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轮转生活让陆宇对医院的运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诊疗。他开始接触到支撑这个庞大机器运转的其他齿轮,比如——医药代表。
那是一个相对清闲的上午,陆宇刚写完一份病历,正准备去查看出院病人的手续。一个穿着得体西装、提着精致公文包的年轻男子微笑着走近医生办公室门口,目光扫了一圈,最后落在相对年轻的陆宇身上。
“老师,您好,打扰一下。”男子语气谦和,递上一张名片,“我是瑞康制药的医药代表,我姓李,负责咱们林江县医院这边的业务。”
陆宇有些意外,接过名片扫了一眼。他听说过医药代表,知道他们是连接药厂和医院的重要环节,负责药品的推广和学术信息传递,但在急诊科这种快节奏的地方,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李代表,你好。有什么事吗?”陆宇保持着基本的礼貌。
李代表笑容可掬,从公文包里拿出几份印刷精美的产品彩页:“是这样,我们公司有几个新产品,在心血管和抗感染领域效果很不错,想跟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比如这个‘瑞坦净’(化名),对于高血压合并……”
他熟练地介绍着药品的特点、临床试验数据,听起来确实是不错的产品。陆宇听着,偶尔点点头。作为医生,了解新药信息是必要的。
然而,话锋很快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陆老师年轻有为,在急诊科肯定很辛苦。”李代表压低了些声音,语气带着同情,随即又变得热络,“我们公司非常重视和临床老师的沟通合作,也有一些……嗯,小小的学术支持项目。比如,如果陆老师能在合适的病例中多关注一下我们的产品,积累一些临床使用经验,我们这边可以安排一些像样的‘劳务费’,或者支持您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都是正规的……”
他话语里的暗示,像一根细细的针,轻轻刺破了那层职业性的客套。陆宇的心微微一沉。他明白了,这就是传闻中所谓的“回扣”或“处方费”,是游走在规则边缘的灰色地带。
他想起在大学时,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医德规范;想起自己刚工作时,因疏忽开错药带来的教训;更想起那些为了几十块药钱而犹豫的农村病人。一种本能的反感和警惕在他心中升起。
他没有立刻义正辞严地拒绝,那样可能会让场面尴尬。他只是将产品彩页轻轻放在桌上,语气平静而疏离:“李代表,新药信息我们收到了,会在需要时参考。至于用药,我们一切以病人的病情和最新的诊疗指南为准。抱歉,我这边还有病人,先失陪了。”
李代表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但很快恢复如常,显然对这种回应并不陌生。“理解,理解!陆老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那您先忙,不打扰了,有机会再向您请教。”他客气地收起彩页,转身离开了办公室,动作流畅,看不出丝毫挫败。
看着李代表消失的背影,陆宇的心情有些复杂。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知道医生收入有限,也听说过一些关于药品利益的传闻。但当这种诱惑如此直白地摆在面前时,他清晰地感受到了那条底线的存在。
“怎么?瑞康的小李来找你了?”旁边一位资历老些的护士凑过来,低声笑道,“这帮药代,鼻子灵得很,专挑你们这样的年轻医生下功夫。”
陆宇苦笑着摇了摇头。
护士压低声音:“别搭理他们那套。咱们魏主任最讨厌这个,被他知道谁乱开药拿回扣,非得扒层皮不可。老老实实看病,开该开的药,心里踏实。”
护士的话让陆宇心下稍安。他知道,在这个环境里,至少明面上,歪风邪气是被抵制的。
这件事像投入湖面的一颗小石子,没有掀起太大波澜,却在陆宇心里留下了一圈涟漪。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触碰到了医疗行业光鲜背后的灰色阴影。它提醒他,医生的笔不仅关系着病人的健康,也可能牵动着看不见的利益链条。守住本心,恪守指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在复杂环境中保护自己、对病人负责的铠甲。
他将那张名片随手丢进了桌角的回收纸盒里。有些路,看似捷径,实则通往歧途。他选择的路,是脚踏实地,用技术和仁心去赢得尊重和信任的那一条。也许这条路更辛苦,更清贫,但至少,每一步都走得问心无愧。
他拿起听诊器,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精神一振。外面候诊区还有病人在等待,那里才是他真正的战场,与疾病、与死神博弈的战场,而不是与灰色诱惑周旋的泥潭。他整理了一下白大褂,将刚才的小插曲抛在脑后,大步走向了下一个需要他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