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qIA核心在内部演示中展现出的惊人数据,虽然被严格限制在小范围内,但其带来的振奋效应是巨大的。“奇点科技”内部士气高涨,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林小一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
他清楚地知道,技术的突破只是第一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乃至战略优势,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尤其是当他们面对的是“环宇科技”这样掌握了生态和舆论霸权的庞然大物。
“环宇”绝不会坐视“奇点”掌握如此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之前的封杀和打压,更多是基于预防和扼杀潜在威胁。而现在,“烛龙”的出现,已经让这种威胁变得清晰而具体。对手的反应,必然会升级。
果然,几天后,各种迹象开始显现。
先是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批看似“客观”的技术分析文章,标题诸如《量子启发计算:噱头还是未来?》、《警惕科技炒作背后的‘伪创新’陷阱》。这些文章看似探讨技术路线,实则通篇暗示“烛龙”所谓的性能提升是特定测试环境下的“作弊”,其架构存在“根本性缺陷”,无法适应复杂的现实应用场景,并影射“奇点”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融资炒作”。
紧接着,一些之前与“奇点”有过接触,甚至表达过合作意向的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纷纷以各种理由推迟或取消了后续的洽谈。周文斌敏锐地察觉到,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压力正在通过这些客户的上下游供应链传递过来。
更令人不安的是,赵磊监控到,在几个国际知名的学术数据库和专利检索平台上,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了多篇来自不同机构、但核心观点高度一致的论文,矛头直指qIA架构的理论基础,质疑其可实现性和 scalability(扩展性),试图在学术层面为“烛龙”打上“不靠谱”的标签。
“他们在系统地、多维度地构建一个‘烛龙是骗局’的叙事框架。”赵磊在内部会议上,面色凝重地汇报,“从舆论、市场到学术层面,全方位地进行污名化和打压。这是组合拳。”
李明一拳砸在桌上:“卑鄙!他们连我们的芯片实物都没见到,就敢这么胡说八道!”
“他们不需要见到实物。”林小一冷静地分析,“他们只需要制造足够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就能让潜在的合作者望而却步,让资本市场失去信心,让我们的技术孤立。这是商业战争中常见的手段,只不过‘环宇’用起来,规模和力度都更大。”
他走到战略地图前,看着上面标注出的、正在被无形力量挤压的生存空间,眼神锐利。
“对手已经意识到了‘烛龙’的威胁,并且开始动用更强大的力量来扼杀我们。”林小一沉声道,“这说明,我们走对了路,打疼了他们。”
“那我们怎么办?难道就任由他们污蔑?”周文斌焦急地问。
“当然不。”林小一转过身,“但他们占据了声音的制高点,我们暂时无力正面对抗。我们需要换个思路。”
他下达指令:
“第一,赵磊,舆论阵地不要硬拼。继续聚焦于我们之前确立的‘理念之争’——技术多样性、自主可控、反垄断。将公众的注意力,从‘烛龙是否造假’,引导到‘为何巨头如此害怕一种新的技术出现’这个更本质的问题上。同时,将我们收集到的、关于‘环宇’操纵舆论、打压创新的间接证据,通过更隐蔽的渠道,释放给那些真正有独立判断力的媒体和学者。”
“第二,周文斌,市场开拓暂时收缩,巩固现有。重点维护好那几个已经签署了‘火种二号’意向协议的、对自主性有刚性需求的特殊领域客户。他们是我们的基本盘,绝不能丢。同时,启动‘灯塔2.0’计划,筛选极少数理念高度一致、且自身抗压能力强的潜在伙伴,进行更深度的、秘密的技术交流和市场培育。”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李明,老谭!”林小一看向两位技术负责人,“‘烛龙’的优化迭代和‘火种二号’的流片准备,必须再次加速!我们需要尽快拿出无可争议的、能量产的产品!只有实打实的芯片摆在那里,一切谣言才会不攻自破!这是我们打破困局的唯一,也是最终的手段!”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而决绝。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风暴即将来临。这不再是之前的生存危机,而是一场关于技术话语权、关于未来道路选择的正面对决。
“奇点”已经亮出了“烛龙”这把利剑,而“环宇”的雷霆反击,也即将落下。
风暴前夜,空气压抑得令人窒息。但“奇点”这艘船,已经调整好了风帆,握紧了舵轮,准备迎接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