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的冬夜,济南城的雪终于停了。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覆盖着积雪的青石板路上,折射出刺眼的光。巡抚衙门的议事厅内,烛火早已燃尽,只剩下案几上一盏琉璃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晕。王巢一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手中那份刚从北京传回的密报,指腹反复摩挲着纸页上“百官捐银”四个字,指尖的薄茧几乎要将纸张戳破。
这份密报是潜入北京的间谍用鸽信传回的,信纸被卷成细筒,藏在鸽子的脚环中,跨越千里山河,才抵达济南。密报上的字迹用特殊的药水写就,需用醋浸泡后方能显现,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北京的寒冬里抠出来的,带着刺骨的寒意:“崇祯十六年冬月廿五,上召群臣于文华殿,言李自成陷襄阳、张献忠入四川,京师危殆,令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入卫。然户部银库仅存银七万两,不足充军饷。上令百官捐银助饷,首辅魏藻德奏称‘家无余财’,仅捐银五百两;礼部尚书林欲楫捐银三百两;其余九卿科道,多则百两,少则数十两,朝堂哗然。上怒,摔碎御座前茶杯,却无计可施……”
“魏藻德……五百两……”王巢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嘲讽。他放下密报,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北京的冬天,比济南更冷,文华殿内的崇祯帝,此刻怕是比这寒风还要绝望——他坐拥万里江山,麾下百官无数,却连调动一支军队的军饷都凑不齐,只能寄希望于这些“食君之禄”的大臣们捐银助饷,可换来的,却是一张张虚伪的面孔和少得可怜的银子。
“将军,北京的消息,怕是比咱们预想的还要糟。”参军李铁走进议事厅,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他一眼看到王巢手中的密报,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魏藻德身为首辅,掌管内阁,据说他在京城的府邸占地百亩,家中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却只捐五百两,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还有那些九卿科道,一个个平日里作威作福,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却都成了铁公鸡,一毛不拔!”
王巢转过身,目光落在墙上的《大明疆域图》上,北京的位置被红色的圆点标注着,像一颗摇摇欲坠的心脏:“他们不是铁公鸡,是蛀虫。大明的根基,早就被这些蛀虫啃空了。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国库尚有盈余;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虽祸乱朝纲,却也能通过工商税充实国库;可到了崇祯帝,他杀魏忠贤、废工商税,以为能重振朝纲,却没想到,失去了制衡的文官集团,会变得如此贪婪无度。他们兼并土地、偷税漏税,把国家的财富据为己有,等到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却一个个缩起了脖子。”
一旁的宋应星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据密报所说,崇祯帝为了凑齐军饷,不仅令百官捐银,还下旨让皇亲国戚们捐助。可周皇后的父亲周奎,身为国丈,坐拥百万家产,却只捐银一万两,还哭诉说‘家中已无余粮’。连皇亲国戚都如此,更何况那些文官大臣。这样的朝廷,如何能抵挡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进攻?”
王巢冷笑一声:“周奎?他的家产,怕是有一半都来自崇祯帝的赏赐。如今皇帝有难,他却舍不得拿出一点银子,真是可笑又可悲。崇祯帝若是知道,自己宠信的大臣和亲近的外戚,都是这样的货色,不知会作何感想。”
他走到案几前,重新拿起那份密报,目光落在“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入卫”几个字上,眉头皱得更紧了:“关宁铁骑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共有五万余人,长期驻守辽东,对抗后金。若是吴三桂率部入卫,辽东的防务就会空虚,后金很可能趁机入关;可若是不调关宁铁骑入卫,以北京城内的守军,根本无法抵挡李自成的进攻。崇祯帝这是在赌,赌吴三桂能及时赶到,赌后金不会趁机南下,可他却忘了,最根本的问题——军饷。”
李铁不解地问道:“将军,吴三桂是名将,关宁铁骑战斗力强悍,就算没有军饷,他们难道不会为国效力吗?”
