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8年 汉后少帝元年 农历八月下至九月
八月的北地,暑气渐消,秋意初显。天高云淡,风物疏朗。狄道城外广袤的田野里,夏粮已颗粒归仓,土地被重新翻垦,部分区域已播下了耐寒的秋麦,嫩绿的苗芽破土而出,预示着来年的希望。湟水水量虽不及春夏,却依旧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这日渐宁静的秋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狄道城内愈发繁忙的景象。靖王李凌定下的“西进经略”之策,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扩散至北地郡的各个角落。郡府各曹署官吏奔走忙碌,核算钱粮、调配物资、签发文书;市集内,来自河西乃至更远西域的胡商明显增多,带着驼队,运来皮毛、玉石、马匹,换走丝绸、布帛、茶叶和铁器(非兵器);城外军营,骑兵操练的号角声更加频繁,新打造的武刚车、强弩正被加紧测试。一种外向的、开拓的活力,取代了去岁被围城时的紧张与压抑。然而,在这片蓬勃的生机之下,来自远方的暗流并未停歇。关东大战的消息依旧不断传来,战局愈发扑朔迷离,其发展态势,隐隐牵动着西北的神经;而北地郡自身向西拓展的步伐,也绝非一帆风顺,古老的河西走廊盘踞着多方势力,利益交织,关系微妙,每一步试探与接触,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反应。靖王李凌坐镇中枢,统筹全局,既要推动西进大业,又要时刻警惕东线变局,其决策愈发需要兼顾长远战略与即时风险。与此同时,世子李玄业在父亲与长史周勃的引导下,正式涉足西域商队的实际组建与管理,这位年轻的继承人,即将在真实的风险与挑战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历练。
八月二十,靖王府西侧,新挂牌的“西域事务署”内,一派繁忙景象。这处原本闲置的官廨,已被临时征用,作为筹备首支大型官督商队的指挥中枢。长史周勃亲自坐镇,几名精干的书吏埋头处理着堆积如山的简牍文书,核算成本、登记货品、制定规章。世子李玄业一身简便的锦袍,坐在周勃下首的一张独立案几前,面前也摊开着几卷账簿和名单,正凝神翻阅,不时提笔标注。这是他正式参与实务的第十天。
“世子殿下,”一名负责货品清点的吏员上前,恭敬地呈上一卷竹简,“这是从武威、张掖等郡购进的首批货品清单,共计蜀锦五百匹,河东盐两千石,豫章瓷器三百件,会稽茶叶一百担,另有狄道官坊新制的精铁锅具、犁铧五百件。均已验收入库,请殿下复核。”
李玄业接过竹简,仔细看去。他并未急于核算数字,而是先问道:“这些货品,尤其是盐铁,出关可有凭验?与胡商交易,作价几何?可比市价?”
