供养。帝后时常亲往禅房听他讲经,就连朝堂上的王公大臣,也纷纷效仿帝王,前来求经问道。榼头师从不多言,只以佛法真谛点化众人,他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唯有心存善念,方能化解业障。”梁武帝对这话深信不疑,待他愈发敬重,甚至特许他自由出入宫殿,遇事常要征询他的意见。

这年暮春,江南草长,宫中牡丹开得正盛。梁武帝闲居无事,召来侍中张绾对弈。二人在御花园的凉亭内对坐,棋盘上黑白棋子交错,厮杀正酣。梁武帝执白棋,眼看就要围住张绾的一片黑子,却被对方死死守住要害,一时难以破局。他眉头紧锁,盯着棋盘上的死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石桌,满心都在盘算如何“杀”出一条生路。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赶来,在凉亭外躬身禀报:“陛下,榼头师已在殿外等候,您此前吩咐今日要向他请教《金刚经》疑义。”

梁武帝正沉浸在棋局中,满脑子都是如何吃掉对方的棋子,闻言头也未抬,盯着棋盘上即将得手的一片黑棋,随口应道:“杀却。”

他这话本是说给棋局听,想尽快了结这片棋子的纠缠,可内侍却听得真切。这位内侍是新来的,未曾见过榼头师,只知道陛下对这位高僧向来敬重,却不知陛下此刻满心都是棋局。他不敢细问,只当是陛下突然动了杀机,或许是榼头师犯了什么大错,当下诺诺连声,转身便快步离去。

内侍一路小跑来到殿外,对着等候的榼头师躬身道:“师者,陛下有令,赐您一死。”

榼头师闻言,脸上没有丝毫惊慌,只是平静地闭上眼,双手合十默念经文。他身旁的小沙弥大惊失色,拉住他的衣袖哭道:“师父,您冤枉啊!我们快去跟陛下分说清楚!”

榼头师缓缓睁开眼,拍了拍小沙弥的头,声音温和却坚定:“不必了,一切皆是定数。”

内侍不敢耽搁,带着侍卫将榼头师带到偏殿外的空地。行刑前,侍卫忍不住问道:“师者,您当真没有冤屈要申诉吗?”

榼头师淡然一笑:“贫道无罪,却也难逃此劫。往前数一世,我还是个沙弥,在寺外垦地时,不慎用铁锹斩断了一条黄鳝。那黄鳝怨气难消,轮回转世,便是今日的陛下。如今他误杀我,正是了结当年的因果报应啊。”

说罢,他闭上眼睛,从容受刑。

这边御花园里,梁武帝终于落下关键一子,吃掉了张绾的大片黑子,不由得抚掌大笑:“痛快!痛快!这下你可输定了!”

张绾拱手认输,笑着说道:“陛下棋艺高超,臣甘拜下风。对了,方才内侍来报,榼头师已然驾到,陛下何不召他前来,一同赏景品茗?”

梁武帝这才想起正事,连忙吩咐内侍:“快请榼头师过来!”

那传旨的内侍却面露难色,跪在地上颤声道:“陛下,方才……方才您说‘杀却’,臣已然将榼头师斩讫了。”

“什么?!”梁武帝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手中的棋子“啪”地一声掉落在棋盘上,滚落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猛地站起身,难以置信地盯着内侍:“你说什么?朕何时让你杀榼头师了?”

“陛下方才下棋时,臣禀报榼头师驾到,您说‘杀却’,臣以为是陛下的旨意……”内侍吓得浑身发抖,连连磕头。

梁武帝这才恍然大悟,顿时如遭雷击,瘫坐在石凳上。他想起自己当时满心都是棋局,那句“杀却”明明是说给棋子听,却不料酿成如此大祸。他捶胸顿足,悔恨交加:“糊涂!真是糊涂啊!”

他急忙追问:“榼头师临死之前,可有什么话说?”

