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学习群”如同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超出了陆宇和苏媛的预期。群里的基层医生们展现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和务实精神。一个来自最偏远云山乡的村医,在群里上传了一张手机拍摄的、有些模糊的心电图,询问一个他拿不准的t波改变意义。陆宇仔细辨认后,怀疑是电解质紊乱的早期表现,建议他立即让患者去乡卫生院查电解质。几天后,那位村医激动地在群里反馈,患者果然是低钾血症,及时补钾后避免了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生。
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陆宇和苏媛。他们意识到,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线上支持,对于缺乏资源的偏远地区而言,不啻于一根“救命稻草”。他们开始更系统地规划“星火计划”,将其细化为“每周一例”典型病例讨论、“每月一讲”微课堂,以及不定期的“专家连线”。陈浩又帮忙联系了他的一位专攻远程医疗的同学,为群里的基层医生争取到了一次免费试用高端远程心电会诊系统的机会。
工作的视野和舞台在不断扩大,陆宇却感觉自己的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沉静、更落地。他与苏媛的感情,在共同目标的滋养和日常相处的磨合中,愈发醇厚。他们依然忙碌,见面时间常常被工作和学习挤占,但相处的质量却很高。一次深夜加班后,两人在陆宇的宿舍,就着一包速冻水饺当宵夜,讨论着如何优化“每周一例”的呈现形式,竟也觉得趣味盎然。
“我觉得可以让他们先看病例摘要,自己在群里讨论,我们再总结点评,这样参与感更强。”苏媛夹起一个饺子,吹着气说道。
“好主意。还可以设置‘最佳提问’或‘最有价值发现’的小小奖励,比如寄送一本实用的口袋书。”陆宇表示赞同,顺手将她爱吃的韭菜馅饺子拨到她碗里。
这样平淡的瞬间,充满了琐碎却真实的温情,构成了他们感情最坚实的基底。
不久后,陆宇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县里决定加大对口帮扶云山乡卫生院的力度,除了常规的物资捐赠,更需要技术上的“软支持”。卫健局点名希望陆宇能带队,去云山乡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和针对性培训,并协助他们初步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慢病管理档案。
这是一个将“星火”直接带到最需要地方的机会,陆宇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苏媛虽然担心他路途辛苦,但更多的是支持。她细心地帮他准备了常用的药品、充电宝,还有一大包独立包装的咖啡液——“知道你熬夜备课需要这个。”
去往云山乡的路,比陆宇想象的更加崎岖漫长。中巴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近四个小时,窗外是望不尽的群山和深谷。抵达时已是傍晚,卫生院的王院长,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朴实的中年汉子,带着几位同事早已等在门口。
卫生院的条件比陆宇预想的还要简陋一些,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王院长和几位医生、护士对陆宇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盼。晚饭是简单的农家菜,席间,王院长握着陆宇的手,语气恳切:“陆医生,不怕你笑话,我们这里太缺人了,也更缺技术。很多病,我们心里没底,不敢看,也看不好。你们能来,真是雪中送炭!”
看着他们眼中纯粹而迫切的光芒,陆宇一路的疲惫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接下来的三天,陆宇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在卫生院坐诊带教,处理一些积累的疑难病例;下午组织培训和讨论,结合云山乡的具体情况,讲解常见慢性病的规范管理;晚上则和王院长他们一起,挑灯夜战,梳理现有的患者信息,设计适合本地、操作简易的慢病管理初筛表和随访流程。
这里的情况比县城复杂得多。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健康意识更为薄弱,很多老人甚至一辈子没量过血压。陆宇意识到,在这里推行精细化的管理不现实,当务之急是提高基础疾病的“知晓率”和“转诊率”。他和王院长商量,决定先依托各村村医和村干部,开展一次集中的免费血压、血糖筛查,建立最基础的“红黄绿”风险分级台账(红色高危立即转诊,黄色中危定期随访,绿色低危健康指导)。
工作繁重,但收获也是巨大的。当陆宇手把手教会一位年轻乡医如何正确解读一份复杂心电图,看到对方眼中豁然开朗的兴奋时;当他和王院长一起,成功劝说一位高危高血压老人同意次日随车去县医院进一步检查时;当他看到简陋的卫生院办公室里,那盏灯为了整理健康档案而亮到深夜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这价值,不在论文里,不在课题经费里,就在这远山深处,在这些基层同行和被唤醒健康意识的乡亲们身上。
离开云山乡的那天清晨,山间雾气缭绕。王院长和卫生院的同事一直把陆宇送到路口,反复道谢,并邀请他下次再来。车子启动,陆宇回头望去,那片被群山环抱的白色小楼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宁静而坚定。
回到林江,走出车站,他一眼就看到了等在出站口的苏媛。她穿着简单的米色风衣,在秋日的阳光下,笑容温暖。
“辛苦了。”她接过他简单的行李。
“还好,收获很大。”陆宇看着她,几日不见的思念化为了眼底温柔的笑意,“就是……有点想你食堂的包子了。”
苏媛噗嗤一笑:“那还不简单,走吧,食堂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