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从金门的门钉上滚落,像一串被人悄悄拨动的珠。
羽林房内的灯尚未尽灭,纸墨气与甲胄的铁味,冷热相撞。
吕布披衣而坐,案上铺着三纸:一纸《金门九禁》,一纸《金门三问、三解》,第三纸是他新添的《急开之律》旁章——“急钟之制”。纸尾照旧落着四小字:“问己——当不当”。
陈宫靠窗剥着一枚冬葵,壳声“叮叮”落在盏里,笑道:“主公这‘钟’,一响,文武的心就跟着换拍。你昨夜四响,把长乐宫的风生生扭回了北。”
“钟是给人听的,也是给自己听的。”吕布把纸角压平,胸口那只绢囊贴在皮肉,木簪与并州系扣相挨,簪尾“喀”的一声极细,如鞘与刀互相致意。
他抬眼,逆命龙瞳在眼底悄然展开,宫城里细到看不见的线在他心里浮出:从太常到德阳,从相府到凤仪亭,从金门到长乐宫,一线牵一线,像一张看不见的网。然而网上的风,今晨却比昨夜更锐——
张辽抱进巡簿:“夜间诸更无大事,唯东掖门有内侍两名欲以‘膳诏’入内,被三问挡回。另,市井说书添了一句:‘有急钟,门不乱开。’”
“好。”陈宫将葵子壳抛回盏里,敲了敲,“我们先给他们‘名’,再给他们‘习’。久了,手自然不会去碰火。”
梁习匆匆入内,拱手:“金吾,都护李儒在门外,言有‘人情’一说,求见。”
陈宫侧眼一笑:“他来‘说情’。”
“请。”吕布起身,将《急开之律》覆于案底。
李儒入门,素衣如旧,袖线不皱,像一尾在冰下游得极稳的鱼。他拱手:“金吾,三日风声,皆缠在‘情’与‘法’二字上。李某今来,不欲与金吾争,欲与金吾合。合之道,不在口,而在事。”
“何事?”吕布淡问。
“圣躬多思,夜来复不佳。”
李儒语气温温,扇下目光却像针,“医官言:宜移驾龙辇一至太清殿,镇脉于‘五岳图’之侧,借天道以安人心。此举大善,只是九禁既立,门严如铁,御前小诏不易行。李某斗胆,拟请金吾立一‘情令’:凡陛下移驾、临坛、祀典三事,有内诏小帛,太常回押,金吾先开后记,以便急行。”
陈宫“啧”的一声:“又要‘先开后记’。这口子若开,今为‘移驾’,明为‘出游’,后日为‘西幸’。都护,你这丝,缠得可真巧。”
李儒不看他,只望吕布:“金吾昨夜四响之钟,李某敬佩。钟响在‘正’,我来添一缕‘缓’。人心不堪久绷,弦若太紧,易断。”
“你要的不是‘缓’,是‘缝’。”吕布负手而行,目光如水,“缝在门与门之间,缝得巧,夜里什么都能过去。”
他停在窗下,伸指在窗棂上划了一个很小的“十”,“我可为情留一缝,但缝须在‘法’上,非在‘令’上。‘移驾’三事,依《急开之律》仍三钥齐鸣,急钟自响。你要快,我给你‘预押’——太常与金吾先行备押,黄绫一到,钟即鸣。”
李儒扇下一顿,眸光深处的针轻轻一转,随即笑:“金吾之意,李某领了。今日午后,殿中或有小仪。移驾与否,听天心。李某先行告退。”
他转身方出,忽又停步,似不经意:“对了,今日会有一位‘奉诏小黄门’持黄帛过门,说‘德阳小诏’,金吾可要看他‘脚’。”
“看脚?”陈宫挑眉。
“走得稳,是真;走得滑,是假。”李儒笑,“冰未化,脚印分明。”
他袖影一翻,人已出门。
陈宫咂舌:“他这是给我们放了一只‘鸽子’。鸽子飞得越稳,越不像鸽子。”
吕布折回案前,将《急开之律》末尾添了两行小字:“移驾之急:三钥预押;假帛之辨:看脚看墨。”
又添那一行老话:“问己——当不当。”他把纸收起,抬头:“午前,先到太医署看看。”
——
太医署,药香与灰气搀在一处。几名御医见金吾至,齐齐欠身。
年长的许御医把脉枕推到一边,低声道:“近几日圣躬不过劳思食减,难称‘疾’。但内侍与相府频来,言要移驾太清殿静养。老夫以为,静养在心,不在脚。”
吕布点头:“理会了。自今日起,御医持脉入宫,同过‘三问’,同押‘三印’,‘急钟’鸣即开。许御医若见有人持小黄帛催行,可先看‘墨’——御前笔注用蚕丝墨,腥而不臭,十步可辨。”
“金吾连‘墨’也懂。”许御医叹,“这样,老夫心安。”
出太医署时,张辽凑近低语:“主公,东华门外石阶上,方才有人摔了一跤。”
吕布“嗯”了一声:“脚、墨、钟——看脚去。”
——
午时将近,德阳殿外白沙新铺,风略紧。
梁习已将“急钟”移悬至殿前偏廊,钟薄声沉。太常令持印而立。
殿角相府的黑檐轿半隐云影里,李儒扇下的光时隐时见。王司徒自另一侧入,青盖如云,袖中纸墨气如水。
一道黄影自东华门远远来,近了,见是一个面白的小黄门,手捧黄帛,小心翼翼,脚步却轻滑,似在冰上习惯了走路的人。
他刚过白沙第一线,忽“噗”的一声、膝一软,竟在阶前跪倒,黄帛几乎脱手。两旁内侍“哗”地一阵低笑,有人小声道:“脚不稳。”
梁习上前,按《三问》行礼:“何名?”
