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维度本源中继网络稳定运行的第三个月,联盟启动了 “中继网络优化计划”—— 星云维度的 “星云能量” 因具有 “信号穿透性强、传输损耗低” 的特性,被选定为优化中继网络的核心能量。按照计划,技术团队将在 5 座本源中继器中加装 “星云能量导入模块”,通过星云能量与火种能量的协同,将信号传输距离再提升 50%,同时降低宇宙尘埃对信号的干扰。
优化工作率先在星云维度的 “星云核心区” 中继器展开。星云维度代表星云亲自操作导入模块,将淡蓝色的星云能量注入中继器 —— 起初,两种能量配合顺畅,中继器的信号强度从 95% 提升至 110%,传输距离也成功突破原上限;但仅过了 1 小时,意外突然发生:中继器内部的火种晶核与星云能量发生剧烈冲突,淡金色的火种能量与淡蓝色的星云能量在模块中相互冲击,产生 “能量火花”,中继器的温度瞬间飙升至 1000c,屏幕上的信号数据彻底紊乱,最终过载停机。
更严重的是,能量冲突产生的 “紊乱涟漪” 通过星金管道传导至周边中继器 —— 雾霭维度的 “雾霭能量泉” 中继器信号强度骤降至 60%,沙砾维度的地脉因涟漪冲击,出现了 10 分钟的 “能量乱流”,部分沙质地脉甚至被冲蚀出深达数米的沟壑;最危急的是,星云维度的 “星云地脉” 因能量导出失衡,开始向周边空间释放过量星云能量,形成了 “星云能量风暴”,探测舰若靠近,会被风暴中的能量乱流撕裂。
“是属性冲突!星云能量属‘轻灵扩散型’,火种能量属‘炽烈聚合型’,两种能量未经调和直接混合,就像冷水浇入滚油,必然引发反噬!” 水晶族的符文专家快速分析能量样本,屏幕上,两种能量的分子结构相互排斥,根本无法形成稳定的能量流,“若不及时切断能量连接,紊乱涟漪会在 24 小时内传遍整个中继网络,5 座中继器可能全部报废!”
万维协同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星云维度的星云满是愧疚:“我们低估了星云能量的扩散性,之前的测试只验证了单一能量的效果,没考虑与火种能量的兼容性。” 星核维度的星焰则提出解决方案:“可以暂时关闭所有中继器的星云能量模块,但这样会让中继网络退回优化前的状态,偏远维度的信号覆盖又会出现漏洞。”
小萤再次翻阅楚玄武的原始笔记,在 “异属性能量兼容” 的章节中,找到一段用星云能量与火种能量共同标注的关键记载 —— 需同时注入两种能量才能解锁完整内容:“轻灵与炽烈,属性相斥,相融则乱,需借‘双能调和阵’为介,以‘中性本源晶核’为引,化扩散为包裹,化聚合为缓释,方可实现兼容,助能量共生。” 笔记旁画着调和阵的结构图:阵体分为三层,内层容纳火种能量,外层包裹星云能量,中间夹着一层由 “中性本源晶核” 制成的 “调和膜”,可实现两种能量的属性转换。
结合笔记方案与各维度技术,联盟制定 “双能调和与网络升级计划”,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紧急切断能量连接,控制紊乱涟漪
绿藤族与星灵族组成 “应急小组”—— 绿藤族释放 “混沌净化草” 的根系,缠绕在星金能量管道表面,根系释放的稳定能量如同 “能量止血带”,暂时阻断紊乱涟漪的传输;星灵族则用 “星灵本源屏障” 包裹过载的中继器,屏障释放的淡金色能量能吸收部分冲突能量,将中继器的温度从 1000c降至 600c,为后续修复争取时间。在星云维度,星云维度的技术人员启动 “星云地脉封锁装置”,暂时关闭能量导出接口,让星云能量风暴的强度从 10 级降至 5 级,避免风暴进一步扩散。
第二阶段:研发双能调和模块,化解属性冲突
