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方舟”号的主实验室仿佛变成了一个思维的宇宙。全息工作台上,无数数据流、能量模型、数学公式以及凌烨从忆族意识云团中带回的抽象概念交织飞舞,构成一个不断演化、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图景。苏玥站在图景中央,双眸因极度专注而灼灼生辉,她已经在这里不眠不休地工作了数十个小时。
凌烨带回的关于“维度之海”和“守门人”的信息,像一把钥匙,插入了一个困扰她许久的巨大锁孔之中。熵熄的许多怪异特性——其分布的不均匀性、与意识的关联性、对常规物理定律的某种“超然”——在单一三维宇宙框架下始终难以完美解释。如今,一个更加宏大、却也更加惊人的可能性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型。
莉娜舰长、凌烨以及核心科学团队的成员们都安静地围在周围,不敢打扰她的思路,却又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
终于,苏玥的手指在空中猛地一划,将大部分杂乱的数据暂时清空,只留下几个核心的数学模型和凌烨感知到的关键概念模块。
“我想……我有一个初步的框架了,”她的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却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一个可以解释熵熄,甚至解释星渊和忆族悲剧的……多维宇宙模型。”
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
“多维宇宙?你是说超弦理论里的那些额外维度?”一位物理学家问道。
“不止,”苏玥摇头,眼神锐利,“更复杂,更……主动。根据凌烨带回的信息,忆族追求的‘维度之海’不是一个静态的高维空间,而是一个所有维度层面交织、流动、相互影响的动态整体。”
她开始构建模型,语速加快:
“假设我们的三维宇宙,只是这个‘维度之海’中的一个薄膜,一个相对稳定的‘界面’。而熵熄……”她调出银河系乃至更大尺度的熵熄分布图,“……可能根本不是一个起源于我们三维宇宙内部的‘疾病’。”
她将熵熄分布图与一个模拟的高维能量流模型叠加。
“看这里,熵熄最严重的区域,恰好对应着模拟中高维能量流‘冲刷’或‘渗透’我们三维宇宙膜最强烈的‘接触点’!熵熄不是内部的衰变,而更像是……高维现实中的某种过程或‘气候’,在其‘冲刷’低维宇宙时产生的投影效应!”
实验室里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这个想法太过大胆,也太过骇人。
“就像二维纸片人无法理解三维球体的碰撞,”另一位科学家喃喃道,“他们只会看到自己世界里突然出现的、无法解释的圆形截面变化和压力?”
“没错!”苏玥用力点头,“我们所观测到的熵熄——恒星的提前熄灭、空间的‘漏气’、物理常数的波动——可能都只是某种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高维过程在三维世界的侧面投影!它本身可能并非‘恶意’,甚至无关紧要,只是其‘自然运行’对我们这个维度层面产生的‘副作用’或‘压力’。”
凌烨若有所悟:“所以,忆族试图‘阻止’熵熄,就相当于试图去阻止一个三维球体在二维世界的投影变化?他们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攻击一个影子?难怪会遭到反噬……”
“更准确地说,”苏玥补充道,“他们可能隐约意识到了投影源的存在,但他们选择的方式是强行‘撕开’维度隔膜,试图直接介入高维过程。这就像二维纸片人想强行把纸戳破去触碰那个三维球体,结果很可能就是……纸被撕碎。”——这完美解释了忆族的崩解。
“那‘守门人’呢?”莉娜舰长更关心这个充满威胁的概念。
苏玥神色凝重起来:“这就是模型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如果存在这种维度的渗透和影响,那么很可能也存在某种维护维度间稳定和隔离的机制或法则。‘守门人’或许就是这种机制的代称。它可能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实体,而是一种宇宙自律程序,或者一种自然形成的维度边界稳定性法则。”
她调出忆族最后遗言中关于“守门人”的片段:“‘保护着吾等无法承受的奥秘,也保护着宇宙免受吾等鲁莽之举的破坏’——这听起来极像一种自动的防护机制。忆族的强行升维触发了它,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那么星渊呢?”又有人提问。
“星渊……”苏玥操作模型,将星渊的能量特性数据导入,“可能是宇宙中一个极其特殊的区域。这里的维度隔膜天生薄弱,或者因为远古的某种巨大事件(比如宇宙诞生初期的高维能量爆发)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因此,高维能量和信息更容易在这里渗透和显现,形成了这里光怪陆离的物理法则和能量生命。忆族选择在此定居研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模型逐渐完善,一个惊人的宇宙图景展现在众人面前:我们的三维宇宙如同漂浮在汹涌高维海洋中的一片薄膜,时而受到“海浪”(高维能量流)的冲刷,产生熵熄般的“褶皱”和“压力”;星渊是膜上的一个“破洞”或“薄弱点”,高维的光从中透出,却也充满了危险;“守门人”是维护膜完整性的某种基础法则;而“宇宙之心”,或许是意识通过某种方式,暂时地、有限地“感知”甚至“调和”这种维度间相互作用的某种和谐状态。
“所以,真正的答案……”凌烨缓缓道,“不在我们这个宇宙的内部,而在……更高维度?”
“至少,解决熵熄对我们宇宙影响的方法,很可能在于理解并适应这种高维互动,”苏玥谨慎地修正,“而不是像忆族那样试图去改变或阻断它。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这片‘海洋’中安全地‘航行’,而不是试图去填平海洋。宇宙之心状态,可能就是这种‘航行’的关键。”
这个理论框架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长久以来的迷雾。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却指明了可能的方向,并深刻地解释了为何之前的努力如此艰难——他们一直在对付影子,而非本体。
“但这意味着我们的科技树需要根本性的转向,”科学团队既兴奋又感到棘手,“我们需要发展能探测甚至理解高维现象的技术,而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所有知识体系。”
“忆族的意识云团里,可能有线索,”凌烨提醒道,“他们研究这个很久了。虽然他们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的基础研究或许能为我们节省无数时间。”
“而且,”苏玥补充道,目光再次投向星渊深处,“如果星渊是维度薄膜的薄弱点,那么这里可能不仅只有忆族一个遗迹。或许还有其他文明,以不同的方式,接触过高维的奥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
新的探索方向确立了。方舟的任务不再仅仅是穿越星渊,更是要在这里学习,学习如何感知高维,理解维度间的互动,并找到引导文明安全适应这一切的方法。
会议结束后,实验室只剩下凌烨和苏玥。巨大的多维宇宙模型在他们面前缓缓旋转,散发着幽蓝的光芒。
“感觉如何?”凌烨轻声问,“提出了一个可能改变文明命运的理论。”
苏玥靠在他身上,疲惫地笑了笑:“感觉……渺小。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宏大和复杂得多。但也感觉……兴奋。就像终于摸到了真正大门的手柄,尽管还不知道如何推开它。”
凌烨握住她的手:“我们一起推。”
他们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流光溢彩、却又危机四伏的星渊。此刻,这片区域在他们眼中不再仅仅是异域险境,更是一个巨大的课堂,一个维度交互的天然实验室。
方舟的旅程,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格局。他们不仅要面对宇宙的表象,更要尝试理解其深层的、多维的运作机制。
苏玥的维度理论,如同第一块基石,为人类文明,或许也为所有受熵熄困扰的文明,铺就了一条通往新认知领域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而这条路,将从星渊深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