内侍如实回禀了榼头师的遗言。梁武帝听罢,眼泪潸然而下,泪水滴落在棋盘上,晕开了黑白棋子的痕迹。他想起榼头师平日里的教诲,想起自己对佛法的虔诚,却偏偏因为一时疏忽,犯下如此不可挽回的过错。

当即,梁武帝下令厚葬榼头师,追封他为“护国禅师”,并下旨大赦天下,以赎己过。此后,他再也不敢在处理正事时分心,遇事必三思而后行,对待生命也愈发敬畏。

此事传开后,世人皆叹因果循环的玄妙,也感慨言语行事不可不慎。

其实,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也没有毫无来由的结局。每一次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种下因果的种子;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梁武帝的一时分心,了结了前世的因果,却也让他明白了敬畏与谨慎的真谛。而榼头师的从容赴死,更是用生命诠释了“因果不虚”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遇到这般极端的境遇,但举手投足间的分寸,言谈举止中的审慎,终究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方能在因果的洪流中,守住内心的安宁与正道;心怀善念,谨言慎行,才能让每一段缘分都温暖向善,每一次选择都不留遗憾。这便是榼头师用生命留给世人最珍贵的启示。

2、唐绍

开元初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旁的坊巷里,住着位声名赫赫的官员,名叫唐绍。他官至给事中,掌管诏令审议,向来以清明干练着称,朝堂上下都对他敬重三分。可没人知道,唐绍自孩童时起,就藏着个天大的秘密——他能清晰记起前世的种种往事,那些人名、场景、恩怨纠葛,如同刻在心底的烙印,从未模糊。

这份异禀,唐绍从未对任何人提起,哪怕是朝夕相处的妻子,也只当他性子沉静,偶尔失神是在思虑公务。他深知,世间事皆有定数,前世今生的因果轮回,说出来非但无人采信,反倒可能惹来无端麻烦,不如藏在心底,默然处之。

唐绍的对门,住着个名叫李邈的郎中。李邈医术平平,家境也寻常,平日里就给街坊邻里看些头疼脑热的小病,性格倒是随和热忱,见谁都乐呵呵的。按说,唐绍身为朝廷亲贵,与李邈身份悬殊,本该没什么交集,可他却对这位邻居格外亲近。

每逢休沐日,唐绍总会遣人去叫李邈来家中做客。两人常在中堂对坐,一壶清茶,几碟小菜,就着家常闲聊,时而哈哈大笑,时而低声细语,情谊笃厚得像是多年的知己。唐绍还时常亲自下厨,做些拿手菜招待李邈,那份郑重,连对自家亲戚都未曾有过。

这事儿让唐绍的妻子颇为不解,甚至有些不满。一日,李邈走后,妻子忍不住拉着唐绍的衣袖,皱眉说道:“夫君,你如今身居高位,声名在外,交友当谨慎才是。那李邈不过是个寻常郎中,既无学识,也无家世,与他过分亲近,传出去怕是会让人笑话,也有损你的身份啊。”

唐绍闻言,只是默然不语,指尖摩挲着茶杯边缘,半晌才缓缓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此事非你所能知晓,我与李邈的情谊,只会愈发深厚。”

妻子还想再劝,可看着唐绍沉静的眼神,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她不明白,一向处事周全的夫君,为何偏偏在这件事上如此执拗。

开元二年秋,玄宗皇帝下诏,在骊山举行大规模讲武仪式,用以彰显大唐军威。唐绍当时暂代礼部尚书之职,负责主持仪式相关事宜。那日,骊山脚下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数十万将士列阵整齐,气势恢宏。玄宗皇帝身着戎装,手持鼓槌,亲自擂鼓助威,鼓声震天动地,将士们士气高昂。

按照既定流程,讲武需进行三个回合,可刚到第二回合,兵部尚书郭元振突然让人上奏,称仪式已毕,请求收兵。玄宗正沉浸在沙场点兵的豪情中,闻言顿时龙颜大怒——他觉得郭元振此举不仅扫了兴致,更是藐视皇权、怠慢军务。

盛怒之下,玄宗下令将郭元振拖拽到军旗下,欲治其死罪。宰相张说见状,连忙跪在玄宗马前,苦苦求情:“陛下,郭元振曾为社稷立下赫赫大功,镇守边疆多年,护佑一方安宁,虽今日有错,却罪不至死,还请陛下开恩,赦免他的死罪!”

