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港的南风带着棉花的甜香,吹进恒顺织坊的后院。可张掌柜却没心思闻这香味——他蹲在纺纱车间的门口,看着二十多个纺纱女工埋头摇着纺车,棉线像细银丝似的从锭子上绕出来,可速度慢得像蜗牛爬。“张掌柜,这纺纱赶不上织布啊!”纺纱组长刘大娘擦着汗,手里的纺车还在转,“俺们二十个人,一天顶多纺两百斤纱,够织五十匹布,可织布车间的十台蒸汽织机,一天能织八十匹,纱线总差一截!”
张掌柜皱着眉往织布车间走,里面“咔嗒咔嗒”的机器声震得人耳朵发鸣。王铁山正蹲在一台织机旁,给织工演示怎么调减速齿轮,见张掌柜进来,笑着迎上去:“张掌柜,这织机效率咋样?一天八十匹,比之前翻了一倍还多!”
“效率是高,可纱不够啊!”张掌柜拉着他往纺纱车间走,“你看,二十个女工纺的纱,只够织机半天用,剩下半天织工都得歇着,这不是浪费机器嘛!”王铁山看着女工们摇得发红的手臂,心里也犯了难——之前只升级了织布机,没想着纺纱这一环,现在成了瓶颈。
这事很快传到了王巢耳朵里。他正在军工坊看周磊加工蒸汽火车零件,听王铁山说完,当即放下手里的图纸:“要升级就一起升!不光织布机,纺纱机也得改,实现‘纺纱-织布’全自动化,这样才叫真的效率飞跃。”
当天下午,王巢就召集王铁山、张掌柜,还有军工坊的两名机械技工,成立了纺织机自动化攻坚组。王铁山负责整体设计,技工们负责做零件,张掌柜提供织坊的实际需求。“纺纱机得能自动喂棉、自动绕线,不用女工摇纺车;织布机得加自动断线检测,断线了能自己停,不用织工一直盯着。”王巢在纸上画着草图,“蒸汽动力要串联起来,一台蒸汽机带动十台纺纱机和五台织布机,形成流水线。”
王铁山拿着草图,越看越明白:“将军,俺知道咋改了!纺纱机上加个‘自动喂棉器’,用蒸汽带动罗拉,把棉花自动送到锭子上;织布机的经线上装个小铜片,断线了铜片就掉下来,触发杠杆,让织机停下来,再响个铃铛提醒织工。”
说干就干。技工们用新钢材(郑老栓刚炼出的高纯度钢材)做了罗拉和齿轮,王铁山则带着工匠改装纺纱机——他们把原来的手摇纺车拆了,装了两个蒸汽带动的罗拉,前面加个漏斗状的喂棉器,棉花倒进去,罗拉就会把棉花扯成棉条,自动送到锭子上绕线。第一次试机时,喂棉器的棉花总卡住,王铁山琢磨了半天,在罗拉上刻了细密的纹路,像梳子似的,棉花再也不卡了,一台纺纱机一天能纺五十斤纱,抵得上五个女工!
可织布机的自动断线检测又出了问题。王铁山按计划装了铜片和杠杆,可经线太细,铜片总往下滑,没断线也触发铃铛。张掌柜蹲在织机旁,盯着晃悠的铜片,突然说:“要不把铜片换成细铁丝?铁丝轻,只搭在经线上,断线了铁丝才掉,没断就挂着。”王铁山赶紧让人换了细铁丝,一试果然管用——经线断了,铁丝“叮”地掉下来,杠杆带动织机停转,铃铛响个不停;经线没断,铁丝稳稳地搭着,织机转得飞快。
半个月后,第一套“纺纱-织布”自动化流水线在恒顺织坊试产。一台蒸汽机带动十台纺纱机和五台织布机,五个纺纱女工负责看纺纱机(添棉花、换纱锭),五个织布女工负责看织布机(接断线、换纬线),一天下来,竟织出了两百匹布!张掌柜拿着账本,手都在抖:“之前二十个纺纱工、十个织布工,一天才五十匹;现在十个工人,一天两百匹,效率翻了四倍!”
王巢来视察时,正好看到流水线运转的场景:纺纱机的喂棉器“呼呼”地吞着棉花,罗拉转得平稳,纱锭上的棉线越绕越粗;织布机上,铁丝搭在经线上,一旦断线,铃铛就响,织工跑过来接好线,按下开关,织机又“咔嗒”转起来。“这还不够!”王巢指着流水线,“咱们要建个专门的自动化纺织厂,装二十套流水线,招募两百个女工,把产量提上去,让山东的棉布不仅够自己用,还能卖到江南、京城去!”
