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大会的掌声犹在耳畔,荣誉证书的墨香尚未散尽,林江县的冬天便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降临。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和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季节性流感如同无形的潮水,迅速席卷了整个县城。
县医院的门急诊量骤然飙升,尤其是儿科和呼吸科,人满为患。走廊里挤满了抱着发烧孩子、满脸焦灼的家长,咳嗽声、哭闹声、分诊护士嘶哑的解释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疾病特有的浑浊气息。心内科虽然并非主战场,但压力同样巨大——流感极易诱发或加重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的病情。
陆宇的工作节奏瞬间被拉满。科室里收治了好几位因流感导致心力衰竭加重或诱发急性心肌缺血的老年患者。他穿梭在病房之间,查房、调整治疗方案、处理突发状况,还要应对因床位紧张而不断从急诊涌上来的会诊请求。疲惫如同沉重的棉袄,一层层裹在身上。
苏媛所在的社区中心更是首当其冲。她们承担了大量的轻症患者分流、居家隔离指导、以及重点人群(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的健康监测工作。电话被打爆,微信群里信息不断,她和同事们忙得脚不沾地,嗓子都说哑了。
两人已经好几天没能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了。沟通大多靠微信留言,内容也高度简化:
“今天收了三个心衰加重的,都是流感惹的祸。你那边怎么样?”
“忙疯了,电话没停过。好多孩子发烧,家长急得不行。你也注意防护,多喝水。”
“你也是,戴好口罩。”
这天深夜,陆宇刚处理完一个病房里突发室速的病人,拖着几乎散架的身体回到值班室。手机屏幕亮着,是苏媛一个多小时前发来的信息:“刚忙完,外面雪好大。你还在忙吗?”
陆宇心头一暖,拨通了视频电话。屏幕那端,苏媛戴着口罩,露出的眉眼带着浓重的倦色,背景是她社区中心的办公室。
“刚忙完?”苏媛的声音有些沙哑。
“嗯,一个病人突发心律失常,刚稳住。”陆宇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高峰期好像稍微过去一点了,但还是很多。”苏媛叹了口气,“今天有个独居的糖尿病奶奶,发烧不敢来医院,还是我们上门去测的体温,做了抗原,还好是阴性。就是觉得,这种时候,社区能做的还是太有限了。”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力感。陆宇理解这种感受,在汹涌的疾病浪潮面前,个体的力量总是显得渺小。
“我们已经做了能做的所有事了。”陆宇安慰道,声音因疲惫而低沉,“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更多人。”
两人隔着屏幕,静静地看着对方被口罩遮挡了大半的脸,看着彼此眼中无法掩饰的疲惫,却也看到了那份相同的、不曾熄灭的责任与坚守。
“陆宇,”苏媛忽然轻声说,“等这波流感过去,我们……去看看房子吧?”
陆宇愣了一下,随即,一股巨大的、踏实的热流涌上心头,瞬间冲散了所有的疲惫。他看着屏幕里苏媛有些不好意思却又勇敢的眼神,重重地点了点头:“好!”
在这个被流感与寒冬笼罩的、充满焦虑和疲惫的深夜里,这个关于“房子”的约定,像一簇温暖的火苗,照亮了彼此的心。那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规划,更是他们对共同未来最具体、最郑重的承诺,是尘埃落定后的安稳,是风雨同舟后的归巢。
几天后,流感的高峰终于过去,医疗秩序逐渐恢复。一个难得的休息日下午,陆宇和苏媛约好去看几处楼盘。雪后初霁,阳光照在积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两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牵着手,走在还有些湿滑的街道上。
他们没有去看那些高端华丽的楼盘,而是选择了几个离医院和社区中心都不太远、环境安静、户型实用的小区。走在样板间里,他们讨论着哪里可以放书柜,哪里阳光好适合苏媛养些花花草草,小小的厨房是否够他们一起忙碌……
这些琐碎而平凡的想象,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陆宇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幸福。他不再是那个在宿舍里对着屏幕怅惘的年轻医生,他的生命,正与另一个灵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共同构建着触手可及的未来。
看完房子,两人在路边一家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馆坐下。一碗浓白的汤下肚,驱散了满身的寒气。
“感觉好像有点迫不及待了。”苏媛捧着碗,脸颊被热气熏得红扑扑的,笑着说。
“是啊,”陆宇看着她,眼神温柔,“想早点有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窗外,夕阳西下,将雪地染成温暖的橘红色。陆宇伸出手,越过小小的餐桌,握住了苏媛放在桌上的手。她的手指有些凉,他用力地握紧,试图将自己的温度传递过去。
苏媛回握住他,掌心相贴,温暖而坚定。
流感的冬天尚未完全过去,工作的挑战依然存在,前路或许还会有新的风雨。但在此刻,掌心的温度足以抵御一切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