玄宗沉吟片刻,念及郭元振往日功绩,终究还是松了口,免去了他的死罪,将其流放边地。可心头的怒火难消,目光扫过一旁侍立的官员,最终落在了唐绍身上。或许是迁怒,或许是觉得仪式未能尽兴与礼部筹备有关,玄宗怒喝一声:“唐绍失职,斩!”

刀光闪过,唐绍尚未反应过来,便已倒在血泊之中。满场将士皆惊,谁也没想到,一场盛事竟会酿成如此惨剧。

而就在前一日,唐绍回到家中,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突然开口道:“我与李邈相交甚深,有些事,本想至死不说,如今看来,时辰到了。”

妻子闻言一愣,正要追问,唐绍却又闭上了嘴,只是眼神复杂地望着窗外对门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直到唐绍遇害的消息传来,妻子才恍然大悟,夫君那日的话,竟是临终前的预告。

后来,李邈得知唐绍的死讯,悲痛欲绝,亲自前往刑场收殓了他的遗体。唐绍的妻子这才从李邈口中,听到了那段跨越生死的渊源。

原来,唐绍的前世,是一位落魄的书生,一次途经荒野,不慎失足坠入山涧,重伤昏迷。恰逢李邈的前世——一位云游的郎中路过,救了他的性命,悉心照料多日,直到他痊愈。那时,书生便许下誓言,来世定要报答这份救命之恩。

唐绍记着前世的承诺,转世为人后,一眼便认出了身为邻居的李邈。他知道自己今生注定有一场劫难,无法避免,便只想在有生之年,好好善待这位恩人,了却前世的心愿。他从不解释,只是默默守护这份情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唐绍的一生,通透而真诚。他知晓前世因果,却不怨天尤人,而是以感恩之心对待身边之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虽有遗憾,却也因了却心愿而坦然。

其实,人生在世,每一份相遇都不是偶然,每一段情谊都藏着因果。有些人看似身份悬殊,却因前世的羁绊而惺惺相惜;有些付出看似毫无缘由,实则是跨越时光的奔赴。唐绍用一生告诉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真诚待人,感恩相遇,无论命运如何安排,都能在因果的轮回中,收获内心的安宁与圆满。而那些看似不解的坚持,往往藏着最动人的善意与坚守,这便是生命最珍贵的底色。

3、李生

唐贞元年间,河朔之地民风彪悍,多有慷慨仁侠之士。当地有个姓李的后生,自幼身强体健,臂膀有千斤之力,性子更是桀骜不驯,专爱打抱不平。年轻时的李生,全然不拘小节,终日与一群轻佻少年厮混,骑马射箭、纵酒狂歌,遇事动辄挥拳相向,是街坊邻里眼中典型的“混不吝”。

谁也没想到,这匹脱缰的野马,竟在二十余岁时突然收了心性。许是见多了江湖险恶,又或是幡然醒悟,李生决意折节读书,潜心钻研经史子集,还学着吟诗作赋。他本就聪慧过人,一旦沉下心来,进步神速,没过几年便文名渐起,所作诗文清丽隽永,连当地的宿儒都赞不绝口。

凭借着文武双全的本事,李生顺利踏入仕途,在河朔一带历任官职,最终升任深州录事参军。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鲁莽少年: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言谈间风趣幽默,自带一股洒脱之气;处理公务时,又尽显廉明干练,熟悉吏事章程,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更难得的是,他并未因读书做官而变得古板,击鞠、饮酒等消遣之事样样精通,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深得深州太守的赏识与器重。

彼时,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手握重兵,凭借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在河北一带恃功自傲,目无法纪,连朝廷都要让他三分。下辖各郡的太守,更是对他敬畏有加,生怕稍有不慎便引火烧身。

这年秋末,王武俊派儿子王士真巡视所属各州,抵达深州时,太守吓得连忙筹备接风宴。他让人宰牛杀羊,备下满桌珍馐,又在府中搭起戏台,请来全城最好的乐师歌姬,一心想讨好这位“副大使”。太守深知王武俊父子的脾性,招待起来半点不敢马虎,礼仪周全得近乎谦卑。他又怕府中僚吏或宾客席间饮酒失言,触怒王士真,索性一个外人也不敢召,只让自家亲眷作陪。

王士真见太守如此恭敬,又有美食歌舞相伴,心中十分畅快,连连夸赞深州的招待远胜其他郡县。酒过三巡,夜色渐浓,王士真酒意上涌,拍着桌子笑道:“使君待我如此优厚,今夜当尽兴而归!只是这般盛宴,无嘉宾同乐,未免有些寂寥。使君何不召几位得力僚属或名士来,一同饮酒畅谈?”

