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省委组织部的内部oA系统上,一份关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正摆在常务副部长周源清的办公桌上。
报告的第一页,是一张极其醒目的数据对比图。
图表的左侧,是“旧青川”的标签。
下面罗列着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户籍人口41.7万,常住人口不足33万;全年Gdp152.3亿,全省排名倒数第三;地方财政收入8.1亿,财政缺口高达27亿,严重依赖转移支付……每一个数字,都像一块铅块,压得人喘不过气。
而图表的右侧,则是“新青川”的标签。
下面的数据,则像一簇簇窜升的火焰,充满了爆炸性的活力: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5.7%,增速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12%,实现翻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双双位列全省第一……
“部长大人啊,”省委书记的秘书,亲自将这份报告送了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书记看完这份报告,就说了八个字——‘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啊。”
周源清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看着那张对比图,也是久久无言。
他作为组织部的老将,太清楚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所代表的到底是怎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而这场变革,仅仅只用了九个月。
报告的后半部分,不再是数据,而是一段段来自青川县各个角落的“现场速写”。
“……如今走在青川的街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净’与‘安心’。”
“干净,不仅是市容市貌,更是政府的办事效率。我们调研组亲身体验,一家外地企业从递交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全程线上办理,用时不到72小时,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放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极度高效的。”
“安心,则是源于社会治安的根本性好转。根据县公安局提供的数据,全县刑事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81.2%。我们随机走访了数十位夜间出行的居民,他们普遍表示,现在的安全感是过去二十年来最好的……”
报告的最后一页,附上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附件清单。
附件的标题,五花八门——《关于青川县“清风行动”干部作风整顿的实践与思考》、《青川建投集团国资盘活与市场化转型路径分析》、《“青川石砚”文旅Ip打造与乡村振兴联动模式探讨》……
这些附件,如今正通过加密渠道,源源不断地从青川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室里,发送到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数百个政府部门的邮箱里。
因为,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现象级”产品,在青川诞生了。
……
青川县委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孟彦站在巨大的电子白板前,意气风发。
他的身后是一张结构复杂、逻辑清晰的ppt演示文稿,标题赫然写着——《关于成立“青川新时代干部发展学院”的可行性报告》。
坐在下面的,是林远、周云帆、张强、顾盼等青川县最核心的决策层。
“老板,各位,”孟彦清了清嗓子,声音里压抑不住兴奋,“简单来说,我的构思就一句话——把前来取经的‘客人’,变成给我们送钱的‘客户’!”
“根据县府办的统计,近两个月我们累计接待了来自全国17个省、83个地市的112个官方考察团。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周超过10个的速度递增。我们的接待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但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孟彦的手指,在白板上重重一点。
“需求!这是最真实、最迫切的市场需求!他们想学的,不是文件上的理论,而是我们青川在过去九个月里,踩过哪些坑,打过哪些仗,用过哪些招的‘实战经验’!”
“所以,我建议成立‘青川干部学院’!把我们的经验,做成产品明码标价地卖出去!”
“具体怎么操作?”林远看着他,饶有兴致地问道。
“三步走!”孟彦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步,课程产品化!”
“我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我们的课程,全部来自于一线实战!”
“比如,就由周书记您和张县长,联合主讲一门《基层社会治理与扫黑除恶联动机制构建》,专门讲我们是如何打掉张、钱两家,并重建基层治安体系的。”
“由我,和建投的总工程师李珂、财务总监赵静,共同主讲一门《县域国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与重大项目融资实务》,专门讲我们是如何盘活国资、并撬动百亿特钢项目的。”
“甚至,”孟彦的目光,落在了旁听会议的朱海坤身上,“我们可以请朱总,来讲一门《新时代政商关系下,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让他用自己盘活‘丽景花园’的亲身经历,去告诉那些外地来的企业家们,在良好健康的政商关系到底是如何建立的!”
“我们的课程不念稿子,只讲案例,只上干货!”
“第二步,师资实战化!”
“我们的老师,不请专家教授。我们的老师就是我们自己!就是那些在过去九个月里,亲手把蓝图变成现实的建设者!”
“是建投工地上,那个负责攻克技术难关的总工;是农业示范园里,那个培育出有机番茄的土专家;是文旅小镇上,那个把一家小客栈做成网红打卡点的老板娘!”
