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军工坊的研发区里,阳光透过木窗洒在摊开的大幅图纸上,林福海正用朱砂笔在图纸上圈画——纸上是蒸汽火车轨道的最终设计图,两条平行的钢轨标注着“轨距1.435米”,钢轨断面画着“厚度5厘米”的尺寸线,旁边附着一行小字:“单根钢轨长10丈,每丈配3根木枕,木枕下铺碎石垫层”。
“将军,您看这轨距和厚度,都是按您说的标准定的!”林福海指着图纸,语气里满是兴奋,“1.435米的轨距,咱们用小木车试过十几次,转弯稳当,还能兼容以后更大的火车;5厘米厚的钢轨,用郑老栓的新钢炼的,每米重80斤,扛十吨重量没问题,比之前的熟铁轨结实三倍!”
王巢弯腰看着图纸,指尖划过钢轨的标注线——1.435米是后世的标准轨距,他知道这个尺寸能最大程度平衡稳定性和通行效率,适合长期推广。旁边的周磊拿着一根钢轨样品,是郑老栓特意炼的短节钢,泛着冷冽的银白光:“将军,这钢轨我测试过了,用大锤砸都只出白印,弯曲度能到15度还不断,铺在地上肯定耐用。”
“好!设计没问题,现在就定试验线路!”王巢直起身,走到墙上的山东地图前,手指点在登莱城西到蓬莱的方向,“就修登莱到蓬莱的10里线路,这段地势平坦,多是农田和缓坡,没有大河大山,施工快,还方便测试火车的起步、加速和刹车性能。”
林福海凑过来看地图,点头道:“将军选得好!这段路我去过,从登莱城西的纺织厂旁出发,经过三个小村落,最后到蓬莱港的码头,沿途只有一处小坡,坡度不到5度,正好测试火车爬坡能力。”
当天下午,王巢就在军工坊召开了轨道施工协调会。郑老栓带着炼钢车间的账本来了:“将军,按10里线路算,需要钢轨200根(每根10丈,10里=1000丈),还有螺栓、垫片这些配件,俺们车间现在每天能炼5吨钢,够造10根钢轨,20天就能凑齐所有钢材。”
“劳工队我来组织!”沈文接过话,“登莱有不少之前逃荒回来的百姓,还有纺织厂没入厂的男丁,按每天50文工钱招募,管三餐,肯定有人来。再从卫所调20个士兵,负责施工安全和物资看守。”
周磊也补充道:“俺们机床车间能做铺轨用的螺栓扳手、钢轨起重机,还有测量用的水平仪,明天就能赶造出来,保证不耽误施工。”
八月初十,轨道施工正式开工。登莱城西的空地上,插着“山东铁路筹备处”的红旗,两百多名劳工穿着粗布短褂,正跟着林福海的轨道组学习铺轨。林福海拿着水平仪,蹲在地上教劳工找平:“这木枕得铺得平,水平仪的气泡在中间才合格,不然钢轨铺上去会歪,火车跑起来容易脱轨。”
劳工里有个叫陈大的汉子,之前是逃荒来的,现在跟着铺轨,一天能挣50文,还管两顿干饭,他笑着说:“林师傅,俺之前种棉花,一天才挣20文,现在铺这‘铁路子’,挣得多还轻松,俺想一直干下去!”
林福海拍了拍他的肩:“好好干!这铁路子以后要修到济南、青州,到时候需要更多人,你学得快,以后能当工头!”
施工才第五天,就遇到了麻烦——铺到第二个村落旁时,土地突然变得松软,木枕一踩就往下陷。林福海蹲在地上,抓起一把湿土,眉头皱了起来:“这土太湿,得加固,不然火车一压,轨道就会沉下去。”
王巢正好来视察,看了看松软的地面,对身后的士兵说:“去军工坊拉两车石灰和碎石来,把湿土挖开,铺一层碎石,撒一层石灰,再填上夯实,这样土地就硬实了。”
劳工们按这个法子做,先挖半尺深的坑,铺10厘米厚的碎石,撒上石灰粉,再用夯锤夯实——夯锤是周磊做的蒸汽夯,不用人费力,一压就能把土夯得结结实实。等再铺木枕,踩上去纹丝不动,林福海用水平仪测了测,气泡稳稳在中间:“将军这法子真管用!以后遇到软土地,就用这个办法!”
钢轨铺设是最关键的一步。每根钢轨长10丈,重800斤,需要8个劳工用钢轨起重机抬着铺到木枕上。林福海拿着卡尺,量着两根钢轨的间距:“1.435米,差一分都不行!间距窄了,火车轮会卡住;宽了,容易脱轨。”
劳工们小心翼翼地调整钢轨位置,林福海则指挥着用螺栓把钢轨固定在木枕上——螺栓是用高纯度钢材做的,每根钢轨两端各拧4个,牢牢锁住,就算用撬棍撬,钢轨都不动。郑老栓每天都会来检查钢轨质量,他拿着小锤,敲着钢轨,听着清脆的“当当”声:“声音脆,说明钢里没杂质,铺在这儿能用十年!”
沿途的百姓都好奇地围着看,之前在纺织厂上班的李二嫂,中午送饭时特意绕到工地,看着一根根钢轨铺在地上,笑着问林福海:“林师傅,这‘铁路子’是干啥用的?上面要跑啥东西啊?”
林福海指着远处军工坊的方向:“以后要跑‘蒸汽火车’,比马车快十倍,拉着棉花、棉布,从登莱到蓬莱,半个时辰就到,比你走路还快!”