太守闻言,心头一紧,脸上顿时露出难色,躬身回道:“副大使有所不知,深州只是偏郡,并无什么知名人士。若召来凡俗之辈,言语粗鄙,冲撞了副大使,反倒不美。”

王士真脸色微微一沉,显然对这个答案不甚满意:“使君此言差矣!为官者身边,怎会无可用之才?想必是使君不愿让我结识罢了。”

太守吓得额头冒汗,连忙摆手:“不敢不敢!副大使若实在想见,下官这就去召……”他脑中飞速思索,府中僚吏要么胆小怕事,要么木讷寡言,唯有录事参军李生,既有才学,又善言辞,还懂应酬之道,只是……李生早年有侠气,性子刚直,万一席间直言不讳,得罪了王士真,那可就闯下大祸了。

可事到如今,已是骑虎难下。太守咬牙,只得让人火速去召李生。

李生接到消息时,正在家中灯下批阅公文。听闻太守相召,且有王士真在座,他心中已然明了。换了一身得体官服,李生快步赶往太守府。

踏入宴会厅的那一刻,满座目光皆汇聚在他身上。王士真抬眼打量,见李生身姿挺拔,神色从容,毫无怯意,心中先有了几分好感。太守连忙引荐:“副大使,这位便是本州录事参军李生,文武双全,是下官最得力的僚属。”

李生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清朗:“下官李生,见过副大使。”

王士真笑着抬手:“先生请坐!久闻河朔有豪杰之士,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席间,李生应对得体,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傲慢无礼。王士真谈及兵法,他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起诗文,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饮酒时,他酒量惊人,却始终保持清醒,分寸不乱。

酒至半酣,王士真身边的一个亲随故意刁难,指着桌上的击鞠杖道:“听闻李参军击鞠技艺高超,何不露一手,让我等开开眼界?”这亲随明知夜间不便击鞠,故意出难题,想让李生下不来台。

李生却不慌不忙,起身笑道:“夜间击球,恐失准头,但若副大使与诸位不弃,下官愿以桌为场,以杯为球,献丑一番。”说罢,他取来几只酒杯,倒扣在桌上,手持击鞠杖轻轻一拨,酒杯便顺着桌面滑行,稳稳落在指定位置,接连几次,分毫不差。

满座皆惊,王士真更是抚掌大笑:“好!果然是奇才!李参军这般本事,留在深州屈才了!”

宴席终了,王士真对李生赞不绝口,临行前特意对太守说:“使君有如此僚属,实乃幸事。日后若有机会,我定要向父亲举荐李参军。”

太守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送走王士真后,拉着李生的手叹道:“今日若非先生,我险些闯下大祸!你可知,我先前有多担心你性子刚直,得罪了副大使?”

李生笑道:“太守放心,下官虽早年好侠,却也知晓为官之道。侠气在骨,是守本心、明是非;处事在智,是知进退、懂分寸。王副大使虽出身将门,却也爱才,并非蛮不讲理之人。”

后来,王士真果然向王武俊举荐了李生,李生凭借自身才干,一路升迁,最终官至要职。他始终铭记初心,既保留着早年的侠义之心,体恤百姓,不畏强权;又秉持着为官的清明干练,恪尽职守,政绩斐然。

李生的故事,恰是对“侠骨藏锋,雅量处事”最好的诠释。年轻时的侠气,不是鲁莽的资本,而是坚守本心的底气;成年后的沉稳,不是磨平棱角的妥协,而是审时度势的智慧。人生路上,我们或许都曾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光,也会面临职场中的种种考验,但只要守住内心的正义与善良,兼具处事的分寸与智慧,便能在人生的棋局中,既不失风骨,又能行稳致远。所谓成长,便是将侠气藏于心底,将智慧用于行事,在坚守与变通之间,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4、卢叔伦女