“我们要让那些学员们看到,创造奇-迹的,不是什么神仙,就是我们身边这些普普通通、但却充满干劲的青川人!”
“第三步,服务市场化!”
孟彦的脸上,露出了商人般的精明笑容。
“我们的学院,是非营利性质的,但我们提供的‘配套服务’,是市场化的!”
“根据培训时长和课程深度,我们推出三个套餐:”
“‘体验班’,为期三天,收费9800元\/人。包含基础课程、核心项目实地考察、以及入住我们石砚小镇的四星级特色民宿。”
“‘进阶班’,为期一周,收费元\/人。在体验班的基础上,增加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闭门研讨会’,并由朱总这样的企业家,进行‘一对一’的投资环境咨询。”
“‘总裁班’,”孟彦顿了顿,抛出了王炸,“为期半个月,收费元\/人!学员不仅可以学到所有核心课程,更可以获得一个,由林书记您,亲自主持的‘发展战略闭门答疑会’的名额!并且,他们带来的投资项目,将获得我们县招商引资的‘绿色通道’优先审批权!”
当孟彦讲完他这套完整的商业构思后,所有人都被他这个充满了奇思妙想,却又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商业计划书”,给彻底镇住了。
这哪里是办学校?
这分明是在打造一个集“干部培训、文旅消费、招商引资、品牌输出”于一体的,高端复合型产业链。
许久,林远才缓缓地鼓起了掌。
“孟彦,”他看着自己这位最得力的干将,眼神里充满了欣赏,“你这家伙不去当资本家,真是屈才了。”
他站起身,一锤定音。
“这个‘干部学院’,我同意了!”
“不仅要办,还要高规格地办!把它办成我们青川一张闪亮的名片!”
……
一个月后,“青川新时代干部发展学院”,在原县委党校的旧址上正式挂牌成立。
消息一出,官网的报名通道,在上线不到十分钟内,服务器就被挤爆了三次。
第一期的三百个名额,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和企业一抢而空。
其中最受欢迎的,竟然不是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宏观战略”课程,而是一堂由朱海坤主讲的,名为《一个青川商人的自白:我所亲历的“青川速度”》的选修课。
开课那天,能容纳五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朱海坤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站在聚光灯下,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学员们的脸,心中百感交集。
他没有准备讲稿,也没有播放ppt。
他只是让工作人员,在身后的巨大屏幕上,放出了一张照片。
那是他的“丽景花园”项目,在盘活前,那片荒草丛生、钢筋裸露的烂尾工地。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朱海坤拿起话筒,声音有些沙哑,
“我不是理论专家,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一个关于六个亿的故事。”
他从自己当初是如何被孟彦“半胁迫”着,拿出六个亿接手这个烂尾盘的“血泪史”讲起。
他讲自己当初是如何的绝望,如何做好了血本无归、买个平安的打算。
台下的学员们听得是心有戚戚焉。
在座的,有不少都是企业家,对于这种被地方政府“摊派”、“割肉”的经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体会。
然后朱海坤话锋一转。
屏幕上的照片,切换成了如今那片热火朝天的建筑海洋。
“但是!”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力量。
“我做梦也没想到,林书记和孟主任,他们没有把我朱海坤当成‘待宰的肥羊’!他们给我这个烂尾盘,配上了全县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医院分院!”
“他们没有吃拿卡要,而是由国资委出面,帮我协调来了五年期的低息贷款!”
“他们没有关门打狗,而是出台了‘人才引进住房补贴’政策,把全省最优质的购买力,都引到了我的楼盘里!”
“我那六个亿,不仅没有打水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大家,按照目前的销售情况,等项目清盘我至少还能再赚两个亿!”
“我朱海坤在青川做了三十年生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做得这么舒心,这么有尊严,这么有盼头!”
“所以当外面的人问我,什么是‘青川模式’?什么是‘青川速度’?”
朱海坤说到这里,对着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告诉他们,没有什么复杂的理论。就他妈的两件事——把我们商人,当成真正的人来看待!把我们企业的事,当成政府自己的事来办!”
话音刚落。
台下,爆发出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坐在后排旁听的林远,看着台上的朱海坤,又看了看台下那些被深深震撼的学员们。
他知道。
真正的变革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