“内省小黄门许童。”
“何因?”
“奉德阳小诏,请移驾太清殿静养。”
“凭何?”
“黄帛在此,御前墨注。”许童举帛,帛上微有墨光,刺鼻处淡淡一线辛腥。
吕布并不伸手接帛,他只是低头看了一眼许童的靴底。
靴底纹浅,泥少,然鞋跟处粘着一层极薄的油光,光遇风不散,遇沙滑开——是椒、麝、冰片混合成的“平步膏”,常用以步冰。
他再抬眼,看帛上的墨:墨是腥,腥得太直,像把猪肺直接搅进墨里,不似蚕丝墨那种“久腥不猛”。他淡淡道:“太常押何在?”
太常令持印上前,目光扫过帛面,眉心一蹙:“御前笔注无‘小钩’,此帛不真。”
许童脸色骤白,连声道:“冤枉!冤——”
“急钟——”吕布一抬手。
“当——”钟声如石坠井。反响未绝,相府轿后忽而传来一声不重不轻的拍掌。李儒出轿,拱手,笑容不变:“金吾之辨,快。李某佩服。”
董卓帘内“哼”了一声,肥手按住帘角,肉眼如两团沉光,盯着那黄帛,鼻翼微张,像在闻什么。
王司徒袖中纸轻轻一动,目光掠过许童的鞋跟,又落在帛上那直而不柔的墨痕,淡淡开口:“廷尉可在?”
廷尉官出列,接帛,凑鼻,点头:“假。”
许童战栗如筛,欲叩头求饶,陈宫已把短笛倒转,笛尾往他靴跟处轻轻一点,指上粘了一层油,他放在鼻前闻了闻,笑:“平步膏。宫中冰路久闭,何用此物?许童,你脚底的‘冰’,是今早谁给你的?”
许童嘴唇哆嗦,眼珠乱转,不敢答。人群后忽有一人在风里轻轻退了一步,风撩起他衣角一线黑,他立刻又站住,像什么也没发生。
吕布的目光从众人脸上扫过,逆命龙瞳在心里如丝线轻颤,许童身后的那条线并未通向相国轿,而是绕了一绕,从乐府、内省、小仓三处绕出,再落回——中书舍人朱序。
吕布不动声色,只抬指在白沙上画了一个很小的“十”,十字的一个角正对朱序的脚尖。
“许童,”他声音极平,“我问你三句,不问你人——问你的路。你从哪门来,过哪廊,走哪台阶?”
许童脸色忽青忽白,嗫嚅道:“东华门进……过御沟桥,行至承明台下……再绕德阳殿角——”
“你脚底的‘冰’,”吕布截断他,“是桥边小膳所给,是也不是?”
许童身子一震:“是……是。”他忽然一个头磕在白沙上,鼻血立时渗出,“是小膳所曹内监叫我取的,还……还教我走快,说黄帛在我,也不在我……”
“在你,也不在你。”陈宫笑,“好一句‘不在你’。可惜钟在我们。”
董卓帘后肉声一动,低沉道:“谁使你?”
许童哆嗦一阵,偏头往人群里看了一眼。朱序眼皮不抬,扇子一合,仿佛与他素不相识。许童咬牙,忽又重重磕头:“奴不知……奴只知——急!”