王巢摇了摇头,语气严肃:“你太小看军饷的重要性了。士兵们离家戍边,为的就是能拿到军饷,养活家人。若是长期欠饷,士兵们就会军心涣散,甚至哗变。崇祯三年,孔有德在登州叛乱,就是因为欠饷;崇祯十年,左良玉的部队在武昌哗变,也是因为欠饷。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然是精锐,但也都是凡人,他们也需要军饷养家糊口。若是崇祯帝无法拨付军饷,就算吴三桂率部入卫,军心也会动摇,到时候不仅无法抵挡李自成,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乱子。”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吴三桂此人,向来野心勃勃。他驻守辽东多年,拥兵自重,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若是此次入卫京师,崇祯帝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他很可能会另寻出路——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后金。无论是哪种选择,对大明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宋应星忧心忡忡地说:“那咱们该怎么办?要不要派人去联络吴三桂,许给他高官厚禄,让他率军归顺咱们?”
王巢摆了摆手:“不可。吴三桂现在还在辽东,没有明确的反叛迹象,咱们若是贸然联络他,只会打草惊蛇,让崇祯帝和李自成都对咱们产生警惕。眼下最要紧的,是密切关注吴三桂的动向,同时做好应对北京陷落的准备。”
他走到案几前,拿起一支狼毫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快速写下几道命令:“即刻传我密令,给潜入北京的间谍!”
“第一,命间谍立刻联络北京城内的山东商会会长张万堂,让他动用商会的所有资源,在京城内囤积粮食和药品。粮食从咱们在通州的秘密粮仓调拨,药品从山东医学院紧急调运,务必在一个月内,在京城内设立十个秘密粮站和五个秘密医馆,每个粮站囤积粮食五千石,每个医馆储备足够救治一千人的药材。这些粮站和医馆,对外以‘山东商号’的名义经营,对内则作为咱们后续安抚百姓的据点。一旦北京陷落,立刻开仓放粮、免费施药,稳定民心。”
“第二,让间谍密切关注吴三桂部的动向,每日记录他的行军路线、士兵的情绪及粮草的供应情况。重点探查他与后金和李自成的联络——派人盯紧吴三桂的幕僚和亲属,若是发现有后金或大顺的使者与他们接触,立刻上报。另外,收集吴三桂在京城的家产和亲属的信息,若是他有反叛的迹象,咱们也好有应对的筹码。”
“第三,令间谍混入皇宫,探查崇祯帝的应对策略和朝堂的动向。重点关注崇祯帝是否有南迁的打算——据说南京的官员已经上书,请崇祯帝迁都南京,以避流寇锋芒。若是崇祯帝决定南迁,咱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沿途接应;若是他决定死守北京,咱们也要做好北上复京的准备。”
“第四,让间谍联络北京城内的锦衣卫和东厂的旧部——山东锦衣卫分舵在京城内有不少眼线,都是当年咱们安插进去的。让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收集明朝廷的军饷储备、兵力部署及官员的贪腐证据。这些证据,将来咱们北上复京时,或许能用来安抚民心,清算那些蛀虫。”
一道道密令写好后,王巢将信纸折叠好,交给贴身侍卫:“用最快的速度,通过鸽信传给北京的间谍。告诉他们,任务艰巨,务必小心谨慎,若是遇到危险,立刻启动应急预案,撤回山东。”
侍卫接过密令,躬身退下。李铁看着王巢沉稳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哪怕北京的局势已经如此糟糕,这位“山东王”依然能保持冷静,通过间谍网在京城内布下一盘棋,为后续的行动做好准备。
“将军,”宋应星忽然开口,“北京城内的山东商会,虽然实力雄厚,但在京城内囤积如此多的粮食和药品,恐怕会引起明朝廷的怀疑。要不要让他们分批次、分地点囤积,以降低风险?”
王巢点了点头:“说得好。让张万堂把粮食和药品分成小批量,通过不同的商号和运输渠道运入京城,分别储存在不同的仓库里。每个仓库的粮食不超过一千石,药品不超过两百人份,避免引人注目。另外,让他们与京城内的其他商帮合作,比如山西商帮、徽商,以‘联合经商’的名义,掩盖咱们的真实目的。这些商帮在京城内根基深厚,有他们的掩护,咱们的行动会更安全。”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告诉张万堂,若是明朝廷查问粮食和药品的来源,就说是‘山东商人响应朝廷号召,捐粮捐药助饷’。崇祯帝现在急需粮食和药品,就算知道其中有猫腻,也不会过多追究。咱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光明正大地在京城内囤积物资。”
宋应星点了点头,转身去安排与山东商会的联络事宜。李铁则有些担忧:“将军,若是北京真的陷落,咱们北上复京,需要动用大量的兵力和粮草。如今咱们既要防备李自成,又要关注张献忠,还要为北上复京做准备,兵力和粮草会不会不够用?”