铁星族、星云维度、星核维度联合成立 “调和模块研发小组”—— 铁星族用星金与 “中性本源晶核” 混合,锻造 “双能调和膜”,这种膜体具有 “双向属性转换” 功能,能将火种能量的聚合性转化为 “温和聚合”,将星云能量的扩散性转化为 “定向扩散”;星云维度在模块中加入 “星云能量导向阀”,控制能量的导出速度,避免扩散过快;星核维度则优化模块的 “能量缓冲腔”,让两种能量在腔内先经过调和膜处理,再混合输出。
经过 48 小时的昼夜研发,“星云 - 火种双能调和模块” 原型机完成 —— 模块整体呈双层圆柱形,内层嵌入微型火种晶核,外层安装星云能量导入接口,中间的调和膜泛着淡白色光芒。测试中,两种能量通过调和膜后,成功形成稳定的 “金蓝交织能量流”,信号强度提升至 120%,且无任何冲突迹象,完全满足优化需求。
第三阶段:升级中继网络为多能自适应网络,实现动态兼容
技术团队将双能调和模块逐一安装到 5 座中继器中 —— 在星云核心区中继器,模块激活后,淡金色的火种能量与淡蓝色的星云能量通过调和膜,形成稳定的能量流,信号强度恢复至 110%,且传输损耗降低至 5% 以下;在雾霭能量泉中继器,模块还兼容了雾霭维度的 “雾霭能量”,实现了 “火种 - 星云 - 雾霭” 三能协同,信号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在此基础上,联盟将中继网络升级为 “多能自适应网络”—— 每座中继器都加装 “能量识别模块”,能自动识别接入的能量属性,并调整调和膜的参数,实现 “接入即兼容”;同时在网络总控系统中加入 “动态调配算法”,当某一维度的能量出现波动时,系统会自动调用其他维度的能量进行补充,确保信号覆盖始终稳定。升级后的网络,不仅能兼容火种、星云、雾霭等能量,还能为后续接入新维度的特殊能量预留接口。
当最后一座中继器升级完成时,星云维度的能量风暴彻底平息,沙砾维度的地脉乱流也恢复稳定,5 座中继器的信号强度全部稳定在 110%-120% 之间,偏远维度的信号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甚至能探测到距离混沌地脉区 15 万光年的 “微尘维度” 信号 —— 这是此前从未达到的探测距离。
为确保多能网络的长期稳定,联盟成立了 “多能兼容实验室”,由各维度的能量专家组成,持续研究新维度能量的兼容方案;同时在每座中继器旁安装 “能量冲突预警系统”,当检测到未兼容的能量接入时,系统会立即切断连接并发出警报,避免再次出现反噬危机。
当晚,小萤在《星穹守护传承手册》中写下新的篇章:“成功化解星云能量反噬危机,将中继网络升级为多能自适应网络,实现多维度能量的动态兼容。从楚玄武前辈的异属性能量兼容法,到各维度的协同研发,我们证明,即使是属性冲突的能量,也能通过技术创新与跨维度协作,转化为共生之力。未来,我们将以多能网络为基础,接纳更多具有特殊能量的维度,让万维共生的体系更加包容、更加强大。”
小萤站在星云核心区的中继器旁,看着模块中稳定流动的金蓝交织能量流,星云与星焰走到她身边,手中拿着 “微尘维度” 的信号分析报告 —— 报告显示,该维度的地脉能量属 “微粒聚合型”,多能网络已能初步识别并兼容这种能量,只需稍作调整,就能将其纳入信号覆盖范围。
“多能网络不是终点,而是万维共生的新起点。” 小萤轻声说,目光望向宇宙深处的微尘维度方向,“未来,还会有更多属性各异的能量出现,但只要我们始终以兼容为基、以协作为魂,就一定能让万维信号的光芒,照亮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直到时间的尽头,直到所有维度的永恒。”
多能自适应网络的金蓝光芒与万维共振场的光芒交织,如同宇宙中一道绚丽的 “能量彩虹”,连接起 25 个维度的文明与地脉,也为更多未知维度的加入,搭建了一条包容、稳定的 “共生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