廷尉道:“许童伪诏,按律笞三十,问其主使。”
王司徒侧首,淡淡道:“先封路,后问人。”太常令会意,命内侍封小膳所之路,金吾卫两列合拢,白沙上那枚小小的“十”字被更多脚印围住,然而十字仍在,线白得刺眼。
李儒扇下一顿,笑意不动:“金吾之‘法’,稳如冰上之铁。只是今日陛下心神殊劳,此事不可大噪,免惊圣听。李某愿以相府名义收许童,三日后会同三司对案,还金吾一个清白。”
“金吾的清白,不用相府还。”吕布淡淡,“钟响,门开;钟不响,门不开。今日之事,入‘金门案六号’——名曰‘黄帛小诏’。许童暂押廷尉,‘路’立刻清缉,‘人’三日后问。”
董卓帘内沉吟片刻,忽而低笑:“都依你们的法。只是——”他一抬手,肥掌一翻,“许童这等小人,用也用不得,留也留不得,何必三日?李儒。”
“在。”李儒低头。
“送他一程。告诉城里的人:假皇诏,死。”董卓的声音像从油锅里滚出来,“死得快。”
这句话在殿前落下,像一块沉铁压在薄冰上。廷尉一滞,王司徒袖中纸微紧,却终未发声。太常令面色微变,轻叹一声:“礼不过法,法不过名……罢。”
吕布未动。
他看着许童,许童脸上血色全无,牙关颤了一下,忽然朝吕布所在的方向连连叩首,额角在白沙上撞出一点鲜红,嗫嚅道:“金吾,奴……奴走错了路。”
吕布握紧了臂上的戟,布缠“禁”字在风中微微一翻。
他心里忽然升起一种极薄的躁热,像刀尖在鞘里顶了一下。他按住胸口的绢囊,木簪在皮肉间发出极轻一响:“忍是刀鞘。”
陈宫在侧低声:“主公。”
吕布吐出一口冷气,目光更冷:“廷尉行刑,入案。”他在纸上写下一行小字:“问己——当不当。”
许童被押下阶,风把他衣角吹得轻轻一翻,就像一片将落未落的叶。
钟声不响,铃也不响,只有檐下的阴影在他背后拉长,像一条细细的黑,慢慢沉进白沙下——
刀落。
殿前无喧。董卓帘内肉声一动,像吃了一块多筋的肉,牙齿里夹着什么,咬了三下才吞下。
他笑道:“假皇诏巧言惑众者,皆当死。今日死一个,明日便少十个。”
李儒掩扇,笑意如旧。王司徒在对侧微微垂睫,袖中纸墨气如水波一荡,复归平静。太常令低低一叹,将《急开之律》旁又添一行:“假帛者,死;诏行者,鸣钟而开。”
吕布站在十字的白线旁,目光一寸一寸越过许童的血滴,越过那道被刀锋劈开的冷影。
他知道,这一刀不是他砍,也不是他能拦的——今天的“法”,被“名”压了半寸。可他也知道,钟声既立,界既划,下一次,刀未必落在该有的位置。
他回身,朝太常令一拱:“金门案六号,三司会诘:问‘路’先于问‘人’,问‘墨’先于问‘帛’。明日午,悬案于德阳殿下,示城中:假皇诏,不通于‘急’;真国贼,不藏于‘情’。”
“真国贼?”陈宫低声。
“藏在‘起驾’二字里。”吕布淡淡,“‘起驾’者,非驾龙辇,乃驾人心。谁驾人心,逼圣以行,不问他手持黄帛,还是握扇——皆国贼。”
这声“国贼”,淡而冷,落在白沙上,像第二个十字的另一横。
李儒扇下的光轻轻一黯,随即又亮。他笑而不语。
——
午后,风更急。
温侯府内,张辽、高顺调度夜巡之法,梁习刻下“急钟之制”,悬于金门两侧。
陈宫把短笛轻轻磕在案上,笑里带锋:“今日一刀,杀的是‘假’,护的是‘真’。但城里只记得‘死’,不记得‘辨’。我们给他们一个‘辨’可看的戏。”
“何戏?”吕布问。
“‘墨辨’。”陈宫指尖一弹笛,“御前蚕丝墨,吹之不散,抹之不污;坊间腥墨,抹之即开。明日殿前,设两盆水,置两张帛,让城里人看看什么叫‘假真’。太常执礼,廷尉执法,金吾执界——此戏一演,‘法’与‘礼’站在‘界’上,‘情’不得过。”
吕布点头,笑意极淡:“再加一‘钟’。钟在水上,声穿人心。”
“钟在水上?”陈宫挑眉。
“是。”吕布看向窗外,金门的影在地上铺成一条深黑的河,“水波一动,十字也动。但十字再动,仍是十字。”
他话音未落,门外小卒疾趋而入,伏地道:“金吾,城东小仓火起,一队黑甲持‘相国急令’索要‘金门钥’,言‘西幸’试行——请金吾定夺!”
陈宫与张辽对望一眼:“来了——假皇诏巧言说董卓,‘西幸’二字!”
