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都指挥使府的书房内,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案上摊开的一卷卷图纸上。王巢指尖轻抚过图纸上细密的线条,目光灼灼——就在半个时辰前,他的脑海中响起了系统清晰的提示音,为“稳固根基”任务的完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揭开了山东工业升级的新篇章。
“‘稳固根基’主线任务全部达标,判定宿主完成阶段性战略目标,启动奖励发放程序。”
“奖励一:完整‘蒸汽机床设计图纸’1套,含核心部件参数、组装流程手册、维护保养指南,适配当前军工坊生产条件;”
“奖励二:系统积分200万,可用于兑换‘工业升级’系列技术(含蒸汽机改良、水力纺织机、高炉炼铁优化等),或解锁新的战略资源;”
“奖励三:解锁‘工业人才培养’权限,后续可通过系统发布专项任务,提升工匠技术水平,加速工业体系建设。”
系统提示消失的瞬间,一叠厚实的图纸凭空出现在王巢案头,纸张泛着淡淡的油墨香,边角齐整,显然是系统按当前时代工艺复刻而成。王巢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蒸汽机床整体结构图”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下方是机床的立体剖面图——底座由厚重的铸铁打造,中部是圆柱形的气缸,通过传动齿轮与顶部的主轴连接,侧面装有控制蒸汽进出的阀门,底部还预留了与锅炉连接的接口,每一个部件的位置、尺寸都标注得精准无误。
他继续往后翻,第二页是“核心部件参数表”:气缸内径一尺二寸,壁厚三分,材质需用含碳量0.3%的中碳钢;传动齿轮共三组,主动轮齿数三十六,从动轮齿数七十二,齿距误差不得超过一毫;阀门采用铜制,密封垫需用浸油的石棉制作,确保蒸汽不漏……这些参数与之前试产的配件基本吻合,只是在材质纯度和尺寸精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关键的是第三页“组装流程手册”,系统将整个组装过程拆解为十个步骤:第一步浇筑铸铁底座,确保承重能力达五千斤;第二步安装传动齿轮组,调整齿距咬合度;第三步吊装气缸,与底座精准对接;第四步铺设蒸汽管道,连接气缸与外置锅炉;第五步安装阀门控制系统,调试开关灵敏度……每一步都配有示意图,甚至标注了所需工具和工匠人数,细致到连“安装时需用水平仪校准底座,误差不超过半度”这样的细节都未遗漏。
“太好了!有了这图纸,蒸汽机床就能真正落地了!”王巢忍不住拍手叫好。之前试产气缸、齿轮时,他还担心缺少整体设计会走弯路,如今系统给出的完整方案,相当于为军工坊铺好了路,剩下的只需按图索骥,集中力量攻克组装难关。
他当即起身,快步走向军工坊——老刘和核心工匠们还在忙着收尾防御工事的火炮配件,必须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们,同时组建专项小组,启动组装工作。
此时的登莱军工坊,铸铁作坊的炉火仍在燃烧,几名工匠正围着之前试产的气缸,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内壁光滑度。老刘蹲在一旁,手里拿着卡尺反复测量,眉头微蹙——虽然之前的气缸已符合试产标准,但他总觉得还能再精进些,只是苦于没有完整的机床设计作为参考。
“老刘!”王巢的声音从作坊门口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老刘和工匠们连忙起身行礼,看到王巢手中的图纸,眼神中都露出了好奇。
“将军,您这是……”老刘目光紧紧盯着图纸,隐约看到“蒸汽机床”几个字。
王巢将图纸递到老刘手中,笑着说:“‘稳固根基’任务完成了,这是系统给的奖励——完整的蒸汽机床设计图纸,从部件参数到组装流程,一应俱全。我们之前试产的气缸、齿轮,刚好能用上,现在可以正式组装蒸汽机床了!”
老刘颤抖着双手接过图纸,一页页仔细翻看,越看越激动,花白的胡子都在微微抖动:“这……这图纸太详细了!您看这传动齿轮的咬合设计,比我们之前想的周全多了;还有这蒸汽管道的布局,能最大程度减少蒸汽损耗……有了它,咱们肯定能造出真正的蒸汽机床!”
周围的工匠们也围了过来,看着图纸上的结构,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陈铁匠,你看这气缸的材质要求,咱们之前炼的中碳钢刚好能用,就是得再提纯下!”
“李木匠,底座要用铸铁浇筑,还得用水平仪校准,你那边的工具够不够?”
“放心,我上个月刚让军工坊打了两架新的水平仪,精度够!”