贞元年间的长安城南,春和景明。渭水畔的桑林郁郁葱葱,桑叶肥嫩得能掐出水来,晨雾还未散尽,林间便传来沙沙的采桑声。

云游僧慧明背着行囊,已在烈日下走了大半日,腹中饥肠辘辘。他一路化缘,城南多是村落,信佛之人不算密集,眼看日头爬到中天,还未寻到可乞食的人家。正焦灼时,他抬眼望见不远处的大桑树上,立着个穿青布衣裙的少女,乌黑的发辫系着红头绳,正踮着脚尖采摘高处的桑叶,竹编的叶笼挂在树枝上,已装了小半笼。

慧明上前合掌行礼,声音温和:“女施主,叨扰了。敢问这附近可有信佛之家,愿施一餐斋饭?”

少女闻声低头,露出一张清秀的脸庞,眉眼弯弯,带着乡间女子的淳朴灵动。她停下手中的活计,脆生生回道:“师父往西南走三四里路,有户王姓人家,今日正好设斋供僧,您去了他们定然欢喜,快些去吧,别错过了时辰。”

慧明心中一喜,连忙道谢,顺着少女指的方向快步而去。走了约莫两刻钟,果然望见一处院落,院门敞开,院内飘出饭菜香,几个僧人正围坐在院中桌前,主家正忙着添茶布菜。慧明上前说明来意,王家主姥见又来了一位僧人,果然十分热情,连忙拉他入座,添上碗筷斋食。

斋饭毕,主姥闲聊时好奇问道:“师父看着面生,是从何处来?怎的这般凑巧,刚好赶上我们家设斋?”

慧明如实答道:“贫僧云游至此,方才在城南桑林,得一位采桑女施主指路,说贵府今日设斋,故而赶来。”

话音刚落,王家夫妇对视一眼,皆面露惊色。主姥连忙追问:“那女施主何等模样?家住何处?”

“是位青裙少女,在大桑树上采桑,说贵府在西南三四里处。”慧明回忆道。

王家夫妇愈发诧异,丈夫王老汉站起身道:“师父有所不知,我们家今日设斋,是为了给小孙孙祈福,特意选了吉日,并未告知邻里,就连亲戚也只请了近亲,这姑娘怎会知晓?”

主姥也附和道:“是啊,我们凌晨便开始准备,动静极小,按理说外人不该知晓。不如我们随师父一同去寻寻这位姑娘,问个明白?”

慧明虽不解,但也点头应允。一行人循着原路返回桑林,远远便看见那青裙少女还在树上采桑,阳光透过桑叶洒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柔光。

王老汉上前喊道:“女施主,可否下来一叙?”

少女低头望见王家人和僧人一同前来,脸上顿时飞起红晕,神色有些慌乱,连忙顺着树干往下爬,慌乱中竟碰掉了挂在树枝上的叶笼,桑叶散落一地。她也顾不上捡拾,拔腿就往不远处的村落跑去,脚步轻快得像只受惊的小鹿。

“姑娘留步!”王老汉夫妇连忙追上去,慧明也紧随其后。

少女跑回村中一户院落,推门而入,反手便用床板顶住了房门,任凭外面怎么叫,都不肯应声。这户人家正是卢叔伦家,卢叔伦夫妇见王家夫妇带着僧人追来,自家女儿又紧闭房门,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连忙上前询问缘由。

王老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叹道:“卢兄,我们家设斋的事从未对外人说过,令嫒怎会知晓?我们并无恶意,只是觉得奇怪,想来问个清楚。”

卢叔伦夫妇也十分诧异,妻子走到房门前,轻轻敲门:“囡囡,快开门,王大伯他们不是来责怪你的,有话好好说。”

屋内传来少女细若蚊蚋的声音:“娘,我没做错事,只是……只是不想见人。”

“王家大伯设斋是积功德,你给僧人指路是行善事,有什么好怕的?”卢母柔声劝说,“你告诉娘,你怎知王家今日设斋?”