吕布起身,帽带一束,取戟出门。赤兔在廊下跺地,鼻息如潮。
吕布翻身上马,绢囊在胸口稳稳一贴,木簪与系扣一冷一热,像两条细线绞在一处。他抬手:“急钟响——”
“当——”金门之钟应声震起,水与石都震出一股极细的凉意。
张辽、高顺分路而出,梁习抱印随行。
陈宫把短笛横在臂上,笑意里全是刀背的凉:“这一次,我们不在门上等人——我们在路上等‘令’。”
——
城东小仓,火是有人故纵,烟却是湿的,熏不过三丈。
黑甲队正举着一枚小铜牌,牌上刻“令”,他一见金吾至,仍不躬身,反而高声道:“相国急令:西幸试行,金门预开,钥在金吾,速交!”
吕布不看牌,只看人。他见对方握牌的手指有厚茧,是练刀的,不是宣令的;他看他脚底,马蹄铁是西凉样,且磨得极亮,非京中惯用。
再看那“令”——铜牌旧,字新,边缘未磨。这是“旧牌新字”。他淡淡道:“三钥何在?”
队正一怔,叫嚷:“急令何需三钥!”
“急钟已鸣,三钥更要齐。”吕布抬手,“太常印何在?”
话音未落,东侧小巷里走出两人,一人持印,一人持帛。
太常令沉声:“不押。”王司徒亦至,袖中纸气如水,淡淡道:“不书。”
队正脸色一变,还欲强争。
张辽的箭已搭在弦上,弦响如丝,箭未出,队正背后一名黑甲忽而哆嗦了一下,手中短柄“叮”的一声掉在地上。
高顺目冷如铁:“金门外扰民纵火,犯九禁第九条——斩。”
黑甲队正眼角肌肉抽动一下,终于把那枚小铜牌往地上一丢,拱手:“误令。退。”
黑甲撤去,风把烟吹散,露出仓墙上用灰写下的两字:“西幸”。
陈宫笑,抬笛尾在那两个字上轻轻一刮,灰落,墙下显出一条细缝——缝里塞着东西。
他用笛尾挑出,是一卷薄薄的黄纸,纸上写着几个字:“起驾在即。”
“起驾。”陈宫将纸递给吕布,“谁起,驾谁?”
“人心之驾。”吕布将纸卷紧,塞进袖里,“这张纸入‘金门案七号’。”他略一侧首,朝王司徒遥遥一揖,“相国之‘礼’,借来一笔。”
王司徒点头:“借。”
回路上,赤兔四蹄轻点,城中的风从马鬃间穿出笑声。陈宫在马侧道:“主公,今日这几出,都要给个名。”
“有。”吕布一一低声道,“案六:黄帛小诏;案七:西幸旧牌;案八——”他顿了顿,目光越过金门,看见殿角下那道长长的影,“案八——‘起驾赴黄泉’。”
陈宫挑眉:“这名,重了。”
“重,才有人记。”吕布淡淡,“许童死,死在‘假诏’,也死在‘急’。天下人看见刀落,要有人告诉他们刀为什么落——‘假皇诏巧言说董卓’,真国贼驾人心赴黄泉。今日死的是‘小贼’。大贼——我自有一程。”
他回到金门前,亲手把“案六”“案七”的匣悬挂在德阳殿下的案旁,又取出一块小木牌,在上面写下八个字,字未大,锋却利:“灯不藏雾,帛不藏令。”再落一行小字:“问己——当不当。”
钟在檐下风里微微轻响,像一口心钟。
——
傍晚,温侯府烛影摇。
张辽、高顺各自回报,更次已新排;梁习刻好的“急钟之制”第二面木简已挂上。
陈宫坐在窗下,指背敲着笛身,笑意淡淡:“今日之局,一假、一真、一死、一退。李儒的‘巧言’用了,董卓的‘烈性’露了,王司徒的‘家礼’稳了。暗棋一动——乾坤便定了一角。”
“定的不是人,是‘界’。”吕布把绢囊取出,木簪与系扣在灯下彼此相倚,光不耀,却暖。
他轻轻把簪尾点在案的角上,“叮”的一声极轻,像在水面落了一滴针,“再过三日,再鸣两次钟。一次告‘墨’,一次告‘路’。”
“然后呢?”陈宫问。
“然后,”吕布望向金门,“让人知道:假皇诏,走不到门;真国贼,起不了驾。”
他把簪收入囊,系紧系扣。
夜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带着城里的尘土气。“忍是刀鞘”的四字贴在心上,像一片薄薄的铁,镇住那一线火。
窗外,赤兔在厩里不紧不慢地踏步,鼻息如歌。
金门两侧的小钟在风里“当——”“当——”地响了两声,沉而稳,像在提醒整座城:钟在,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