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雨总是绵密,乐乐撑着油纸伞站在菜畦边,看着雨滴落在“救命菜”的叶片上,滚成晶莹的水珠。田里的菜已经长到半尺高,叶片舒展着,透着水灵的绿,正是采摘的好时候——老陈的餐馆上周就发来消息,说“救命菜”主题套餐卖得火爆,催着要新一批货。
“乐乐,菜筐我给你搬来了!”小周的声音从雨幕里传来,他穿着雨衣,身后跟着两个农户,每人都扛着装满空筐的扁担。这阵子邻县的“救命菜”也到了采收期,农户们按乐乐教的方法分级采摘,把最鲜嫩的叶片留给餐馆,稍老些的则用来腌咸菜,一点都不浪费。
几人钻进雨棚,开始分工采收。乐乐教大家只摘外层的叶片,留下菜心继续生长:“这样过半个月还能再收一茬,能多赚不少呢。”农户李大叔一边摘菜一边笑:“要不是你,我们哪知道种这菜能这么划算?现在村里好多人都想跟着种,连外村的都来问。”
正说着,乐乐的手机响了,是县农业局的电话。对方说最近接到不少农户咨询“救命菜”种植技术,想邀请她去县里的农业培训课当讲师,给更多农户分享经验。“我一定去!”乐乐立刻答应,挂了电话跟小周说,“等这批菜送完,咱们就整理培训资料,把育苗、种植、采收的要点都写清楚。”
傍晚时分,采收的“救命菜”已经装了满满五卡车。小周跟着货车去城里送菜,乐乐则撑着伞往快递站走——她要给小林寄些新鲜的“救命菜”,还有新腌好的咸菜。刚走到快递站门口,就看见老张拿着一份报纸迎上来:“乐乐!你快看,你上报纸了!”
报纸的民生版上,登着乐乐和“救命菜”的照片,标题写着《田园姑娘带“救命菜”出圈,联结城乡暖人心》。文章里写了她给城里送种子、帮农户育苗、和餐馆合作的故事,还提到了孩子们在阳台种菜的趣事。“早上有个省里的电视台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想来采访你呢!”老张笑着说。
乐乐接过报纸,指尖轻轻拂过照片,心里又暖又亮。回到家时,王奶奶正坐在院里择菜,看见报纸就凑过来:“真好,咱们的‘救命菜’现在这么多人知道了。”乐乐把报纸叠好放进“救命菜笔记”里,忽然想起白天县农业局的邀请,转头说:“奶奶,等我去县里讲课,把‘救命菜’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说不定以后咱们这能成‘救命菜’种植基地呢!”
夜里,雨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洒在菜畦上。乐乐躺在床上,翻着手机里农户们发来的种植照片——有的菜畦里搭起了新的保温棚,有的农户在给菜苗施肥,还有的晒出了刚卖菜赚的钱。她忽然觉得,这株小小的“救命菜”,早已不是简单的作物,它像一条纽带,把田园和都市、农户和食客、老人和孩子都连在了一起。
睡前,她在“救命菜笔记”的空白页上写下:“清明采撷,采的是鲜嫩菜,也是丰收的盼头;声名远播,传的是种植术,更是温暖的故事。”写完,她把笔记本放在床头,仿佛能听见菜畦里的“救命菜”在月光下悄悄生长,等着下一次采收,也等着新的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