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结果的日子,像林江县的秋雨,绵密而略带焦灼。陆宇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但每当手机响起,或看到有县医院的未接来电,心跳总会漏掉一拍。他深知,这份工作不仅关乎他的职业生涯,更关乎这个家庭的未来。
为了不让自己空等,也为了提前熟悉环境,陆宇开始以“编外人员”的身份,时不时地去县医院转转。他没有白大褂,只能穿着便装,在门诊大厅看看专家介绍,在宣传栏前阅读医院的最新动态和健康宣教知识,偶尔也会去急诊科外面,看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感受着与星医大附属医院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节奏——这里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病人的方言更重,病情也多是些常见病、多发病。
他甚至还遇到了当年大二暑假在内科实习时带过他的那位张老师。张老师一眼就认出了他,很是惊喜:“陆宇?你不是在星城读大学吗?怎么回来了?”
陆宇简单说明了自己毕业回乡找工作的打算。
张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道:“好小子,有想法!咱县医院就缺你们这样的高材生。怎么样,有眉目了吗?”
“参加了招聘,在等结果。”
“嗯,别急,流程要走。不过你条件好,问题不大。”张老师压低声音,“真要来了,可以考虑来我们内科锻炼锻炼,虽然累,但成长快。”
这番偶遇和鼓励,让陆宇心里踏实了不少。
在家时,他主动承担了更多家务,也开始系统地为父母建立健康档案。他用笔记本记录了父亲每天的血压测量值、用药情况和睡眠质量,督促父亲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对于母亲李娟时常念叨的腰腿酸痛,他也查阅了一些康复理疗的资料,教给母亲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并计划着等工作稳定后,带母亲去做个详细的检查。
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林大山和李娟倍感温暖。儿子不仅学有所成,更懂得了如何照顾家人,这比任何成就都让他们欣慰。
半个月后,一个寻常的下午,陆宇终于接到了县人民医院人事科打来的正式电话。
“是陆宇同学吗?恭喜你,经过笔试和面试考核,你已被我院录用,岗位是内科医师。请于下周一带齐相关材料,来人事科办理报到手续。”
电话里的声音公式化却清晰无误。挂了电话,陆宇在原地站了好一会儿,才长长地、彻底地将胸中那口浊气吐了出来。成了。
消息很快在亲戚朋友间传开。父母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电话里对亲朋好友的询问,语气里充满了自豪。表哥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并透露了一点内部消息:“小宇,听说院里领导对你印象不错,毕竟是名校背景,可能一开始会让你在重要的内科科室轮转,好好干!”
周一,陆宇早早起床,换上整洁的衣服,带着所需的全部材料,再次踏进林江县人民医院。这一次,心情与之前来时截然不同,少了几分忐忑,多了几分归属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报到流程很顺利。在人事科,他签署了劳动合同(由于编制名额紧张,他这一批是院聘身份,但待遇参照事业编制,并有后续考编的机会),领取了白大褂、胸卡和饭卡。摸着那件崭新的、印着“林江县人民医院”和自己名字的白大褂,陆宇百感交集。五年苦读,无数个日夜的奋斗,最终就是为了能名正言顺地穿上它。
人事科负责人对他勉励了几句:“陆宇,欢迎你正式加入我们医院。你是我们今年招聘的毕业生里学历背景最好的,希望你能把在大学里学到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带回来,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医院会安排你先进行为期一年的内科系统轮转,具体第一个科室,医务科会通知你。”
办完手续,陆宇没有立刻离开。他穿着新领的白大褂,独自在医院的花园里坐了一会儿。秋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不远处是门诊楼和住院部,穿着同样白大褂的同事们步履匆匆。
这里,将是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奋斗的地方。平台或许不如星城广阔,病例或许不如那里复杂疑难,但这里的病人是他的乡邻,这里的健康需求真实而具体。他想起星医大老师说过的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基层,后两者或许显得更为重要。
他拿出手机,给林小雨发了一条信息:“手续办完了,正式成为林江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了。”
林小雨很快回复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和“鼓掌”的表情:“太好了!陆医生,恭喜上岗!【撒花】”
看着屏幕,陆宇也露出了笑容。未来的路,关于爱情,关于异地,或许还有考验,但至少,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已经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
回到家中,父母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庆祝。饭桌上,林大山难得地喝了一小杯酒,脸色微红,话也多了起来:“我儿子,是正儿八经的医生了!好!真好!”
李娟不停地给陆宇夹菜,眼角的笑意怎么都掩不住。
夜晚,陆宇将新领的胸卡端正地放在书桌上。胸卡上的照片是他毕业时拍的,面容青涩却目光坚定,下面是清晰的宋体字:【林江县人民医院 - 内科 - 陆宇 - 医师】。
这是一个结束,亦是一个开始。一段充满烟火气、扎根于乡土、服务于乡邻的基层医生生涯,即将平凡而真实地展开。他知道,在这里,他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疾病,更是复杂的人情世故和有限的医疗条件,但这正是他选择归来所要面对和承担的。
他的新征程,就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悄然启航。步伐平稳,目标清晰,内心坚定。