屋内沉默了半晌,才传来少女的回话:“前几日我去村西井边挑水,听见王家婶婶跟隔壁李大娘说,要在今日给小孙孙祈福设斋,还说要请几位僧人来,怕外人知晓了来蹭斋,特意叮嘱李大娘别往外说。我想着僧人化缘不易,今日又日头大,便指给师父去了。”

卢母这才明白,原来女儿是心思细腻,记着邻里的话,又心存善念,才主动给僧人指路。她对着门外的王家人喊道:“王大伯,你们听见了吧?这孩子就是心善,记着你们设斋的事,见僧人辛苦,便指了路,没别的意思。”

王老汉夫妇恍然大悟,心中满是愧疚与感激。王主姥笑道:“原来是这样!令嫒真是个好心肠的姑娘,我们倒错怪她了,还追得她这般惊慌。”

卢母又劝了许久,房门才缓缓打开。少女低着头走出来,脸颊依旧通红,双手不安地绞着衣角。王主姥上前拉住她的手,温和地说:“好孩子,多亏了你,慧明师父才没白跑一趟。你这是积德行善,该受我们多谢才是。”

说着,王主姥从袖中取出一串佛珠,递到少女手中:“这串佛珠是我诚心供奉多年的,送给你,愿你一生平安顺遂。”

少女连忙推辞,卢母笑着劝道:“王大娘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

慧明也合掌行礼:“多谢女施主善意指路,这份善念,功德无量。”

少女接过佛珠,轻轻说了声“谢谢”,又低下头,脸上却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此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乡亲们都夸赞卢叔伦的女儿心善细心,王家更是时常感念她的好意,两家往来愈发亲近。而那串佛珠,少女一直珍藏着,每当看到它,便想起那日的相遇,心中始终记着:举手之劳的善意,也能温暖他人的路途。

卢叔伦女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最动人的人间温情。她的善良,不是刻意为之的功德,而是源于心底的纯粹与细心——记着邻里的心事,体谅他人的难处,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其实,善念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它可能是一句贴心的提醒,一个准确的指引,一次默默的记挂。生活中的善意,不必轰轰烈烈,往往藏在细微之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举手之劳,或许就能解他人之困,暖他人之心。

愿我们都能像卢叔伦女这般,常怀善念,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细微的善意点亮生活。因为每一份小小的善意,都能汇聚成人间的暖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美好。而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的人,也终究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5、崔无隐

唐元和年间,博陵人崔无隐常对亲友说起一段奇遇,故事的主角,是汴州招提院里一位脸上带着刀疤的客僧。

那日崔无隐途经汴州,入招提院歇脚,恰逢院主与一位客僧对坐闲谈。那客僧眉眼清癯,只是鼻额间一道深疤横亘,像是被利刃划过,看着格外触目。崔无隐心中好奇,待院主离去后,便上前拱手问道:“师父脸上的疤痕,看着非同寻常,不知是何缘故?”

客僧闻言,神色沉了沉,沉默许久才带着几分凄然开口:“施主若不嫌弃,便听我细说这段往事吧。”

客僧俗家姓杜,老家在大梁,父母兄长俱全。他兄长是个走南闯北的商人,专做江湖货买卖。第一年兄长从江南归来,赚了翻倍的利钱,全家欢喜不已;第二年兄长再次出门,却迟迟不见归期;转眼到了第三年,才有同行的商人带来消息,说他兄长在途中遭遇风浪,失足溺亡了。

父母和嫂子悲痛欲绝,守着孝期日夜啼哭。谁知孝期还未过半,有个从汉南来的贾客到大梁经商,四处打听杜家的住处。当时客僧正在相国精舍修行,听见有人唤父亲的姓名,便应声答应。那贾客连忙上前道:“小师父,我给你家带了你兄长的消息!”