张掌柜一听,眼睛都亮了:“将军,俺也想入股!恒顺织坊的家底,能凑出一半的建厂钱!”王巢笑着点头:“不光你,青州的陈掌柜(同福织坊)、济南的李掌柜(兴顺织坊)都能入股,咱们搞个‘股份制纺织厂’,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六月初,登莱城西的空地上,自动化纺织厂开工建设。周磊派了军工坊的工匠来帮忙,用蒸汽机床做了厂房的钢架(比木架结实还防火),郑老栓送来了钢钉和钢条,连水师都派了士兵来帮忙搬运材料。不到一个月,一座占地十亩的厂房就建好了——厂房分两层,一层是纺纱车间,装二十套纺纱流水线;二层是织布车间,装二十套织布流水线;后院是棉花仓库和成品仓库,还有两台大型蒸汽机,专门给流水线供能。
招募女工的告示贴出去当天,就有三百多个妇女来报名。王巢特意让人办了个培训班,王铁山和张掌柜亲自讲课,教女工们怎么操作机器:“纺纱机的喂棉器别添太满,不然会卡住;织布机的铃铛响了,先停机器再接线,别烫手……”女工们学得认真,尤其是之前在织坊做过手工的,三天就学会了操作,七天就能独立看机器。
七月初一,登莱自动化纺织厂正式投产。清晨,两百个女工穿着统一的青布工装,排队走进厂房,蒸汽机“轰隆”一声启动,罗拉转起来,织机响起来,整个厂房像个热闹的蜂巢。到了傍晚,成品仓库里堆了五百匹雪白的棉布——这是之前恒顺织坊十天的产量!
负责看纺纱机的李二嫂,之前在乡下手工纺纱,一天纺两斤纱,累得胳膊抬不起来,现在看两台纺纱机,一天添十次棉花,换五次纱锭,轻松得很,还能拿两倍的工钱:“俺之前想都不敢想,织布能这么快!现在俺家娃能上学,还能买新棉衣,都是托将军的福!”
负责看织布机的赵小妹,才十六岁,之前跟着娘手工织布,一天织半匹布,现在看三台织布机,一天能织三十匹,她笑着说:“机器比手工省劲多了!之前织一天布,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只需要接断线,还能坐着歇会儿。”
消息传到青州、济南,陈掌柜、李掌柜赶紧跑来登莱,一看纺织厂的流水线,当即决定入股扩建。王巢趁机制定了“纺织技术推广计划”:在青州、济南各建一座自动化纺织厂,用登莱的流水线图纸,派王铁山去指导,原材料从兖州、沂州的棉花产地直接运过来(之前推广的经济作物,现在成了纺织业的原料),形成“棉花种植-纺纱-织布-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不到两个月,青州、济南的纺织厂也投产了,三地每天能产一千五百匹棉布。之前江南的棉布垄断大明市场,一匹卖二两白银,现在山东的棉布又好又便宜(因为效率高,成本低),一匹只卖一两五钱,很快就通过运河卖到了南直隶、河南,甚至京城的王公贵族都派人来买山东棉布:“山东棉布比江南的结实,还便宜,做衣服能穿三年!”
就在纺织厂投产的第三天,王巢眼前弹出了系统光屏——淡蓝色的光晕里,金色的字体格外醒目:
【检测到核心技术突破——纺织机全自动化流水线应用】
【实现“自动纺纱+自动织布”,单台机器效率抵10名手工织工,日产量从50匹提升至500匹(登莱厂)】
【技术储备支线任务进度+34%,当前总进度100%(轨道设计33%+炼钢33%+纺织34%)】
【任务奖励已全部发放:蒸汽火车样机图纸、系统积分300万;额外解锁“纺织染料改良配方”(可染出红\/蓝\/黑三色,色牢度提升50%)】
王巢心里一阵振奋——三个月的支线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他把系统提示告诉王铁山和张掌柜,两人更是激动,张掌柜当即说:“将军,有了染料配方,咱们的棉布能染颜色了!红布做嫁衣,蓝布做工装,黑布做军服,生意肯定更好!”
王巢点点头,指着纺织厂外的官道:“等蒸汽火车造好,咱们的棉布能通过铁路运到济南、青州,再从济南运到京城,比运河还快!到时候,山东的纺织业,能成大明第一!”
九月的登莱,自动化纺织厂的烟囱天天冒着白汽,运棉花的马车排满了官道,运棉布的商船在港口等着装货。张掌柜的账本上,利润一天比一天多,他还雇了五十个学徒,教他们修机器、看流水线——这些学徒里,有之前逃荒的百姓,有失去土地的农民,现在都成了能拿工钱的技术工。
王巢站在纺织厂的二楼,看着楼下忙碌的女工,听着机器的“咔嗒”声,心里满是感慨。纺织机的自动化升级,不仅是手工业的飞跃,更是山东工业化的重要一步——它证明了蒸汽技术能惠及民生,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能让大明的手工业摆脱落后的手工模式,走向更先进的流水线生产。
“下一步,就是造蒸汽火车了。”王巢摸着窗沿,想起系统里的蒸汽火车样机图纸,“有了好钢(郑老栓的转炉钢),有了轨道设计(林福海的图纸),有了纺织业的运输需求,铁路建设,该提上日程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纺织厂的钢架上,镀上了一层金红。女工们下班了,说说笑笑地走出厂房,手里拿着工钱,脸上带着笑容——她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场改变大明的工业变革,而这场变革的起点,就是登莱这座嗡嗡作响的自动化纺织厂。
夜里,纺织厂的蒸汽机停了,可王铁山的车间还亮着灯——他正在按系统解锁的染料配方,调试染布的机器;张掌柜在仓库里盘点棉布,准备明天发往江南;王巢则在书房里,对着蒸汽火车图纸,规划着铁路的路线。窗外的月光,照亮了登莱的夜空,也照亮了大明复兴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