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 “除了上班,没别的赚钱路子”,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你过去积累的经验,本身就是 “零成本的赚钱素材”。赚钱的核心逻辑很简单 ——赚钱 = 你的经验 x 别人愿意付钱的问题。只要能清晰回答 “你能帮谁解决什么问题”,就能赚到确定性的钱。、“你不需要革命性的创意,只需要比现有解决方案好 10%。” 对普通人而言,变现只需做两件事:优化你的 “解决方案” 并卖掉,分享你的经验以吸引用户。
一、先盘点:你身上有哪些可变现的经验?
很多人觉得 “我没什么特别经验”,其实可变现的经验藏在生活与工作的细节里,主要分 4 类,只要用心梳理,就能找到你的 “赚钱切入点”。
1. 职业衍生型经验:从工作高频问题中找机会
你在工作中反复解决的问题、公司不愿接但客户常问的需求,都是可变现的经验。比如:
做 hR 的人,每天帮同事改简历、应对面试,可衍生出 “简历优化”“面试辅导” 服务;
做运营的人,频繁帮品牌做 “短视频脚本”“活动策划”,可推出 “中小品牌运营方案定制” 服务;
做教师的人,经常帮学生补 “学科重难点”,可整理成 “考点突破手册” 或 “一对一辅导”。
这类经验的优势是 “专业度高、需求明确”—— 你在工作中已验证过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只需把 “公司内部服务” 转化为 “个人对外服务”,就能快速变现。
2. 兴趣特长型经验:从长期投入的技能中找机会
那些你持续投入 100 小时以上的非职业技能、朋友常向你求助的领域,也是优质经验。比如:
喜欢健身,坚持练了 1 年,帮朋友制定过 “居家减脂计划”,可推出 “新手健身陪跑” 服务;
擅长手工,花几百小时研究 “黏土手作”,帮人定制过 “生日礼品”,可做 “手工定制 + 教学课程”;
爱做饭,经常分享 “家常菜菜谱”,朋友总问 “怎么把菜做得好吃”,可整理成 “家庭菜谱 pdF” 或 “线上烹饪课”。
这类经验的核心是 “热爱 + 擅长”—— 你在投入过程中已积累足够手感,分享时更有热情,也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3. 踩坑教训型经验:从 “交过的学费” 中找机会
你曾花高价买的教训、耗时很久才搞懂的知识,对别人而言可能是 “避坑刚需”。比如:
装修时踩过 “合同陷阱”“材料以次充好” 的坑,花了半年才解决,可推出 “装修避坑指南”“装修合同审核” 服务;
考研时走了 “选错专业”“复习方法低效” 的弯路,二战才上岸,可做 “考研择校咨询”“复习计划定制”;
做自媒体时踩过 “流量骗局”“内容违规” 的坑,摸索出合规涨粉方法,可分享 “新手自媒体避坑课”。
这类经验的价值在于 “帮人省时间、少花钱”—— 别人可能要花同样的代价踩坑,而你的经验能帮他们直接绕过,付费意愿自然强。
4. 资源整合型经验:从 “信息差” 中找机会
你认识的稀缺人脉、所在行业 \/ 地域带来的独特信息,也是可变现的资源。比如:
住在批发市场附近,能拿到 “低价童装货源”,可帮宝妈 “代采购” 或做 “童装团购”;
认识很多 “本地摄影师”,可帮新人 “对接高性价比婚纱摄影”,赚中介费;
懂 “小众海外品牌” 的购买渠道,可帮喜欢海淘的人 “代购” 或做 “海外购物攻略”。
这类经验的关键是 “稀缺性”—— 你能接触到别人触达不了的资源,只要做好 “需求匹配”,就能轻松变现。
经验价值测试:3 步验证 “是否有人愿意买单”
梳理出经验后,别着急做产品,先通过 3 个低成本方法验证需求:
找朋友证言:问身边人 “如果我卖 xx 服务 \/ 资料,你会因为什么理由买单?” 记录他们的原话 —— 比如有人说 “我会买你的考研计划,因为你走过弯路,知道哪里容易错”,这就是你的核心卖点;
做竞品分析:在小红书、淘宝搜类似产品,看用户差评 “哪里不好用”—— 比如别人的 “简历优化” 只改格式,你可以加 “岗位匹配度分析”,比竞品好 10%;
发朋友圈测试:推出 “3 个免费咨询名额”,要求对方提供反馈 —— 比如 “帮 3 位宝妈做婴儿睡眠咨询,结束后请她们说‘最有用的一点’”,能快速判断经验是否有价值。
二、再落地:如何把经验变成可售卖的产品?