王巢看着工匠们热情高涨的样子,心中越发笃定,清了清嗓子道:“既然大家都有信心,那咱们现在就定下来——成立‘蒸汽机床专项小组’,由老刘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组装工作;从军工坊的铁匠、木匠、铜匠中,挑选50名核心工匠,其中铁匠20人,负责金属部件加工与调整;木匠15人,负责底座框架与操作台制作;铜匠10人,负责阀门、管道等精密部件;剩下5人,由之前参与试产的老工匠组成,负责技术监督,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图纸要求。”
“属下遵命!”老刘躬身应道,随即又问道,“将军,那组装的时间节点怎么定?咱们心里也好有个准头。”
王巢沉思片刻,结合图纸的复杂程度和工匠的技术水平,说道:“我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务必完成首台蒸汽机床的样机组装;样机调试成功后,再用三个月时间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批量生产,每月至少造出2台,优先供应火炮作坊和枪械作坊——军工坊的火炮炮管、火枪枪管,以后都要用蒸汽机床加工,精度和效率都能提升十倍不止。”
“三个月首台样机?”一名老工匠有些担忧,“将军,这蒸汽机床的部件比咱们之前造的任何东西都精细,尤其是传动系统的组装,怕是得花不少时间。”
王巢拍了拍老工匠的肩膀,语气坚定却不失温和:“我知道难,但咱们有图纸,有之前试产的经验,还有整个山东的资源支持——沈文会协调物资,确保铁矿、铜料、煤炭供应充足;李虎会派士兵帮忙运输重型部件,比如气缸、底座,不用你们费心搬运。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三个月肯定能完成。”
为了让专项小组更快进入状态,王巢当天就召开了第一次技术会议。书房内,50名核心工匠围坐成圈,老刘站在中间,拿着图纸逐一讲解:“大家看这张传动系统图,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距必须完全匹配,之前咱们试产的齿轮,有几个齿距误差是两毫,得重新打磨,降到一毫以内;还有气缸的接口,要和蒸汽管道严丝合缝,咱们得用铜片做密封垫,浸上桐油,防止漏气。”
工匠们一边听,一边在小本子上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举手提问:“刘总管,这外置锅炉的压力怎么控制?万一压力太大,气缸会不会炸膛?”
老刘看向王巢,王巢接过话头:“这个问题系统图纸里有解决方案——在锅炉上装一个‘安全阀’,当压力超过标准值时,安全阀会自动打开泄压;另外,气缸外壁要加一层散热套,注入冷水,防止温度过高导致铸铁变形。军工坊之前造过火炮的散热套,这个技术咱们已经掌握了,只要稍作调整就能用。”
会议一直开到午后,工匠们不仅明确了各自的分工,还制定了详细的进度表:第一个月完成现有部件的清点与调整,将不符合要求的气缸、齿轮重新加工;第二个月进行底座浇筑、传动系统组装,同步制作蒸汽管道和阀门;第三个月吊装气缸、连接锅炉,进行整体调试。
次日清晨,专项小组正式进驻军工坊的“新机车间”——这是王巢特意下令改造的,原本是存放木材的仓库,如今清理出宽敞的空间,地面用水泥平整,墙壁上挂着放大的蒸汽机床图纸,便于工匠们随时查看。
第一个难题很快出现。铁匠组在清点之前试产的10个气缸时,发现有3个气缸的内壁光滑度不达标,用卡尺测量,误差有四毫,远超图纸要求的两毫。负责铁匠组的陈铁匠急得满头大汗,这些气缸是他带着徒弟们打磨了三天三夜才完成的,如今要重新打磨,不仅费时间,还得担心会不会磨薄壁厚。
“陈铁匠,别慌。”老刘闻讯赶来,拿着图纸仔细查看后,说道,“图纸上写着,内壁可以用细砂与猪油混合的磨料,用特制的打磨杆来回研磨,咱们之前用的是粗砂,所以误差大。你让徒弟们换细砂,再把打磨杆的头部换成铜制的,这样既能保证精度,又不会磨坏气缸。”
陈铁匠按照老刘的方法尝试,果然,用细砂和猪油磨料打磨后,气缸内壁的误差逐渐降到了两毫以内。他拿着合格的气缸,激动地对老刘说:“刘总管,您这方法真管用!再给我两天时间,剩下的两个肯定能打磨好!”
与此同时,木匠组也遇到了挑战。底座需要用整块铸铁浇筑,重量达三千斤,要将铸铁溶液均匀倒入模具,还要避免出现气泡,这对浇筑技术是极大的考验。木匠组组长李木匠,早年在江南参与过大型佛像的铸造,经验丰富,他提出“分层浇筑法”:先浇筑底座的下层,冷却半个时辰后,再浇筑上层,同时用铁棍轻轻搅动铸铁溶液,排出气泡。
为了确保浇筑成功,李木匠亲自守在熔炉旁,盯着铁水的温度,直到铁水泛出耀眼的白光,才下令浇筑。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倾倒铁水,有的负责搅动,有的负责观察模具是否有渗漏,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当最后一勺铁水倒入模具时,李木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只要冷却后没有裂纹,这底座就算成了!”
七天后,底座冷却脱模,工匠们敲掉模具外的砂型,一个乌黑发亮的铸铁底座出现在眼前——表面平整,没有一丝裂纹,用水平仪测量,误差仅半度,完全符合图纸要求。李木匠拍着底座,笑着说:“咱们这手艺,没给山东工匠丢脸!”
