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长江北岸的清军大营一片寂静,只有哨兵的脚步声和远处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海蛇”小队的五名队员,如同鬼魅般潜入大营外围,他们身着黑色夜行衣,脸上涂着油彩,动作轻盈得如同狸猫,避开了巡逻的哨兵和明暗哨位。
此次任务,是根据李明远提供的情报,潜入清军主将的大帐附近,安装原始的“窃听器”——陶管听音装置。这种装置由格物院设计,用烧制的陶管制成,一端埋在大帐下方的泥土中,另一端延伸至数百步外的隐蔽处,利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原理,能够清晰地听到大帐内的谈话声。
“队长,前面就是主将大帐,周围有四名哨兵守卫。” 李奎压低声音,通过手势向队长沈锐汇报。
沈锐点点头,示意队员们隐蔽。他观察了片刻,发现哨兵每一刻钟巡逻一次,中间有短暂的空隙。“等下一次巡逻间隙,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吸引哨兵注意力,一组快速埋设陶管。”
片刻后,巡逻的哨兵走远。“行动!” 沈锐一声令下,两名队员朝着大营另一侧扔出几块石头,发出轻微的声响。“什么人?” 哨兵们立刻警觉,朝着声响的方向跑去。
沈锐带着另外三名队员,趁机冲到主将大帐下方,快速挖掘泥土。李奎手持工兵铲,动作迅猛而轻柔,很快就挖出一个浅坑。沈锐将陶管小心地放入坑中,调整角度,确保一端紧贴大帐的地基,然后用泥土覆盖好,压实,再撒上一些枯草,完美地掩盖了痕迹。
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队员们就快速撤退,沿着预先规划的路线,来到数百步外的一处洼地,将陶管的另一端对准耳朵。“清晰吗?” 沈锐问道。
一名队员仔细听了听,点头道:“很清晰,能听到大帐内的谈话声。”
此时,大帐内,清军主将正在与荷兰军官激烈争论。“你们的舰队必须提前开火,摧毁复国军的岸防炮,否则我们的登陆部队会遭受重大损失!” 清军主将的声音带着不满。
荷兰军官傲慢地回应:“我们的舰队会在登陆前进行炮火准备,但你们必须保证登陆部队的冲锋速度,不能拖延时间。根据计划,登陆部队分成三波,第一波是敢死队,突破滩涂防线;第二波是主力部队,扩大登陆场;第三波是炮兵和辎重部队,巩固阵地。”
“火炮支援的时间必须延长半小时,否则我无法保证登陆成功!” 清军主将坚持道。
经过一番争论,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荷兰舰队在登陆前进行一小时的炮火准备,清军登陆部队分成三波,依次冲锋,荷兰的机枪小队随第二波登陆,提供火力支援。
“海蛇”小队的队员们屏住呼吸,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登陆部队的编成、冲锋序列、炮火支援时间、荷兰人的支援计划……这些详细的情报,将为复国军的伏击提供最关键的依据。
“任务完成,撤退!” 沈锐示意队员们收起陶管,沿着原路悄然撤离。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巡逻的哨兵丝毫没有察觉,依旧在大营内来回走动。
回到南岸的防线后,沈锐立刻将记录的情报上报给赵罗。赵罗看着情报,心中彻底有了底。“太好了!他们的进攻序列和支援计划我们都掌握了。” 他立刻调整部署:“命令炮兵营,在荷兰舰队炮火准备时,暂时隐蔽,待其炮火转移、登陆部队冲锋时,再集中火力打击;步兵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坚守滩涂防线,利用壕沟和障碍消耗敌人,另一部分作为预备队,待敌人第二波主力登陆时,从侧翼发起反击;‘海蛇’小队继续监视敌军动向,随时报告最新情况。”
将领们立刻按照命令,调动部队,调整防御部署。江阴以东的滩涂防线,瞬间变得更加严密,士兵们各就各位,火炮对准了登陆区域,机枪架设在隐蔽的射击孔后,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夜色中,复国军的防线如同蛰伏的猛兽,悄然张开了獠牙。而清军和荷兰人对此一无所知,依旧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登陆作战,他们不知道,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正在等待着他们。情报战争的胜利,让复国军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