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终李浩家的判决还要走流程,但结局已经出现了曙光。对于14班而言,耗费了巨大心血和时间的“阳光伙伴”课题行动取得了成功。
然而,学校却没给大家太多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时间。
就在“14班模式”总结后没几天,高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通知就已经通过年级主任向班主任传达了。看着黑板上距离期末考试冰冷的倒计时天数,瞬间将所有人拉回了现实中。
班级里凝聚起来的温情脉脉也悄然被紧张和焦虑所取代。毕竟,上次联考他们虽然追回了三十多分,但总平均分依然被隔壁1班压着一头。那13.2分的差距,仍旧在提醒他们不可以放松,但又告诉他们一切皆有可能,他们或许还能继续创造神话。
“行了,都别唉声叹气了,搞得跟天要塌下来一样。”杨明宇抱着一摞刚印好的复习资料走进教室,啪的一声扔在讲台上了,讲桌上的粉笔灰被扬起不少,第一排的同学纷纷拿出课本或本子删粉笔灰。
“前段时间,咱们又是搞辩论,又是当律师,又是做社会调查,一个个都跟小社会精英似的,怎么一看到考试通知就怂了?”杨明宇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
体育生张伟有气无力地趴在桌子上回答道:“杨老师,那不一样啊。搞活动那是咱们的长项,考试……那是1班的长项啊。咱们前段时间为了李浩的事,落了多少课,少刷了多少题啊。”
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是啊,为了一个人,耽误了那么多学习时间,现在马上就要期末考了,心里没底是正常的。
“哦?”杨明宇眉毛一挑,“你的意思是,咱们搞活动是‘长项’,学习是‘短项’?咱们帮助同学和考出好成绩,是两件相互矛盾的事?”
杨明宇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高声音道:“我告诉你们,这压根就不是选择题!一个真正强大的集体,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力度!一个真正牛逼的学生,不仅能仰望星空,更能脚踏实地!上次联考,咱们是输了,输了13.2分,这没什么好说的,输了就认。”
“但是!”他话语一转,“这次期末考就是我们的复仇之战!我们要向所有人,尤其是向隔壁班,更要向我们自己证明一件事——”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唰”写下几行大字:
“一个有情有义的班级,可以比一个冷冰冰的刷题机器更有效率!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创造神话!”
“一颗懂得思考和共情的大脑,可以比一双只会抄写答案的手更富有力量!”
“我们耗费在李浩身上的每一分钟,都将转化为我们答题时更坚定的信念和更清晰的逻辑!”
这几句话让教室里颓丧之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燃烧不息的战意。
“所以,从今天起,”杨明宇扔掉粉笔头,拍了拍手,“收起你们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咱们前段时间怎么打赢那场官司的,现在就怎么打赢这场考试。把期末考试当成我们‘14班模式’的又一个项目来做!”
“我们要继续创造神话,超越一班!”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紧接着,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干!继续创造神话!”张伟把书本拍得山响。
“必须把那13.2分赢回来!还得是连本带利!”
看着群情激昂的学生们,杨明宇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知道,这群学生的战斗之心已经被他彻底点燃了。
接下来的两周备考时间,江城一中的高二年级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家都在比着学。
隔壁1班,依旧是孙伟老师那套熟悉的题海战术。教室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每个学生头也不抬,面前仍旧是堆积如山的试卷和练习册里。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卫冕冠军,保持无可争议的第一。然后尽量和其他的班级拉开差距。
题海战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是通往高分最稳妥的路径。它就像士兵一样,一板一眼,稳扎稳打的操练,靠着日复一日的操练形成肌肉记忆,只有这样到了战场上才能不慌,才不会操作变形。
而14班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的教室仍旧如同高一一样咋咋呼呼的,有时候热闹得像个菜市场。
杨明宇并没有像孙伟那样搞题海战术,他发的卷子甚至比平时还少了一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全班按照不同学科的强弱项,重新分成了十几个“项目攻坚小组”。
这便是“14班模式”在备考中的具体应用——将一场大型考试拆解成无数个可以被团队协作攻克的小型“项目”。
数学和物理,这两个最需要逻辑思维的硬骨头自然由林天负责。他领着几个理科尖子,组成“尖刀排”,专门负责研究近期各大名校模拟卷里的压轴难题。他们不是一道一道地做,而是把十几套卷子的最后一题全都抄在小白板上,寻找共性,归纳题型,总结题目的共同之处。
“你们看,这道解析几何看着吓人,其实内核还是韦达定理和点差法,换了个壳而已。”林天一边在白板上画着辅助线,一边给组员讲解,“出题老头的心思就那么点,无非就是想用复杂的计算来掩盖简单的原理。我们的任务就是看穿他的伪装,直捣黄龙。”
这种从出题人的视角来审题目让小组成员们大开眼界。他们不再是畏惧地仰望难题,而是学会了像一个出题者一样去思考为什么出这道题,想要考察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