经验本身不能直接卖,需要转化为 “可交付的产品”。核心公式是经验 \/ 技能 x 可交付形态 = 最小可行产品(mVp),主要分 3 类,普通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1. 资料类产品:一次制作,多次售卖
适合擅长整理、不需要实时互动的经验,比如手册、模板、指南等,用 canva、word 等工具就能制作:
教培老师:把 “学科重难点” 整理成《考点突破手册》pdF,定价 19.9 元;
健身爱好者:把 “居家训练计划” 做成图文版《新手减脂指南》,定价 29.9 元;
宝妈:把 “婴儿睡眠技巧” 写成《宝宝安睡手册》,定价 15.9 元。
这类产品的优势是 “零库存、无物流”—— 制作一次后,有人买就发文件,几乎没有额外成本;缺点是 “溢价较低”,适合作为 “引流产品”,后续再推高客单价服务。
2. 咨询类服务:个性化互动,客单价高
适合需要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经验,比如一对一咨询、辅导,通过微信语音、视频交付:
情感咨询师:30 分钟语音诊断,定价 99 元;搭配 “定制化建议文档”,定价 199 元;
hR 从业者:“简历优化 + 1 次面试模拟”,定价 299 元;
考研上岸者:“择校咨询 + 复习计划定制”,定价 399 元。
这类产品的优势是 “客单价高、复购率强”—— 用户觉得有效果,可能会推荐朋友来;缺点是 “耗时多”,建议初期每次咨询控制在 30 分钟内,避免精力透支。
3. 社群类产品:批量服务,营造氛围
适合需要持续陪伴、用户有交流需求的经验,用微信、知识星球搭建社群:
跨境电商从业者:做 “小众选品交流圈”,定价 99 元 \/ 月,每天分享 “选品技巧 + 货源信息”;
摄影爱好者:做 “手机修图共学营”,定价 199 元 \/ 期,每周直播讲技巧,群内点评作业;
职场新人:做 “副业探索社群”,定价 149 元 \/ 月,分享 “不同副业的踩坑经验”。
这类产品的优势是 “可批量服务、有裂变潜力”—— 用户在群内互动,可能会主动邀请朋友加入;缺点是 “需要运营”,初期可每周只做 1 次分享,降低压力。
三、为什么说 “经验产品化” 是普通人的最短路径?
对普通人而言,“把经验变成产品” 比创业、做实体生意更靠谱,核心有两个原因,也是它能快速变现的关键。
1. 经验是零成本原材料,没有门槛
你不需要花钱学新技能、租场地、囤货 —— 过去的职场技能、生活教训、兴趣积累,都是现成的素材。比如你做过几年客服,帮用户解决过很多投诉,就能直接做 “客户沟通咨询”,不需要额外投入;交付时也极轻,资料发文件、咨询靠手机,没有传统生意的 “库存压力”“物流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类 “细分经验市场” 大公司不会抢 —— 比如 “考研二战择校咨询”“装修避坑指南”,受众虽小,但竞争也小,普通人只要在 “专业度” 和 “可操作性” 之间找到空白,就能占据蓝海。
2. 社交媒体是 0 成本获客杠杆,能快速触达用户
你不需要花钱投广告,靠内容就能吸引目标客户,核心是 “用经验做内容,用内容找客户”:
精准触达:在小红书发 “考研避坑” 笔记,带 #考研择校 #二战考研 标签,有需求的人会主动刷到;
建立信任:持续分享 “客户好评”“咨询案例”,比如 “帮宝妈解决宝宝夜醒问题,她反馈‘终于睡整觉了’”,让潜在用户觉得 “你靠谱”;
免费引流:推出 “高价值钩子”,比如 “关注我,免费领《考研高频错题整理》”,吸引用户加微信,再推荐付费产品。
“经验产品 + 内容获客” 是黄金组合 —— 你把隐性的经验变成显性的内容,让有需求的人看到;用户通过内容认可你,再购买你的产品,形成 “内容引流→产品变现” 的闭环。
很多人觉得 “赚钱难”,是因为总盯着 “需要大投入的生意”,却忘了 “自己的经验就是最宝贵的资产”。不需要辞职,不用花本钱,利用业余时间梳理经验、做成产品、发点内容,就能赚到 “上班之外的收入”。
无论是想做副业、找第二曲线,还是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经验产品化” 都是最适合普通人的起点 —— 它不仅能帮你赚钱,更能让你发现 “原来我这么有价值”。当你能靠自己的经验独立赚钱时,人生的底气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梳理经验、设计产品,不妨从 “发一条朋友圈测试” 开始:列出你最擅长的事,问朋友 “你觉得我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赚钱的第一步,往往就藏在这看似简单的互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