那吏员略感意外,没想到世子关心如此细务,忙答道:“回殿下,盐铁出关均已有郡府签发之特许文牒,注明为民用器物。作价方面,根据公孙大人提供的河西市情,初步定为此价……”他指向简上的一处数字。
李玄业看了看,沉吟道:“盐价似乎略高了些。我听闻休屠部今夏盐池收获颇丰,盐价应有下跌。茶叶价亦需再议,西域诸部近年渐嗜此物,需求增大,或可适当提价。你且将近期河西各关市的价目表取来,我再比对一下。”
“诺!殿下思虑周全,下官这就去取。”吏员心中暗赞,躬身退下。
周勃在一旁听着,抚须微笑,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他缓步走过来,道:“世子能虑及市价波动与需求变化,而非仅核数目,甚好。经商之道,在于通时变,察供需。我等地货物西去,非为炫耀,实为牟利、交友、探路。价准货真,方能取信于人,建立长久往来。”
李玄业起身受教:“多谢世伯指点。业儿只是觉得,既是为北地开拓商路,每一文钱都需用在刀刃上,既要显我物阜民丰,亦要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方能持久。”
“正是此理。”周勃点头,“此外,人选亦至关重要。商队首领,需胆大心细,熟知胡情,又能随机应变;护卫头领,需武艺高强,忠诚可靠,能应对沙匪路霸;通译、向导、医者,乃至熟悉西域地理水文之人,皆需精心挑选。此事,王爷已交由赵破奴将军协助甄选,名单稍后便会送来,世子也需一同参详。”
“业儿明白。”李玄业郑重应道。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实实在在,远非昔日旁观听议时可比的。
【系统提示:宿主推行“西进经略”战略进入实质阶段,继承人开始深度参与核心实务操作,展现出良好的细节把控力与务实精神,家族事业传承步入新层面… 宿主状态:于战略拓展期稳坐中枢,委派得力,教导有方,统治体系高效运转,应对东西两线复杂局面的能力持续增强…】
就在李玄业沉浸于商队筹备的繁琐细节时,郡丞公孙阙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神色略显凝重。他与周勃交换了一个眼神,周勃会意,对李玄业道:“世子,你且在此继续核对货单,老夫与子通先生有事需即刻面禀王爷。”
李玄业知必有要事,乖巧应道:“世伯请便。”
周勃与公孙阙匆匆离去,直奔王府书房。
书房内,李凌正在批阅公文。见二人联袂而来,神色有异,便放下笔,问道:“何事?”
公孙阙躬身递上一封密报:“王爷,关东急报!局势有变!”
李凌接过密报,迅速浏览,眉头渐渐锁紧。密报内容令人震惊:原本与齐王刘襄联军作战的朝廷大将、太尉灌婴,于荥阳前线突然倒戈,宣布拥护齐王“清君侧”之举,并反戈一击,重创了朝廷派去的监军部队和部分仍效忠王太后的军队!如今,灌婴已与齐王合兵一处,兵锋直指洛阳!王太后闻讯震怒,却又无可奈何,朝廷军心涣散,局势急转直下!
“灌婴……竟会如此?”周勃倒吸一口凉气,“此人素以稳重着称,深受……先帝(刘邦)信任,怎会行此险招?”
李凌将密报置于案上,目光幽深:“灌婴非是鲁莽之人。他此时倒戈,必是看清了局势。王太后外戚专权,不得人心,关东诸侯势大,朝廷久战疲敝,胜算渺茫。他此举,或是为保全自身,或是……另有所图。然,无论其初衷为何,此变一出,关东天平已彻底倾斜。王太后……怕是时日无多了。”
公孙阙补充道:“王爷,还有一事。灌婴倒戈消息传开后,原本观望的淮南王刘长、济南王刘辟光等也纷纷宣布起兵响应齐王。如今,关东大半已非朝廷所有。长安城内,已是风声鹤唳。”
书房内一时沉寂。关东剧变,意味着中原大战可能提前结束,一个新的权力核心正在加速形成。这对远在西北的北地郡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王爷,”周勃沉声道,“灌婴与齐王若速胜,必入主长安。届时,我等该如何自处?昔日拒绝齐王使者,虽未明言,然其必心存芥蒂。新朝初立,是否会对我等边藩……秋后算账?”
李凌沉吟片刻,缓缓摇头:“勃兄所虑,不无道理。然,此刻我等更需冷静。其一,灌婴与齐王即便合兵,欲克洛阳、入关中,亦非旦夕之功,其间变数仍多。其二,即便其成功,新朝初立,百废待兴,首要之务乃是稳定内部,安抚各方,未必会立刻对远离中原、且拥兵自重的我北地动手。其三……”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北地如今手握河西商路之利,坐拥粮草精兵,已成西北砥柱。无论谁入主长安,欲安定西陲,都需借重我方。此乃我之筹码!”
他看向公孙阙:“子通,加大对关东情报的搜集,尤其是灌婴、齐王及其麾下主要将领的动向、意图,乃至其内部有无矛盾,我要第一时间知晓!”