李二嫂眼睛都亮了:“真这么快?那俺以后去蓬莱走亲戚,就能坐那火车了?”
“肯定能!”林福海笑着点头,“等这10里路铺好了,火车试跑成功,以后还要修到济南,你去济南看闺女,坐火车半天就到!”
九月初,轨道铺设到了蓬莱港附近的小坡。这处坡虽然只有5度,但钢轨铺上去,需要测试承重。林福海让人把十辆装满砂石的马车赶到轨道上,每辆马车重1吨,十辆就是10吨——正好是蒸汽火车的预估重量。马车在轨道上走了一个来回,钢轨只微弯了1毫米,撤了马车就恢复原状,林福海松了口气:“成了!这坡能扛住火车!”
就在这时,王巢的眼前突然弹出淡蓝色的系统光屏,金色的字体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检测到核心技术落地——蒸汽火车轨道设计完成并启动试验线路铺设】
【轨距1.435米、钢轨厚度5厘米,满足蒸汽火车通行标准;试验线路(登莱-蓬莱10里)已完成70%铺设】
【技术储备支线任务进度+34%(轨道设计34%+炼钢33%+纺织33%),当前总进度100%】
【支线任务“技术储备”全部完成!】
【任务奖励已全额发放:
1. 蒸汽火车样机完整图纸(含车头锅炉、车轮、传动装置详细参数)
2. 系统积分300万(已存入账户,可兑换铁路施工器械\/改良农具\/新种子)
【额外解锁:铁路建设专属权限——可兑换“蒸汽轨道起重机”“钢轨焊接机”等施工设备】
王巢心里一阵振奋,之前纺织机升级时进度到66%,现在轨道设计完成,终于满了100%!他把系统提示告诉林福海和郑老栓,两人都激动得拍起了手。郑老栓搓着手说:“将军,有了这300万积分,俺们能兑换蒸汽起重机,以后铺钢轨不用劳工抬,机器就能运,快多了!”
林福海则盯着蒸汽火车样机图纸,手指划过车头的锅炉:“周磊说正在造火车车轮,用的就是俺们的钢轨料,等轨道铺好,正好能试跑!”
九月二十,10里试验线路终于铺设完成。从登莱城西的纺织厂旁出发,两条银亮的钢轨穿过金黄的稻田,经过三个挂着红灯笼的村落,一直延伸到蓬莱港的码头边。钢轨旁插着小旗,每隔50步有一个里程碑,上面刻着“登莱铁路试验段”“第1里”“第2里”……
王巢带着沈文、周磊、林福海等人沿着轨道走,阳光照在钢轨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周磊手里拿着蒸汽火车的车轮样品,放在钢轨上试了试,车轮正好卡在钢轨之间,转动起来顺滑无阻力:“将军,车轮的轮缘厚度和钢轨匹配,跑起来肯定稳!”
“预计两个月完成,咱们提前了十天!”沈文看着施工记录,笑着说,“劳工们都干劲足,说想早点看到火车跑起来,不少人还问能不能跟着修去济南的铁路。”
王巢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蓬莱港——那里停着水师的蒸汽战船,码头边堆着纺织厂要运走的棉布。他想起之前推广经济作物时百姓的笑容,升级纺织机时女工的欢喜,现在轨道铺好了,蒸汽火车一跑,棉花能更快运到纺织厂,棉布能更快运到港口,山东的产业链就真的连起来了。
“下一步,就是造蒸汽火车样机!”王巢转身对周磊说,“机床车间全力配合,用最好的钢材,按图纸上的参数做,争取一个月内造出车头和两节车厢,十月底咱们就在这轨道上试跑!”
周磊用力点头:“将军放心!俺们已经备好了锅炉零件,郑老栓的钢够造车轮和车架,下个月肯定能造好!”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钢轨上,把轨道的影子拉得很长。劳工们收工了,扛着工具说说笑笑地往家走,陈大手里拿着今天挣的50文钱,心里盘算着给家里买袋白面——之前逃荒时连粗粮都吃不上,现在不仅有活干,还能攒钱,都是托了这“铁路子”的福。
林福海还在轨道旁检查,他蹲下来摸了摸钢轨的连接处,螺栓拧得紧实,没有松动。他想起三个月前刚接手轨道设计时,连轨距都定不下来,现在10里轨道铺得笔直,心里满是成就感:“以后这轨道要修遍山东,从登莱到济南,从济南到青州,让火车跑遍大明!”
王巢站在轨道尽头,望着远处的海面,心里默念:蒸汽火车、铁路、纺织厂、炼钢车间……这些都是大明复兴的基石。等试验线路试跑成功,就开始修登莱到济南的铁路,把山东的工业、农业、商业连起来,到时候,山东就能成为大明最坚固的后盾,再也不怕后金的入侵,不怕流寇的骚扰。
夜里,军工坊的灯还亮着。周磊带着技工们在画蒸汽火车车头的零件图,林福海在整理轨道施工的记录,王巢则在书房里看着系统界面——300万积分躺在账户里,旁边的“蒸汽轨道起重机”图纸亮着,他想着明天就兑换出来,为下一步修更长的铁路做准备。
窗外的月光洒在轨道上,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连接着登莱和蓬莱,也连接着大明的过去和未来。王巢知道,这10里轨道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长的铁路,更先进的机器,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他,会一直守护着这份希望,直到大明重新站起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