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城的暑气正浓,午后的阳光晒得城墙发烫。王巢身披轻便铠甲,站在登州卫城的城墙上,目光扫过下方的防御工事——城墙虽已修缮完毕,但顶部光秃秃的,士兵防守时毫无遮蔽;远处的蓬莱港内,水师战船正有序停泊,可港口两侧的山丘上,却连一座像样的炮台都没有。他伸手摸了摸城墙的砖石,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心中清楚,这便是登莱防御工事最后那10%的缺口,也是“稳固根基”任务能否彻底达标的关键。
“将军,按之前的勘察,蓬莱港两侧的黄崖山、黑石礁最适合建炮台,那里视野开阔,能覆盖整个港口入口;登州卫城的护城河,之前只挖了一丈宽,按您的要求,要扩到三丈,还得清理河道里的淤泥;城墙上的女墙,工匠们说需要用坚韧的榆木做框架,再砌上砖石,这样既能挡箭,又能让士兵隐蔽射击。”李虎跟在王巢身后,手里拿着一份防御工事完善方案,逐条汇报。
王巢点头,视线落在蓬莱港的方向:“登莱是山东水师的根基,蓬莱港更是海上防御的重中之重,没有炮台掩护,一旦后金勾结海盗来袭,战船在港内就是活靶子。城墙上的女墙和护城河,是陆地防御的关键,之前青州的流民骚乱已经证明,坚固的防御能少流血。这三项工程,必须在一周内完工,不能再拖。”
“一周?”李虎有些惊讶,“将军,黄崖山和黑石礁的炮台,光平整场地、搬运火炮就得三天;护城河扩宽到三丈,需要大量士兵和民夫;女墙的榆木,登莱本地的木料不够,还得从兖州调运,一周怕是太紧了。”
“紧也得完成。”王巢语气坚定,“系统任务的最终验收只剩半个月,登莱的防御工事不达标,整个‘稳固根基’任务就不算完成。你现在就去调兵——从德州调两千名士兵过来,负责挖掘护城河和炮台地基;老刘那边,让军工坊暂停蒸汽机床配件生产,优先供应炮台需要的火炮和铁架;沈文负责协调物资,榆木从兖州调,砖石从登莱的砖窑厂运,粮食和饮水送到各个施工点,确保工匠和士兵们有饭吃、有水喝。”
李虎见王巢态度坚决,不再犹豫,躬身应道:“末将这就去安排,保证一周内完工!”
当天下午,登莱的防御工事完善工程便全面启动。蓬莱港的黄崖山上,两千名士兵分成十队,手持铁锹、锄头,开始平整场地。黄崖山的山体多岩石,一锄头下去,只能砸出一个小坑,士兵们的手掌很快就磨出了水泡,却没人叫苦——他们都知道,这炮台是守护家园的屏障,多挖一锹,登莱就多一分安全。
负责炮台建设的,是军工坊的老工匠周铁山。周铁山年过六十,早年在福建水师参与过炮台建造,经验丰富。他带着五十名工匠,在黄崖山的制高点丈量尺寸,用白灰画出炮台的轮廓:“每座炮台长三丈、宽两丈,中间修一个火炮基座,用钢筋和水泥浇筑,能承受克虏伯火炮的后坐力;炮台四周砌五尺高的矮墙,既能挡子弹,又不影响火炮射击视野。”
“周师傅,钢筋和水泥够吗?”一名年轻工匠问道。周铁山拍了拍身边的木箱:“军工坊早就准备好了,这些钢筋是用新炼的精铁做的,比普通铁条结实三倍;水泥是按将军给的方子配的,用石灰、黏土和铁矿粉混合,凝固后比砖石还硬,放心用。”
次日清晨,老刘亲自押着两辆马车,将四门改进型克虏伯火炮送到了黄崖山。火炮重达三千斤,要运到山顶的炮台地基,需要二十名士兵合力抬运。山路陡峭,士兵们用粗麻绳绑住火炮,前面拉、后面推,一步一步往上挪,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衣衫。老刘站在山脚下,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伙计说:“告诉军工坊的人,晚上多煮点绿豆汤,给兄弟们解暑。”
与此同时,登州卫城的护城河边,也热闹非凡。士兵和民夫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挖掘河道,将原本一丈宽的护城河拓宽到三丈;另一组负责清理淤泥,用竹筐将河底的烂泥运到岸边,堆成土堆,日后还能用来加固城墙。护城河的河底有不少地下水渗出,刚挖一会儿,就积了半尺深的水,士兵们干脆脱了鞋袜,光着脚在泥水里干活,脚下的石子硌得生疼,却没人停下。
“张大哥,歇会儿吧,喝口水!”一名年轻士兵递给身边的老兵一壶水。老兵接过水壶,猛灌了一口,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歇啥?将军说了,一周内得完工,咱们多干一会儿,城就早一天安全。你没忘了去年倭寇袭扰登莱的时候,要是当时有这么宽的护城河,他们也进不来。”
年轻士兵点点头,拿起锄头继续挖掘。远处的城墙上,另一批工匠正在搭建女墙。女墙高五尺,顶部呈锯齿状,每隔三尺就有一个射击孔。工匠们先将榆木切成丈长的木柱,埋在城墙顶部的凹槽里,再用砖石将木柱之间的空隙填满,最后在射击孔的边缘包上铁皮,防止士兵射击时被砖石划伤。
“榆木不够了!”一名工匠大声喊道。负责物资调配的小吏一听,立刻骑上快马,赶往兖州——沈文早就跟兖州知府打过招呼,预留了一批榆木,只要这边需要,随时可以调运。傍晚时分,十辆装满榆木的马车就赶到了登州卫城,解了工匠们的燃眉之急。