“诺!”
“勃兄,”李凌又对周勃道,“西进之事,不仅不能停,还要加快!关东越乱,我西进之策便越显重要!要让所有人都看到,唯有我北地,能稳定西北,畅通商路。首支官督商队,需尽快成行!”
“老臣明白!这就去督促!”周勃领命。
“此外,”李凌补充道,“对河西诸部,可再示好。以‘庆贺关东逆贼(指王太后)即将败亡,共迎新政’为名,额外赠予休屠、浑邪等部一批粮食、布帛,进一步巩固关系。”
“王爷英明!此乃一石二鸟之计!”公孙阙赞道。
计议已定,周勃与公孙阙匆匆离去执行。李凌独自在书房沉思良久。关东的剧变,打乱了他“静观”的节奏,但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需要重新评估形势,调整策略。
当晚,李凌将李玄业唤至书房,将关东剧变的消息告知了他,并询问他的看法。
李玄业听闻灌婴倒戈,小脸满是震惊,消化良久后,才谨慎道:“父王,灌婴倒戈,朝廷必败无疑。然,齐王与灌婴,一为宗室雄主,一为朝廷宿将,二人联手,看似强大,实则……或生龃龉。新朝初立,权力如何分配,必有一番较量。我北地远离漩涡,或可……待其纷争初定,再遣使示好,表明恭顺新朝之意?眼下,确如父王所言,加速西进,彰显我之价值,方为上策。”
李凌欣慰地点点头:“业儿能想到权力分配之争,眼光又进一层。不错,稳住自身,增强实力,方是应对一切变局的根本。西进商队之事,你需更加用心,此事关乎我北地未来命脉。”
“儿臣定当竭尽全力!”李玄业感受到时局的紧迫,郑重承诺。
接下来的日子,狄道城的气氛在忙碌中更添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关东的消息虽未公开传播,但高层的心照不宣使得各项工作的节奏明显加快。首支官督商队的组建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赵破奴精选了五百名骁勇善战、熟悉胡地情况的骑兵作为护卫,又推荐了一位曾多次往返西域、经验丰富的老校尉担任商队护卫统领。周勃和李玄业最终选定了一位与郡府合作多年、信誉卓着的大商贾作为商队总领,并敲定了最终的交易货品清单与价格策略。九月初五,一切准备就绪。
九月初十,秋高气爽。狄道西门外,举行了简短的出发仪式。靖王李凌亲临勉励,赏赐酒食。一支由三百峰骆驼、两百匹驮马、五十辆大车组成,载满货物,并有五百精骑护卫的庞大商队,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西出阳关的征程。世子李玄业站在父亲身侧,望着远去的商队旌旗,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冒险,更是北地战略投向西方的第一颗石子,其激起的涟漪,将难以预料。
几乎就在商队出发的同时,一骑快马自东南飞驰入城,带来公孙阙的最新密报:灌婴、齐王联军已突破荥阳防线,兵临洛阳城下,洛阳守将献城投降!长安门户洞开!
天下的风云,正以超乎所有人预料的速度,急剧变幻着。北地郡这艘航船,在靖王李凌的掌舵下,正一面奋力划向西方的新大陆,一面警惕地注视着身后即将重新洗牌的中原棋局。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后少帝纪:“(后少帝)元年秋,太尉灌婴叛,与齐王合兵,克洛阳,天下震动。”
* 家族史·始祖本纪:“后少帝元年八月下至九月,关东剧变,灌婴倒戈,齐王势大。凌公镇定,加速西进,首支官督商队发往西域。世子玄业预实务,见解益深。北地外拓内固,静待中原之变。”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东土天倾,上帝西顾,圣域通衢初开,圣嗣历事知艰。”
* 北地秘录·凌公应对关东变:“灌婴叛,中原鼎沸,李凌加速西进,遣商队通西域,世子协理有成,北地根基西拓,静观时变。”
(第三百五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