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卫的暑气尚未消退,山东都指挥使府外的广场上却已搭起了高高的募兵台。台中央悬挂着一面猩红大旗,上面用金线绣着“保家卫国、抵御后金”八个大字,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台下,数百名身着短打的青壮正围着募兵告示议论,不时有人伸手触摸告示上“月饷二两、管吃管住”的字样,眼神中满是期待。
“将军,各府募兵点已全部搭建完毕,登莱粮道已备好首批军饷与粮草,可随时供应新募士兵。”周锐快步走到王巢身边,递上一份募兵准备清单,“青州、济南、东昌三府的知府已传来消息,当地百姓听闻是您招募士兵抵御后金,纷纷主动报名,不少村镇甚至组织青壮集体前来,场面十分热烈。”
王巢站在募兵台侧方,目光扫过台下的青壮——这些人大多面色黝黑、身形健壮,有的还背着锄头、弓箭,显然是刚从田里赶来。他接过清单,指尖划过“军饷筹备”“营房搭建”“武器配备”等条目,语气凝重:“山东地处北疆,既是抵御后金的屏障,又是防备流寇的要地。如今虽裁汰老弱、补招青壮,但可战兵力仍不足二十万,若后金大举来犯,恐难应对。此次公开募兵,不仅要扩充兵力,更要招募能战、敢战的勇士,打造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
顾炎武站在一旁,补充道:“将军,为确保募兵顺利,属下已让各府将募兵政策刻在石碑上,立于城门口与集市旁,明确‘月饷二两、管吃管住、伤亡有抚恤金(阵亡者赏银五十两、伤残者赏银二十两并分五亩荒地)’,绝无虚言。同时,派此前裁汰后返乡的老兵前往各村镇宣传,这些老兵亲身受益于安置政策,他们的话更能让百姓信服。”
王巢点头:“做得好。百姓最看重‘实在’,只有让他们知道参军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才会主动报名。另外,通知各募兵点,优先招募猎户、铁匠、农夫与退役士兵——猎户擅长射箭、熟悉地形,可编入斥候营;铁匠能修理武器、打造装备,可编入军工队;农夫吃苦耐劳、纪律性强,是步兵的最佳人选;退役士兵有作战经验,可直接担任小旗官,带领新兵训练。”
当日午时,登莱卫的募兵正式开始。募兵台前,三名登莱军精锐正严格按照标准筛选青壮:身高不足五尺者(约1.6米)、身体有残疾者、年龄超三十五岁或不足十八岁者,一律不得入伍;符合条件者,还需完成“举三十斤石锁、跑三里路”的基础测试,达标后方可登记。
“姓名?年龄?籍贯?”登记官手持毛笔,高声问道。
“张强,二十二岁,济南府章丘县人,猎户!”一名身材挺拔的青壮上前一步,声音洪亮。他放下背上的弓箭,双手握住石锁,轻轻一抬便举过头顶,随后放下石锁,迈开大步跑向跑道,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跑完了三里路,面不红气不喘。
登记官见状,满意地点头:“合格!登记在册,编入斥候营,明日到登莱卫大营报到!”
张强接过入伍凭证,激动地握紧拳头——他家中只有一个弟弟,此前靠打猎为生,常常食不果腹。如今参军不仅能拿到每月二两的军饷,还能让弟弟分到三亩荒地,再也不用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了。
类似的场景在山东各府的募兵点不断上演。青州府益都县的铁匠王铁,年仅二十五岁,能举起五十斤重的铁锤,得知军队需要铁匠,立刻带着打铁工具前来报名;兖州府曲阜县的农夫李二牛,年过三十,家中有妻子与两个孩子,听闻参军后家人可免除赋税,还能领到抚恤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东昌府临清县的退役士兵赵虎,此前在德州卫服役,因年龄超四十五岁被裁汰,如今听闻募兵,主动前来报名,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直接被任命为小旗官,负责带领十名新兵。
然而,募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兖州卫的募兵点,几名地痞流氓试图冒名顶替,虚报年龄与籍贯,被监督队当场识破。监督队队长李忠厉声呵斥:“参军是为保家卫国,不是让你们混吃混喝!若再敢捣乱,一律按‘扰乱募兵’论处,杖责三十!”
地痞流氓吓得连连求饶,灰溜溜地跑了。周围的百姓见状,纷纷拍手叫好,对募兵的公平性更加信服。
八月初,募兵工作已开展半个月。顾炎武向王巢禀报:“将军,各府共招募青壮四万余人,其中猎户五千、铁匠三千、农夫三万、退役士兵两千,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身体条件均达标。登莱卫大营已搭建完毕,可容纳两万新兵,其余新兵将分赴济南卫、青州卫、德州卫等大营训练。”
王巢正在查看新兵名册,闻言抬头道:“速度很快,但还不够。通知各募兵点,延长募兵时间至九月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胶东半岛与鲁西南地区——这些地方靠近海边或与河南、河北接壤,易受后金与流寇侵扰,百姓参军意愿更强,要尽可能多地招募青壮。”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给新募士兵发放‘安家银’——每人五两白银,让他们先寄回家中,解决家人的燃眉之急。告诉士兵们,只要好好训练、英勇作战,日后还能升官加爵,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安家银”的发放,让百姓的参军热情更加高涨。济南府历城县的青壮周小五,原本还在犹豫是否参军,担心家中母亲无人照顾,得知有五两安家银,还能分三亩荒地,立刻下定决心报名;青州府寿光县的十余名青壮,更是结伴前来,说要“一起参军、一起抗金、一起保卫家乡”。
八月中旬,后金与流寇的消息传来——后金皇太极派镶黄旗进攻锦州,明军节节败退;陕西流寇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逼近山东边境。消息传到山东,百姓们无不恐慌,纷纷涌向募兵点,想要参军保卫家乡。
“将军,后金与流寇的消息传开后,各府募兵点的报名人数激增,仅济南府一日便招募青壮两千余人!”周锐兴奋地向王巢禀报,“不少百姓说,‘只有王大人能带领我们打败后金与流寇’,还说要‘跟着王大人,守住山东、守住家’!”