客僧又惊又喜,一时说不出话,连忙将贾客请到家中告知父母。贾客说:“你兄长在江西做买卖亏了本,便在汉南一带流落。当地有位裨将见他可怜,便举荐给了军中主帅,如今在汉南军中谋了份差事。虽钱财所剩无几,但衣食还算周全,只是身份低微,一时没法回来探望,特意托我带话,让家人不必挂念。”

父母和嫂子得知兄长未死,喜极而泣,连忙让客僧动身前往汉南,接兄长回家。客僧不敢耽搁,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便上路了。

一路晓行夜宿,眼看快到汉南地界,天色渐暗,客僧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远远望见前方有一处宅院,便想上前借宿一晚。谁知刚踏入院门,就察觉不对劲——院里静得可怕,连半点人声都没有。

他正想退出去,忽闻厅内有动静,探头一看,只见一个手持白刃的壮汉坐在榻上,神色阴鸷,像是在等候什么。客僧吓得魂飞魄散,连忙缩到厅角的墙壁后,大气不敢出。

那壮汉坐了许久,起身走向厅东。客僧借着墙角堆积的粪堆遮掩,悄悄观察,又听见宅中有三四名女子在墙头低声私语,语气慌张,像是在密谋什么。片刻后,那壮汉提着一个衣袱走进厅来,后面还跟着一个女子,看模样竟是想结伴逃走。

壮汉环顾四周,厉声问道:“这屋里没人吧?”说着便持刀在墙壁上划来划去,像是在检查是否有人藏匿。客僧紧贴着墙壁,浑身冰凉,那刀刃几乎是擦着他的脸颊划过,寒气刺骨,他吓得连呼吸都停了,壮汉竟丝毫没有察觉。随后,壮汉便带着女子和衣袱匆匆离去了。

客僧知道此地绝不能久留,跌跌撞撞地往外跑,慌不择路间,脚下一空,“扑通”一声掉进了一口古井里。井底漆黑一片,他伸手一摸,竟摸到一具尸体,尸体尚有余温,显然刚死不久。客僧又怕又急,在井底辗转反侧,直到五更天,才听见上面有动静。

原来那宅院的主人发现女儿不见了,带着人四处追寻,终于追到古井边。他们点起火把往下照,只见井底躺着一具尸体,还有一个活生生的僧人。主人以为是僧人杀了女儿,当即把他揪了上来,扭送到了县衙。

县尹升堂问案,客僧连忙将自己如何寻兄、如何借宿、如何撞见壮汉持刀、如何被刀刃划壁、如何听见墙头女子对话,以及掉进古井的经过一一禀明。县尹是个明察秋毫的人,觉得客僧所言有理,便派人前往那处宅院调查,果然在墙壁上找到了刀划的痕迹,又根据客僧描述的女子声音和容貌,排查了宅院主人的姨姑等亲属,最终揪出了真正的盗贼——正是那名壮汉与宅院主人的一个远房姨母勾结,拐走了主人的女儿,还杀了人抛尸井中。

真相大白,客僧沉冤得雪。县尹感念他虽遭横祸却能细心观察,为破案提供了关键线索,还派人送了他一程。后来客僧继续南下,终于抵达汉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长。兄弟相见,恍如隔世,兄长得知他途中的遭遇,也是唏嘘不已。

后来客僧看破红尘,正式剃度出家,云游四方,脸上的刀疤便成了这段奇遇的印记。

崔无隐说完这段往事,常对人感叹:“人生路上,难免遭遇意外与不公,但只要心存正念、沉着冷静,哪怕身处绝境,也能找到生机。”

那客僧的经历,恰是最好的印证。他为尽孝心远赴汉南,却误入险境,身陷冤屈,可他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将所见所闻牢记于心,最终靠着自己的细心与坦诚洗清了罪名。