王巢走到《大明疆域图》前,手指从山东划到北京,又从北京划到辽东:“兵力和粮草,确实是个问题。但咱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否则一旦北京陷落,天下大乱,咱们就会失去复兴大明的最佳时机。这样,你立刻去安排,从陆军中抽调五万精锐,组成‘北上复京预备军’,在德州、沧州一带进行强化训练,重点演练城池攻防和长途奔袭;从粮仓中调拨十万石粮食,储存在德州、通州的秘密粮仓里,作为北上复京的军粮储备。另外,让军工坊加快生产后膛炮和蒸汽火炮车,为北上复京预备军配备最先进的武器。”
李铁抱拳应道:“末将遵命!”
命令传下后,济南城再次忙碌起来。陆军的士兵们接到命令后,迅速在德州、沧州的演武场集结,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雪地里操练阵法,汗水浸湿了棉衣,又在寒风中结成了冰,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复兴大明的重任,北京的百姓还在等着他们去拯救。
山东商会的粮商们也行动起来,他们将粮食和药品分成小批量,装在马车里,贴上“山东杂粮”“山东药材”的标签,沿着运河运往北京。沿途的明军关卡虽然盘查严格,但看到是“山东商人捐粮捐药助饷”,也都纷纷放行——他们也知道,北京现在急需这些物资,若是阻拦,恐怕会引来杀身之祸。
潜入北京的间谍们则更加忙碌。他们混入皇宫,假装成太监、宫女,偷听崇祯帝与大臣们的谈话;他们盯紧吴三桂的幕僚,跟踪他们的行踪,记录他们的每一次会面;他们联络山东商会的张万堂,帮助他设立秘密粮站和医馆,为后续的行动做准备。北京的冬天虽然寒冷,但他们的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火——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大明的未来。
此时,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文华殿内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崇祯帝坐在御座上,脸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绝望。他看着下面低头不语的大臣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怒和悲哀。他刚刚接到消息,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从辽东出发,却因为缺乏军饷,行军缓慢,预计要一个月后才能抵达北京。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在襄阳集结完毕,随时可能北上攻洛阳、开封,威胁北京。
“你们都说话啊!”崇祯帝猛地一拍御座,声音嘶哑,“李自成要来了,张献忠要来了,后金也要来了,你们就只会在这里沉默吗?朕让你们捐银助饷,你们一个个哭穷,现在好了,吴三桂的军队行军缓慢,北京的防务空虚,你们说,该怎么办?”
首辅魏藻德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息怒。臣等并非不愿捐银,实在是家中无余财。不如陛下下旨,让那些富商大贾们捐银,他们身家丰厚,定能凑齐军饷。”
崇祯帝冷笑一声:“富商大贾?他们的钱财,还不是你们这些文官大臣纵容他们搜刮来的?朕早就下旨让他们捐银,可他们却阳奉阴违,要么捐银甚少,要么干脆闭门不出。你们身为大臣,不能为朕分忧,反而只会推卸责任,朕要你们何用!”
魏藻德吓得连忙跪下,不敢再说话。其他大臣们也纷纷低下头,生怕崇祯帝迁怒于自己。文华殿内再次陷入沉默,只剩下崇祯帝沉重的呼吸声和窗外呼啸的寒风声。
此时,皇宫外的一条小巷里,一个穿着粗布棉袄的年轻人正匆匆走过。他的腰间藏着一份密报,里面记录着崇祯帝与大臣们的谈话内容。他是潜入北京的间谍之一,代号“麻雀”。他要尽快将这份密报传给山东商会的张万堂,然后通过鸽信传回济南。
他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暗暗发誓:“将军,北京的情况虽然糟糕,但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请您放心,我们会做好一切准备,等待您北上复京的那一天!”
而在济南的巡抚衙门内,王巢正站在窗前,望着北京的方向。他知道,北京的局势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崇祯帝和他的大臣们,恐怕已经无力回天。但他不会放弃,山东的军民不会放弃——他们会做好一切准备,等待着北上复京的那一天,用自己的双手,重新扶起这座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
寒风再次吹过济南城,却吹不散王巢心中的坚定。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迎接挑战。北京的密探们,正在为他收集着最关键的情报;山东的军民们,正在为他打造着最强大的军队;而他自己,则在为这场关乎大明命运的较量,布下一盘必胜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