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的喜悦如同暖流,浸润着陆宇和苏媛生活的日常,但医院的白大褂下,永远包裹着最真实、也最沉重的世间悲欢。成为主治医师后,陆宇肩上多了一份新的责任——带教。今年科室新分来两位实习医生,一个叫刘晓,机灵但有些毛躁;另一个叫王楠,沉稳却略显内向。指导他们,成了陆宇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查房时,他会特意放慢脚步,引导刘晓如何更有条理地汇报病史,纠正他查体时不够规范的手法;讨论病历时,他会鼓励沉默的王楠大胆提出自己的诊断思路,即使错了,也耐心分析原因。他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年魏医生带教自己的影子,那份严谨、严格背后,是对医学传承的敬畏和对未来医生的期许。
“陆老师,这个病人的心衰指标这么高,为什么首选呋塞米,而不是托拉塞米呢?”刘晓举着化验单追问。
陆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查阅过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和在这个具体病人身上的利弊权衡吗?”
看着刘晓挠头跑去翻书的背影,陆宇微微笑了笑。他知道,直接给出答案省时省力,但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才是带教的真谛。
与此同时,“星火计划”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云山乡的王院长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兴奋和一丝忐忑:“陆医生,我们这边有个村医老李,跟着‘星火群’学了半年,积极性特别高,这次他们村筛查出好几个高危高血压,他都初步处理并督促转诊了。就是……他想问问,有没有可能,来县医院跟着您短期学习几天?”
这个请求让陆宇有些意外,随即是深深的触动。基层医生不再满足于远程指导,他们渴望更直接的观摩和学习。他立刻向科里申请,并顺利获得了支持。几天后,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老李,带着一个旧帆布包,有些拘谨地站在了陆宇面前。
“陆老师,给您添麻烦了。”老李搓着手,眼神里是纯粹的求知欲。
“别客气,李医生,我们互相学习。”陆宇握住了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陆宇带着老李查房、看门诊、参与病例讨论,甚至让他近距离观摩了一台相对简单的冠脉造影手术。老李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一切知识,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临走时,他感慨说到:陆老师,这几天比我过去十年学的都多!回去我知道该怎么更好地服务乡亲了!”
看着老李背着行囊、步伐坚定地离开,陆宇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根“接力棒”,正以更具体的方式,传递下去。
然而,生命的无常总会不期而至,提醒着医者能力的边界。产科打来急会诊电话,一位妊娠34周合并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突发急性左心衰,情况危急。陆宇立刻赶往产房。孕妇脸色苍白,呼吸极度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胎儿心率也开始减慢。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母亲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但胎儿尚未足月。
产科、心内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医生迅速组成抢救团队。陆宇负责稳定母亲的心功能,强心、利尿、扩血管,同时严密监测胎儿情况。气氛紧张得如同绷紧的弦。最终,在多学科协作下,决定紧急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挽救母亲,也为胎儿争取生机。
手术室里,当新生儿那声微弱的啼哭响起,当孕妇的心衰症状在产后得到迅速缓解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陆宇看着监护仪上依旧不稳的数字,看着新生儿科医生将那个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迅速转入保温箱,心情沉重而复杂。他们赢得了这场战斗,但母亲未来的心脏功能恢复、早产儿可能面临的漫长挑战,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生命的重量,有时在于力挽狂澜的成功,有时也在于这成功背后,那份无法言说的艰难与后续漫漫长路。
处理完这个危重病例,陆宇感到身心俱疲。他回到办公室,窗外已是夜幕低垂。手机震动,是苏媛发来的信息,是一张照片——他们新家的阳台上,她刚浇过水的绿萝在灯光下翠绿欲滴。下面附着一行字:“累了就早点回来,汤在锅里煨着。”
简单的话语和画面,瞬间抚平了他心头的褶皱。他回复:“马上回。”
走在回家的路上,夜风微凉。陆宇回想这一天,带教的琐碎、基层同行的渴望、抢救的紧张、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各种情绪交织。他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厚重。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看病开药的医生,更是传承者、开拓者,是复杂生命故事的亲历者和守护者。
打开家门,温暖的灯光和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苏媛从厨房探出头,脸上是温柔的笑容:“回来啦?洗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