工程推进到第三天,意外发生了。黄崖山的炮台地基在浇筑水泥时,突然下起了暴雨。雨水冲刷着未凝固的水泥,眼看就要毁掉之前的工程,周铁山急得满头大汗。正在附近巡查的王巢看到后,立刻下令:“让士兵们用帆布盖住地基,再在四周挖排水沟,把雨水引走!工匠们先躲雨,等雨停了再继续浇筑。”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从船上卸下帆布,盖在地基上,又用铁锹挖了一圈排水沟。暴雨下了一个时辰才停,地基里的水泥虽然有些受潮,但好在没有被冲毁。周铁山让人用炭火烘干水泥表面,又补浇了一层新的水泥,确保地基的坚固。
“将军,您放心,这地基绝对结实,就算火炮连续射击,也不会塌。”周铁山拍着凝固后的水泥,信心十足地说。王巢点了点头,看着远处忙碌的士兵和工匠,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才有了山东今日的安稳。
接下来的几天,工程进展顺利。第五天,黄崖山和黑石礁的三座炮台全部完工,四门克虏伯火炮安装到位,炮口对准蓬莱港的入口,只要有敌船靠近,就能立刻开火;第六天,登州卫城的护城河拓宽工程完成,三丈宽的河道里注满了水,河面上还架起了两座吊桥,平时供行人通行,战时可以拉起,阻止敌人过河;第七天清晨,城墙上的女墙也全部搭建完毕,锯齿状的顶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射击孔里隐约能看到士兵们警惕的目光。
当最后一块砖石砌好时,王巢的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音:“检测到登莱防御工事已完成全部细节完善——蓬莱港3座炮台部署到位、登州卫城护城河扩宽至三丈、城墙女墙安装完毕,四大战略要地(登莱、德州、兖州、沂州)防御工事均达标,判定防御工事完成度100%。”
“当前‘稳固根基’任务总进度:粮食储备100%(30%权重)+防御工事100%(30%权重)+情报网络100%(40%权重)=100%,所有子项均已完成,任务正式达标!”
“奖励发放:积分200万,解锁‘工业升级’系列技术(含蒸汽机改良、纺织机设计、高炉炼铁优化),开启下一阶段主线任务‘强兵富民’。”
系统提示消失后,王巢站在登州卫城的城墙上,望着眼前完善的防御工事,心中百感交集。从崇祯十二年二月接手登莱,到如今“稳固根基”任务彻底完成,整整十七个月,他带领山东军民,克服了荷兰人的贸易施压、朝廷的军饷催缴、流民的安置难题,也攻克了防御工事的建设瓶颈、情报网络的渗透难关,终于让山东有了稳固的根基。
“将军,所有工事都完工了!您要不要去蓬莱港看看炮台的试射?”李虎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王巢点头,与李虎一同前往蓬莱港。
黄崖山上的炮台上,士兵们正准备试射。周铁山亲自调整火炮角度,对准远处的一个漂浮靶。“放!”随着一声令下,火炮轰鸣,一颗炮弹呼啸着飞向海面,精准地击中了漂浮靶,激起数丈高的水花。士兵们欢呼起来,周铁山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将军,这火炮的射程能到三里,蓬莱港的入口全在覆盖范围内,只要有敌船来,保证让他们有来无回!”
王巢走到炮台边,看着远处的海面,水师的战船正在进行日常巡逻,帆影与炮台相互呼应,构成了一道坚固的海上防线。他转过身,对身边的李虎、老刘、沈文说:“防御工事虽然完工了,但不能放松警惕。李虎,你要安排士兵定期检查炮台和城墙,发现损坏及时修补;老刘,军工坊要继续生产火炮和弹药,确保炮台的弹药充足;沈文,要管好防御工事的物资供应,不能让士兵们缺衣少食。”
三人齐声应道:“属下遵命!”
此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登莱城的每一个角落——蓬莱港的炮台上,火炮泛着冷光;登州卫城的护城河边,孩子们在岸边嬉戏;流民安置点的麦田里,收割后的秸秆整齐地堆在田埂上;军工坊的烟囱里,浓烟袅袅,预示着新的工业技术即将落地。
王巢知道,“稳固根基”任务的完成,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接下来的“强兵富民”任务,需要他推动工业升级,让山东的军工和民生更上一层楼;需要他训练更强的军队,抵御后金和流寇的威胁;需要他拓展海上贸易,为山东积累更多的财富。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身后有团结的军民,有稳固的根基,更有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走,回都指挥使府。”王巢转身走下城墙,“我们得好好规划一下,下一步该怎么推进工业升级,怎么让山东的百姓过得更好。”
身后的城墙上,士兵们正有序地巡逻,女墙后的射击孔里,目光坚定;远处的蓬莱港,炮台上的火炮静静矗立,守护着这片土地。登莱的风,带着海的气息,吹拂着每一个人的脸庞,也吹拂着大明复兴的希望。王巢知道,属于山东的新篇章,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