王巢闻言,心中感慨——这便是民心的力量。他下令:“通知各募兵点,加快筛选速度,但不可降低标准。同时,让登莱军工坊加快生产燧发枪与火炮,确保每名新募士兵都能配备足额武器;让各卫所做好新兵训练准备,新兵报到后,立刻展开基础训练,包括队列、射击、刺杀等,三个月内必须形成初步战斗力。”
九月底,募兵工作正式结束。顾炎武拿着最终的募兵统计册,向王巢汇报:“将军,此次公开募兵共招募青壮八万人,加上原有可战兵力十七万(裁汰后剩余五万三千人+补招两万余人+登莱军精锐九万七千余人),山东陆军总规模已达二十五万!其中,战兵五万(包括登莱军精锐与各卫所精锐),辅兵十万(负责后勤、运输、守卫),民团十万(由各村镇青壮组成,农闲时训练,战时协助作战)。”
王巢接过统计册,仔细翻阅——战兵中,斥候营一万人(多为猎户)、火器营两万人(配备燧发枪与火炮)、骑兵营一万人(多为退役士兵与擅长骑马的青壮)、步兵营一万人(多为农夫);辅兵中,军工队一万人(多为铁匠)、运输队五万人(负责军粮与武器运输)、守卫队四万人(负责卫所与城池守卫);民团则分布在山东各府的村镇,由当地官员与退役士兵带领训练。
“很好。”王巢满意地点头,“但对外宣称时,要低调行事——就说‘战兵五万、民团十万’,辅兵五万编入民团,不对外公开。如今朝廷对地方兵力管控严格,若让崇祯皇帝与朝中大臣知道我们有二十五万陆军,恐会引起猜忌,甚至派兵打压。”
顾炎武与周锐齐声应道:“属下明白!”
十月初,王巢在登莱卫校场举行“山东陆军誓师大会”。校场上,二十五万士兵整齐列队,战兵身着玄铁鳞甲、手持燧发枪与火炮,辅兵身着青色布衣、手持长矛与弓箭,民团身着灰色布衣、手持锄头与镰刀,气势如虹。
王巢站在高台上,手持宝剑,声音洪亮:“诸位将士!如今后金犯我北疆,流寇扰我中原,山东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本将今日誓师,便是要带领大家,抵御后金、防备流寇,守住山东的每一寸土地,保护山东的每一位百姓!”
“抵御后金!防备流寇!守住山东!保护百姓!”士兵们齐声高呼,声浪震得整个登莱卫都为之震动,连远处的大海都泛起了涟漪。
王巢待欢呼声平息,继续说道:“本将向大家承诺,只要大家跟着本将,定能吃饱穿暖、拿到足额军饷;只要大家英勇作战,定能升官加爵、光耀门楣;若有人阵亡或伤残,本将定能让你们的家人过上好日子,绝不让你们流血又流泪!”
“愿随王大人!誓死保卫山东!”士兵们再次高呼,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忠诚。
誓师大会结束后,各部队陆续开赴指定地点:战兵中的斥候营前往山东北部边境,侦查后金的动向;火器营与骑兵营前往登莱卫、济南卫、德州卫等重要卫所,加强防守;步兵营前往山东南部边境,防备流寇;辅兵中的军工队前往登莱军工坊,协助生产武器;运输队前往各府的粮库,押运军粮;守卫队前往各卫所与城池,负责守卫;民团则返回各村镇,农闲时展开训练。
十月中旬,崇祯皇帝得知山东招募“战兵五万、民团十万”抵御后金与流寇,龙颜大悦,下旨嘉奖王巢:“王巢忠君爱国,心系百姓,招募士兵抵御外侮,实乃大明之幸!特赐白银五万两、绸缎千匹,准许山东自行调配兵力,无需经兵部审批!”
圣旨传到登莱时,王巢正与顾炎武、周锐商议训练计划。他接过圣旨,对众将笑道:“陛下的嘉奖,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期望。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后金与流寇随时可能来犯,我们必须加快训练,让二十五万陆军尽快形成战斗力,才能真正守住山东!”
众将领齐声应道:“末将遵命!”
此时的山东,二十五万陆军已部署完毕,宛如一道钢铁长城,守护着山东的边境与百姓。登莱军工坊的燧发枪与火炮日夜不停地生产,军粮与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卫所,新兵的训练声与武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保卫家园、抵御外侮的壮歌。
王巢站在登莱卫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大海与边境,心中暗下决心:“后金、流寇,若你们敢来犯山东,本将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我王巢,定要守住山东,守住大明的北疆,为复兴大明河山,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城楼下,士兵们正在进行实战演练,燧发枪的枪声此起彼伏,火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阳光洒在士兵们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山东陆军的光明未来——这支由民心凝聚而成的军队,必将成为抵御后金与流寇的最强力量,守护着山东的安宁与百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