王巢几乎每天都会来新机车间视察,看到工匠们遇到问题时相互帮忙,遇到技术难关时共同商议,心中十分欣慰。有一次,他看到几名年轻工匠围着图纸争论不休,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讨论传动齿轮的安装顺序。王巢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按两种不同的顺序各试装一次,看看哪种更顺畅。年轻工匠们恍然大悟,通过实际操作,很快确定了最优的安装顺序。
“将军,您这样教我们,比直接说答案管用多了!”一名年轻工匠感激地说。王巢笑着回道:“蒸汽机床是新东西,咱们都在摸索,只有多试、多练,才能真正掌握技术。以后你们还要带徒弟,把这手艺传下去,山东的工业发展,靠的就是你们这些工匠。”
时间一天天过去,新机车间的进度按计划推进。第二个月末,传动系统、蒸汽管道、阀门都已安装到位,只剩下最关键的气缸吊装。气缸重达两千斤,要精准吊装到底座的接口上,误差不能超过一寸,这需要极高的默契度。
李虎特意调来了水师的起重架,由十名士兵操作,缓慢吊起气缸。老刘站在底座旁,手里拿着水平仪,实时指挥:“左边再高一点,慢着,右边稍微降一点……好,稳住!”
气缸缓缓落下,与底座的接口完美对接,没有一丝偏差。当最后一颗固定螺栓拧紧时,工匠们忍不住欢呼起来,老刘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成了!气缸装好了!就差连接锅炉,咱们就能试机了!”
第三个月中旬,外置锅炉也调试完毕。这台锅炉是军工坊按图纸新造的,采用双层炉壁,烧的是优质无烟煤,蒸汽产生速度比普通锅炉快三倍。当工匠们打开阀门,蒸汽顺着管道涌入气缸,气缸带动传动齿轮缓缓转动,主轴也随之旋转起来,没有卡顿,没有漏气,一切都如图纸预期的那样顺畅。
“成功了!蒸汽机床动起来了!”陈铁匠兴奋地大喊,工匠们纷纷围上前,看着转动的主轴,脸上满是自豪。王巢站在人群中,看着这台凝聚了无数工匠心血的蒸汽机床,心中百感交集——从兑换图纸,到试产配件,再到如今完整组装,山东的工业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
他走上前,拿起一块铁板,放在机床的工作台上,调整主轴上的刀具:“咱们试试加工一个火炮炮管的毛坯,看看精度怎么样。”
工匠们立刻围拢过来,看着刀具在蒸汽的带动下,缓慢而精准地切削铁板。半个时辰后,一块不规则的铁板变成了圆柱形的炮管毛坯,用卡尺测量,直径误差仅一毫,比手工加工的精度高了十倍不止。
“太好了!有了这机床,咱们以后造火炮,再也不用靠手工一点点打磨了!”老刘激动地说。王巢点头道:“这只是首台样机,接下来的三个月,你们要总结经验,优化流程,比如怎么提高部件加工速度,怎么减少调试时间,争取每月能造2台,优先供应火炮作坊。”
当天下午,王巢在都指挥使府召开庆功会,表彰了蒸汽机床专项小组的工匠们,不仅每人赏赐了白银十两,还将他们的名字刻在了军工坊的“功勋碑”上。沈文和李虎也赶来祝贺,沈文笑着说:“将军,有了蒸汽机床,咱们山东的军工生产就能再上一个台阶,以后就算朝廷再催缴军饷,咱们也有底气了。”
王巢却没有放松:“蒸汽机床只是开始,系统奖励的200万积分,我打算用来兑换改良蒸汽机和水力纺织机的图纸——蒸汽机可以用来驱动矿山的抽水机,提高铁矿开采效率;纺织机可以让山东的丝绸生产更快,以后与荷兰的贸易也能更有优势。”
李虎眼睛一亮:“若是能改良蒸汽机,咱们水师的战船是不是也能用上?那样战船就不用靠风力了,航速能快不少!”
“有这个可能,但还需要时间研究。”王巢笑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让蒸汽机床批量生产,先解决军工的急需,再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山东的‘强兵富民’之路,才刚刚开始。”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新机车间的窗户,洒在转动的蒸汽机床上,金属部件泛着温暖的光泽。工匠们还在忙碌着,有的在记录调试数据,有的在整理工具,有的在讨论下一步的改进方案。王巢站在车间门口,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台蒸汽机床,不仅是一台机器,更是山东工业崛起的象征,是大明复兴的希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登莱军工坊的蒸汽机床批量生产计划顺利推进,首台样机的成功,让工匠们信心大增,第二个月便造出了2台合格的蒸汽机床,分别送往火炮作坊和枪械作坊。当第一门用蒸汽机床加工的克虏伯火炮试射成功,射程比之前提升了两成时,整个登莱都为之欢呼——山东的军工实力,终于迈入了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