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的举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千斤巨石,激起的何止是波澜,简直是滔天巨浪,汹涌澎湃,久久未能平息。他放生鱼王后,转身携妻离去的那道背影,沉默如山,坚定如铁,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与炫耀,却像一柄无形的刻刀,在每一个目睹此事的村民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带着震撼与自省的深刻印记。
最初的错愕、惋惜、甚至是一丝不解,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复杂、更耐人寻味的情感在人群中无声地弥漫、发酵。那是一种混杂着极度敬佩、隐约的自惭形秽、以及某种豁然开朗的复杂心绪,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唉……”老村长周厚德拄着拐杖,望着那重归平静、只有月光粼粼的河面,最先长长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叹息里饱含着太多难以言喻的情绪,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不再是错失“村之祥瑞”的懊恼与遗憾,而是染上了一层深深的感慨与反思,眼神变得悠远而复杂。“振华这小子……我这把老骨头,在周家坳活了大几十年,经历过饥荒,也见过风光,自以为通透……今日倒是被他……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他的语气里没有丝毫不快或嫉妒,反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折服,甚至是一丝后生可畏的感叹。“看得透,放得下……不滞于物,不困于心……是个人物啊!是真正的人物!咱们……唉,都着相了,被那点虚头巴脑的面子,被那点蝇头小利,糊住了心窍,迷了眼咯……” 他像是在对众人说,又像是在喃喃自语,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
旁边那几个先前争相出价、面红耳赤的富裕村民,此刻脸上也是火辣辣的,尴尬、羞愧与由衷的钦佩交织在一起,滋味复杂。戴手表的中年男人讪讪地摸了摸鼻子,下意识地想把那块象征身份的手表藏进袖口,他自嘲地笑了笑,声音有些干涩:“嘿……还真是……可笑咱们刚才还在那儿争得跟什么似的,琢磨着怎么把这条鱼摆上桌显摆,琢磨着它能值几个钱,能换来多少羡慕……人家振华哥眼里,看到的压根就不是这个……他看到的,怕是这鱼活过的岁数,是这月亮河的灵性……服了,我是真服了!五体投地!这境界,这心胸,差得太远了!拍马都追不上!”
“是啊,”另一个开着养殖场的老板也喟叹道,他搓着手,显得有些无措,“光想着老娘寿宴上能有这么个大家伙镇场子,风光无限,亲戚朋友都得高看一眼……却没静下心来想过,这鱼在月亮河里活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风浪才长成这般模样,杀了它,确实是造孽,是损阴德的事……振华哥做得对!做得太对了!他这是给咱们积福呢!” 他连连点头,语气越来越坚定,仿佛要通过这话语来说服自己,并牢牢记住这一刻的感悟。
年轻的后生们更是用近乎崇拜的、发着光的眼神望着周振华和高红梅消失的村路方向,激动地交头接耳,声音里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看见没!哥几个看见没!这就叫高手风范!深藏不露!”
“徒手抓上来,惊天动地!又随手放回去,云淡风轻!我的天,这比武侠小说里那些摘叶飞花、
十步杀一人的大侠还厉害!还潇洒!”
“关键是人压根不在乎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说这得是多大的底气?太牛了!”
“以后振华叔就是我偶像!绝对的!不光学他本事,更得学他这做派!”
女人们则自然而然地聚拢在一起,话题的核心早已从鱼转移到了人。她们的语气里充满了对高红梅赤裸裸的羡慕和对周振华人品的无限赞叹:
“红梅嫂子真是……前世修来的好福气!你说说,振华哥这人,平时三棍子打不出个闷屁来,可做的哪一件事,不是掷地有声,件件都那么敞亮,那么让人挑不出毛病!”
“谁说不是呢!有能力,心肠还好,不贪财,不慕势,关键还对红梅那么好!这样的男人,怕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别看只是轻飘飘放了一条鱼,可这举动,这分量,依我看,比挣了万八千块钱还重!这是德性!是人心里的秤!”
“往后啊,咱们村谁要再说振华哥只是个闷头干活的,我第一个不答应!”
就连懵懂的孩子们,虽然不完全理解大人们复杂的心绪和那些关于“境界”、“面子”的讨论,也能敏锐地感受到那种不寻常的、近乎庄严的气氛。他们不再嬉闹,看着周振华离开的方向,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和一种莫名的崇拜,觉得这个平时总是沉默、会给他们蜂蜜糖吃的叔叔,一下子变得像后山那座最高的山峰一样,高大、神秘,让人心生向往。
经此一夜,周振华在周家坳村民心中的形象,彻底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近乎传奇的高度。以往,大家知道他能干、有本事、力气大得非人、似乎还懂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但经过“徒手抛鱼”展现出的绝对力量和“淡然放生”展现出的豁达心境,这一抓一放,一张一弛之间,人们才真正深刻地意识到,这个沉默寡言、仿佛与土地融为一体的男人,他所拥有的绝不仅仅是超凡脱俗的能力,更有一种远超常人的、近乎通明的眼界和格局。他强大无匹,却不恃强凌弱,反而对生命充满敬畏;他明明有机会轻松获取巨大的利益和令人艳羡的声望,却视若浮云,心境澄澈;他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历程,顺应着自然的法则,心中自有一杆衡量万物、不偏不倚的秤。
这种强大而内敛、仁厚而通透的品格,比任何惊人的力量或巨大的财富都更能深刻地折服人心。村民们此刻对他的佩服,是发自肺腑的、沉甸甸的敬佩。这种佩服里,不再仅仅包含对他能力的惊叹与好奇,更多了无数对其人格的由衷尊重、对其境界的心向往之、以及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还可以有这样的活法。
月亮河依旧在星光下静静流淌,水声潺潺,仿佛千百年来从未改变,也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关于周振华的传说,又增添了厚重而闪亮的一笔,这一笔,写满了“德”与“品”。人们心里透亮,往后提起周家坳的周振华,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本事的能人”,更是一个值得所有人从心底里敬重的“仁者”、一个活的“道理”。他的“面子”,不再需要任何外物来衬托,他这个人本身,他做的每一件事,就是最大的、最硬的“面子”。这个夜晚的月亮河滩,没有锣鼓喧天,却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