其实,生活中的风浪就像客僧遇到的险境,看似毫无预兆,实则暗藏转机。面对意外时,慌乱解决不了问题,唯有保持冷静、坚守本心,才能捕捉到关键的“线索”;遭遇不公时,坦诚与耐心胜过辩解,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心存善念,行有分寸,哪怕前路坎坷,也终会柳暗花明。那些经历过的磨难,终将成为生命里的勋章,让我们在往后的岁月里,更从容、更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爱读书屋推荐阅读:土中云中她的裙中还没穿越,我就有神级资质了?八零甜宠:学霸娇妻要翻身混沌第一仙狩魔大宗师总是从头来过的修仙星际修仙:我是紫薇大帝我有五个大佬师兄吞噬百万神魔,我直接打爆天道!落魄神族老祖,率家族重返神界乾坤生死轮回录道途仙踪重生之狂傲仙医赋光阴以长空天道家族:李云的崛起我有一个修真系统趁女帝受伤,忽悠她做老婆红莲焚天初夏若雨等花开僵祖临世我,从洪荒苟到西游灵气复苏:我即是天灾!时空逆行之拯救魔法世界我欲九天揽月万古星主八荒斗神帝世无双山村狂野医仙万古最强病公子你掳我至亲,我从你后宫开始复仇神农仙医第一法师绝世天赋,我以刻苦无敌世间开局鸿蒙不灭体,碾压亿万天骄至尊灵皇苗疆蛊术杂谈我能把你变成NPC邪神传说手握三寸银针镇世龙尊九叔之僵尸世界八荒圣祖丹道第一圣无上炼体龙昴大陆重生之战神复仇路绝世醒龙混沌逍遥天帝斗破诸天:吾乃萧玄开局成野神,我靠香火证道正神
爱读书屋搜藏榜:楚天孤心剑凌九重天下妖界我为王(快穿)半身妖妃魔妃大逆转我真没想折磨诡异啊最强盛宠!神秘魅少不好惹霍格沃茨之上古之血贫僧不是和尚混沌初际全网黑后,她回乡下养老了大天造化经重生无敌升级浴火焚神血圣霍尔拉斯超能系统大佬的小蛮妻我GSD,一剑爆星混沌第一仙妖妃太逆天:殿下,滚下榻!金牌销售经理洪荒:开局虐哭女娲,原来我是神话大罗吃出来个帝尊尘缘丨猪八戒与高翠兰的故事此刻,我为原始人之王我的江湖生涯有问题长生从每天一签开始覆夜盛宴混沌之剑神印王座诡异玄幻:我随身携带着盖世毒魔无限抽奖从农民到成神穿成最后一只九尾狐通灵萌妻:腹黑大佬求放手我来自上界帝族,把天骄当狗杀很合理吧?终末之开局人类全灭我强追女武神西厂厂花,开局撞破皇帝女儿身良好市民就该锤爆邪神!诸天:开局举报穿越者全家穿越去种田灵幻之域:星耀苍穹弹丸里的宇智波诸天复制从斗破开始许你一世倾城凤九儿战倾城末日终结时亿万协议:溺宠甜妻一拖二从狐妖开始的诸天之旅超级牧场:是兄弟就来非洲种地斗神苍穹怒开局50灵石和师姐做2小时道侣
爱读书屋最新小说:神女是修真界最清的月宗门团宠:五灵根师妹超给力九逆神帝异界穿越,我成了亚人们的奶爸忍辱三年,我修成了太古第一神诀女尊:开局被天降砸死九幽焚天:魔尊的异瞳凰妃界纹师:从废印到掌界荒年修仙长生送葬录救命!谪仙师尊的无情道是恋爱脑穿越之我是精灵王神陨不承名:我拒做死神继承者女帝转世:这个师尊过于平凡西游:开局自碎佛位,棒指如来!仙骨凡心之三界阴谋认回徒弟后,成为阴湿妖王白月光我是废物,但我家娘子有系统青冥纪,混沌帝尊南北朝:我用阴司权柄成阴帝终极体验玩家长相思之朔月归开局合欢宗,我只想跑路为美好异世界献上祝福异世界从转生器灵开始天之唐王爷在此天途引星芒九转混沌诀之帝尊传穿越成金发精灵成为世间最强阴阳辛秘录丹道至尊:凡骨逆袭录山海寻宝记这个系统请自重,我只想当咸鱼诸国之战洪荒散修开局情绪系统,镇压万古地脉雕刻师全宗门都能读我心后,集体造反了我斩妖除魔便可变强五岁小祖师,天道求你别吃了!醒来竟与冷面BOSS有关系玄玉佩:废柴的逆天之路医武至尊针掌乾坤斩夜刀杀先天如杀鸡,你管这叫废物?我捡的垃圾成了神二两拨乾坤后宫港岛:之在港片当大佬我都到异世界了,莫娜怎么还在追大虞:开局抽到采花贼轻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